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 5年 (12 6 4 ) ,全书 2 6卷 ,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 ,并兼论妇、外科病证 ,内容颇切实用 ,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对气血理论和气血病证的调治论述精详 ,颇有创见。本文就此探析如下。《灵枢经·本脏》说 :“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指出气血为人身至宝 ,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杨氏根据这一思想 ,进一步阐发气血的重要作用 ,认为气血与生命存亡休戚相关 ,为人身之根本。然而他强调气血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 ,而是以气为主导。如曰 :“气者 ,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  相似文献   

2.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3.
<正>双脚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脚是人体的小宇宙,是人体脏腑器官的一个缩影。天天洗脚胜吃补药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黄帝内经·厥论》中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又说:"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都说明双脚与周身阴阳、气血、经络联系密切。脚好全身则健,脚不好全身则败,所以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4.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5.
1指导思想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贵乎充盈。血生之于脾,藏之于肝,统领于心,此3脏的功能协调,则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则经水按期而至,血尽复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由此可见,月经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因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或不定期,人以为气血虚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气机的调达对月…  相似文献   

6.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的理由主要是现行脏腑气血阴阳理论体系存在问题较多 ,某些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以及藏象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其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历代文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内经》的脏腑藏精、精化为气等理论以及临床上脏腑精气阴阳病证的客观存在 ;其构建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结合的藏象理论、藏动相合的精气理论以及古代哲学气分阴阳思维对藏象理论的渗透等。同时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的生理学体系和病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双脚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基,也是人体脏腑器官的一个缩影,有人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中国著名医著《黄帝内经·厥论》中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又说:"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都说明双脚与周身阴阳、气血、经  相似文献   

8.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9.
<正> (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语,是《素问》故训中的一大疑案,旧说纷如聚讼,迄无定谳,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冰说“胆者,中正刚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李杲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者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张介宾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  相似文献   

10.
肾为先天之本,立命之根.其禀于先天父母之精血,依赖于后天水谷之充养,借三然之通道,上下升降、内外出入、流布全身,以温养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直接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所化之气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李中梓云:“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元以为始者也.” 所以“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肾的精气”是始终起决定作用的.为此,就有关肾的精气阴阳及肾虚不同学术见解作一些初步分析,并提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脏腑证候中,虚证占有极大的比重,它不仅见于内伤杂病,而且在外感热病邪热伤及脏腑时,亦可出现。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基本上都不出乎虚证的范畴。本文就五脏虚证的辨证论治等,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一、虚证的形成虚证是人体精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的概括。这两方面都本源于先天而在后天充养下不断地进行生化和代谢,所以虚证的形成,常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唐仁川认为,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但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蜂起。所以唐氏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明气血的相互关系。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卷一·脉证死生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谧静”(《卷二·吐血》)。既然呼吸、二便、排汗等有关生理活动,都是气血相互为用,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所谓“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  相似文献   

13.
虚证指的是因机体精、气之类的重要物质损耗(精气夺则虚),以致全身抵抗力低下,临床表现为抗御外邪的能力减弱,机体自身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器官功能低下的各种疾病。清代《医宗金鉴》的“虚劳总括”指出:“虚者,阴阳气血营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内经》则指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难经》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脾者调其饮食,损其肾者益其精”,因此,临床上常以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补益药治疗虚证。血液系统中与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的一系列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骨髓瘤、各种继发性贫血等,在临床上大都表现为气血亏虚的症候,可以归属为中医的虚劳病,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进一步验证,在有关虚劳的理论指导下,运用补益类中药这些疾病的治疗,常可取得显著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在老年病的防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还是因精血衰耗而致衰老的民理变化,无不依赖于脾胃之滋养补充.因而,除由脾胃本身病变所引起的老年病需通过调治脾胃而外,许多由阴阳、气血或其它脏腑的病变等所导致之老年病者,皆可通过调治脾胃而达预期之目的,现就此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讨论如下. 阴阳不和以甘温求中气之立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生存的关键,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论。若阴阳失调,人则生病、衰老甚而死亡。因而,  相似文献   

15.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16.
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脉可深入体腔内,连属于五脏六腑,也可浅出体表、肌肉,联络于筋骨、皮毛,以濡养于周身.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正常情况下经脉起到沟通内外、转输气血的作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在治疗疾病时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脉、运行气血,又是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8.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19.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 ,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 ,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 ;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 ,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 ;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 ,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 ,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 ;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 ;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 ,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 ,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