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鼻腔部异位蛲虫感染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人和儿童均可感染蛲虫 ,儿童发病率较高 ,我国 5~ 9岁儿童感染率为 2 9.799% [1 ]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仅夜间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排卵时引起会阴部瘙痒导致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及遗尿等[2 ] 。蛲虫也可引起女性生殖道、尿道及盆腔等异位感染 ,但鼻腔部异位感染少见。自 1986年作者查到第 1例鼻腔部异位感染者 ,开始注意本病 ,至 2 0 0 0年共搜集 2 1例 ,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性 9例 ,女性 12例。年龄 2~ 9岁 ,平均 6岁。双侧鼻腔感染 8例 ,左侧鼻腔感染 7例 ,右侧6例。病史 1~ 18月 ,平均 3月…  相似文献   

2.
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在宿主睡觉后,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受温湿度变化及空气的刺激产卵〔1〕。因此,该虫卵的收集较困难。蛲虫卵标本的制作,多采用活雌虫(灌肠驱虫),从雌虫子宫里取虫卵〔2〕或在宿主睡觉后肛周取虫收集虫卵〔3〕。本文则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蛲虫卵用三种方法制成玻片标本,用于教学实践10余年。作者对制作蛲虫卵玻片标本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方法制作蛲虫卵的外形、大小和虫卵完好率进行了观察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制作蛲虫卵玻片标本的方法 ①透明胶纸法〔2〕。②单盖片法…  相似文献   

3.
蛲虫是人体常见的肠道线虫之一,它寄生在盲肠、阑尾、以及近升结肠的回肠部位,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在女性,蛲虫能通过外阴到达子宫、输卵管甚至腹腔;或经尿道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旋毛虫雄虫存活时间及其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并从形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 2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和C等3组,分别为10、6和6只。A组每鼠以600个幼虫囊包经口感染后,第5、10、20及30天从肠腔中获取成虫,计数雌雄比例。取5日龄成虫经口感染B、C两组小鼠, B组每鼠同时感染70条雌虫和30条雄虫,C组每鼠仅感染70条雌虫,感染后30 d处死,比较两组小鼠的雌虫生殖力指数(RCI)。戊二醛固定不同日龄的雄虫,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生殖器官变化。 结果 A组小鼠感染后20 d,肠腔内的雄虫数量略多于雌虫(雌虫 ∶ 雄虫=1 ∶ 1.3);感染后30 d,雄虫数量显著高于雌虫(雌虫 ∶ 雄虫=1 ∶ 8.5)。B、C两组小鼠RCI值分别为(154.90±2.62)和(13.7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扫描电镜观察,5日龄雄虫交配附器的叶状小片伸展、直立,生殖孔暴露;20日龄雄虫交配附器的叶状小片皱缩、坍塌,掩盖生殖孔。透射电镜观察,5、10日龄雄虫输精管内见大量成熟精子;20、30日龄雄虫睾丸内仅见少量未成熟精子。 结论 雄虫可存活一个月以上;5日龄雌雄虫和5日龄单性雌虫均能经口感染小鼠,而且前者生殖力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1998年7月在门诊病人尿液检查中,检出蛲虫感染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0岁,西城菜农。因泌尿系感染2年余,经治疗无效,来本院就诊。查体:T37.5℃,该病人尿频、尿急、尿痛、外阴皮肤瘙痒,并感觉食欲减退、失眠。血常规,WBC7.4×109/L,N0.76,L0.12,E0.10,Hb90g/L。尿常规WBC10~16个/HP,尿液中肉眼可见大量乳白色小虫,共检获虫体122条。经鉴定为蛲虫成虫。其中雄虫72条,雌虫50条,雌雄比例为1∶1.44。尿液镜检查见形如柿核状、无色透明内含卷曲幼虫…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西湖区2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西湖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状况和流行规律,综合评价寄生虫病防治效果。方法按照《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结果 2003年查出虫种4种,总感染率为7.81%,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5.61%、0.13%、1.83%、4.43%;2009年查出虫种4种,总感染率为2.07%,钩虫感染率为1.87%,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均为0.10%。低年龄和中老年组是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结论杭州市西湖区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和各虫种感染率均大幅度下降,钩虫是西湖区人体寄生虫主要感染虫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单性感染或复性感染钉螺的日本血吸虫发育结果进行观察。 方法 采用单个毛蚴感染单个钉螺,26 ℃恒温箱中饲养,60 d后逸蚴感染小白鼠(单性感染),40 d后解剖小白鼠,以检获的成虫性别鉴别各个钉螺中的尾蚴性别。再分别以单性尾蚴和混合双性尾蚴感染鼠、兔,40 d后解剖观察宿主感染情况及虫体。 结果 单性感染小鼠和兔后解剖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或雌虫。复性感染小鼠或兔后检出的虫体主要有3种形态:雌雄合抱、雄虫和雌虫,极少数能看到雄虫合抱未发育成熟雌虫的现象。单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未见虫卵,而复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查见虫卵。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但体型较合抱成熟的雄虫略小,仅凭肉眼难以与合抱成熟雄虫区分;而单性感染的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镜下卵巢不易见到或仅见到雏形,体型明显细小。 结论 单性感染的雄虫和雌虫体型比复性感染合抱成熟的雄虫和雌虫的体型小,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而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在解剖哨鼠时,即使未查见肝脏虫卵,仍需检查肠粘膜血管中是否有单性感染的血吸虫。  相似文献   

8.
自粪便中排出蛲虫早被证实,但用粪检法诊断蛲虫病,尚未引起应有重视。作者的观察证明,粪中不仅可检出成熟的雌虫,还可检出成熟和发育中的雄虫。此外,还在疑似类圆线虫病患者的十二指肠A胆汁中发现活的、体态细小的幼雄蛲虫:成虫长0.88mm,最大宽度0.006mm,头翼长0.088mm,宽0.044mm,食道长0.225mm,呈球形,见一弯曲状交合刺,长0.075mm。采集蛲虫病患者清晨粪便作检查,试样约2食匙,经连续漂洗浓缩处理后装入小瓶,  相似文献   

9.
幼儿蛲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感染率高达4 0~ 70 %。为了解我园幼儿蛲虫的感染状况 ,探索其防治效果 ,我们于 1 988年至 1 998年 ,在市卫生防疫站的帮助下 ,每年对全园幼儿进行 1~ 2次蛲虫普查 ,对查出的带虫幼儿进行驱虫治疗。通过连续 1 0年的普查及对象治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实施 ,使我园幼儿的蛲虫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成效十分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市教育第二幼儿园 3~ 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1 .2 检查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将市售 2 .5cm宽的透明胶带贴于普通的载玻片上 (胶纸与玻片等长 )…  相似文献   

10.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幼儿园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容易发生蛲虫感染。为了解扬中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2 0 0 3年10月在3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调查内容 调查3所幼儿园2~6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及幼儿园儿童玩具、桌椅、被褥等蛲虫卵污染情况。1.2 方法 采用透明胶纸粘取法,在儿童的肛门部位以及玩具、桌椅、被褥等采样制片,镜检蛲虫卵,并进行感染度分级。虫卵1~10个为Ⅰ°,11~2 0个为Ⅱ°,≥2 1个为Ⅲ°。2 结果2 .1 蛲虫感染情况 3所幼儿园共有儿童13 49人,实查12 68人,查出蛲虫感染4人,感染…  相似文献   

11.
实验感染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28d后的C_(57)BL雄性小鼠用吡喹酮150mg/kg顿服治疗.在治毕4周后,收集残余血吸虫。发现2条雄虫分别合抱细小的雌虫,另1条雄虫同时合抱3条雌虫(图1)。  相似文献   

12.
2003-2011年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扬中市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状况,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幼儿园儿童蛲虫卵或成虫。共粪检29 473例居民,检出肠道线虫感染者52例,感染率为0.18%;检出虫种分别为蛔虫、钩虫、鞭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08%、0.01%和0.09%。儿童蛲虫检查10 945人,检出感染者32人,感染率为0.29%。扬中市人群肠道线虫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方法 2006-2015年,每年在淮阳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收集不少于1 000人份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及其他肠道蠕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此外,每年随机抽取10户家庭,收集其菜地、厕所、庭院和厨房的土壤样本,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结果 2006-2015年,共在淮阳县监测点调查10 419人,检出5种肠道蠕虫卵,分别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和东方毛圆线虫,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3.69%,均为轻度感染且存在家庭聚集性。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蛔虫及蛲虫感染率均最高,其中3~9岁儿童为重点感染人群,蛲虫为主要感染虫种。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呈递减趋势。10年来,河南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监测点土壤中检出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但检出率很低。结论 近10年来河南省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儿童尤其是3~9岁儿童为重点感染人群,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儿童蛲虫病十年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蛲虫病妨碍儿童的生长,影响儿童的健康,是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989~1990年,浙江省开展了人体寄生虫虫种分布调查,在全省28县106点55 291人中,共查见26种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0.17%,其中蛲虫感染率为24.14%(3 045/12 616),其后,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开展了以每年进行1~2次集体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为了解蛲虫在化疗驱虫防治后的感染状况,间隔10年后,特于1999~2000年进行此次调查。  相似文献   

15.
蛲虫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常见肠道寄生线虫 ,人群中普遍易感。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为 10 %~ 2 0 % [1,2 ] 。为了解从化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 ,于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12月 ,对从化市城区内 3所幼儿园 15 8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蛲虫感染状况的调查 ,并对蛲虫感染者统一进行驱虫治疗 ,观察驱虫效果和驱治后相关群体儿童蛲虫感染率变化。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在市区三所幼儿园检查 15 80名儿童 ,其中男童777人、女童 80 3人。蛲虫感染者驱虫治疗 1周后复查。治疗后 2个月、4个月每所幼儿园每次随机抽查 10 0人 ,观察蛲虫再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评估单性日本血吸虫成虫感染小鼠出现肝纤维化病变风险。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双性感染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雄性尾蚴、雌性尾蚴和不含尾蚴的去氯水,感染尾蚴数为(40±1)条/只。双性感染组小鼠感染周期为6周,其余3组为36周。取小鼠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经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Col1、Co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无感染组比较,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颜色发黑,肝组织内有大量色素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色素沉积处有胶原纤维;单性雌虫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与无感染组相似,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单性雄虫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双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209±0.033)、(0.187±0.034)、(0.194±0.04)和(0.122±0.016)μg/mg,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均<0.05),与双性感染组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Col1(2.4±0.91)和α-SMA(0.22±0.1)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未感染组[Col1(1.05±0.29)、α-SMA(0.08±0.01)](P均<0.05),Col1(2.4±0.91)(P<0.01)和TGF-β1(4.28±2.58)(P<0.05)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单性雌虫组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Col1(1.34±0.18)和TGF-β1(3.55±1.34)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Col1(0.84±0.14)、TGF-β1(0.31±0.11)、α-SMA(0.36±0.11)、Col3(2.15±0.61)](P均<0.01),α-SMA(0.17±0.11)(P<0.05)和Col3(0.51±0.23)(P<0.01)mRNA表达则显著降低。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雌虫组TGF-β1(1.03±0.39)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组TGF-β1(1.78±0.29)(P<0.05)。结论单性血吸虫成虫会导致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羟脯氨酸增加、部分肝纤维化分子指标mRNA表达上调等肝纤维化特征和向肝纤维化演变趋势,并且单性雄虫比单性雌虫更易引发小鼠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评估单性日本血吸虫成虫感染小鼠出现肝纤维化病变风险。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双性感染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雄性尾蚴、雌性尾蚴和不含尾蚴的去氯水,感染尾蚴数为(40±1)条/只。双性感染组小鼠感染周期为6周,其余3组为36周。取小鼠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经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Col1、Co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无感染组比较,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颜色发黑,肝组织内有大量色素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色素沉积处有胶原纤维;单性雌虫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与无感染组相似,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单性雄虫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双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209±0.033)、(0.187±0.034)、(0.194±0.04)和(0.122±0.016)μg/mg,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均<0.05),与双性感染组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Col1(2.4±0.91)和α-SMA(0.22±0.1)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未感染组[Col1(1.05±0.29)、α-SMA(0.08±0.01)](P均<0.05),Col1(2.4±0.91)(P<0.01)和TGF-β1(4.28±2.58)(P<0.05)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单性雌虫组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Col1(1.34±0.18)和TGF-β1(3.55±1.34)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Col1(0.84±0.14)、TGF-β1(0.31±0.11)、α-SMA(0.36±0.11)、Col3(2.15±0.61)](P均<0.01),α-SMA(0.17±0.11)(P<0.05)和Col3(0.51±0.23)(P<0.01)mRNA表达则显著降低。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雌虫组TGF-β1(1.03±0.39)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组TGF-β1(1.78±0.29)(P<0.05)。结论单性血吸虫成虫会导致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羟脯氨酸增加、部分肝纤维化分子指标mRNA表达上调等肝纤维化特征和向肝纤维化演变趋势,并且单性雄虫比单性雌虫更易引发小鼠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18.
口服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口服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方法实验鼠分成4组,第一组只感染血吸虫一次,然后从感染血吸虫第7天起,口服青蒿琥酯300mg/kg。一周2次,连续2周,它的对照组只进行血吸虫感染。第三组小鼠进行再感染实验:人工感染血吸虫7天的实验鼠,口服青蒿琥酯300mg/kg。一周2次,连续2周,间隔一周后,再次感染血吸虫,服药的处理同前。最后一次服药后一周,用20条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同时,未服药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在抗再感染组,减虫率52.6%,减雌率54 3%,肝减卵率96.9%,并且,雌虫长度显著地缩小。预示雌虫的发育被阻碍。结论青蒿琥酯在预防再感染中能有效的减少雌虫和雌虫产卵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摸清兖州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作者于 2 0 0 2年8~ 9月对大安镇大安村、小安村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1 对象与方法两村居民均为粪检对象。此外 ,对 10 0名 1~ 7岁散居儿童进行蛲虫感染调查。原虫检查用直接涂片和卢弋氏碘液涂片法 ,一送一检。蠕虫检查除采用上述方法外 ,同时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凡检出的钩虫者 ,再行钩蚴培养 ,以计算每克粪便含钩蚴数 ,并鉴定虫种。感染度判定标准 :1~ 4 5 0条 / g为轻度感染 ;4 5 1~ 999条 / g为中度感染 ;≥ 10 0 0条 / g为重度感染。蛲虫检查采用透明胶纸玻板肛检法 ,于 0 5…  相似文献   

20.
用尾蚴、雌虫、雄虫和血吸虫感染兔肝组织内虫卵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抗尾蚴、成虫(雌、雄虫)、虫卵抗体检出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wk、3wk、4wk,其抗体滴度高峰分别在感染后7wk、10~12wk和10wk。以抗尾蚴抗体水平最高,抗虫卵抗体次之,抗雌、雄虫抗体较低。这为全面了解感染宿主对血吸虫各期抗原(尾蚴、雌、雄虫、虫卵)的免疫反应及免疫学诊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