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侧裂入路行血肿清除手术.结果 术后24 h内有3例患者因再出血行二次手术.28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良好16例,中残10例,重残2例,无死亡及植物生存病例.结论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符合微创原则,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额入路和经颞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HBGH的患者180例,将其中接受经额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经颞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血肿清除率;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手术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行DTI检查,观察皮质脊髓束(CST)特性并与健侧对比.结果: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甚至完全中断.实验组:1级1例,2级8例,3级12例,4级6例;对照组:1级0例,2级1例,3级9例,4级13例;两组在皮质脊髓束特性的差异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对出血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单侧基底节区出血病灶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1月、3月进行DTI检测,得到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大脑脚、脑桥等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并测量其值,并与正常对照组10例比较。结果:在出血灶同侧近端纤维束行程上和远端锥体束经路上都可出现清晰可见的信号减弱区,从发病的第1周至3月FA值明显降低。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除了原发部位的损伤,还可以出现其近端、远端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压氧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
的疗效。方法:HICH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及康复治疗,高压氧
组另予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患侧和健侧内囊后肢部位的
分数各向异性(FA)值,计算FA比率(患侧FA/健侧FA),同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
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rFA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FMA评分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 FMA 评分变
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16,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HICH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尝试使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离体心肌纤维束结构的可能性。方法 使用25个方向的DTI序列扫描离体1h和24h的猪心脏,使用脑白质纤维束成像重建方式显示心肌纤维的走行、分布和排列方式。结果 DTI可以清晰显示离体1h心肌的排列特征为分层、螺旋、扭转和发散,与广义上心肌纤维的排列方式吻合;离体24h后由于心肌发生溶解,DTI显示的心肌纤维的完整性被破坏,表现为心肌纤维长度缩短、外形皱缩、排列扭曲。结论 DTI技术可以显示离体心肌纤维的完整性和排列方式,其潜在的应用领域为心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东甫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5):99-100
目的:探究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CCH)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HBGH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B组接受骨瓣开颅颞中回入路手术治疗,A组接受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CCH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率、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86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40例)和开颅手术组(46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基底节区HICH患者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近期与远期疗效和病死率。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P 0.0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8.3%(P 0.05);神经内镜组患者近期疗效良好率为90.0%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0.9%(P 0.01);神经内镜组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率为92.5%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3.0%(P 0.01);开颅手术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6.5%;神经内镜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5.0%;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可以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提升近期与远期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与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组(行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组(行显微镜手术)各4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7 d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比较,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血肿清除率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GOS评分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相比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曾劲松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8):53-5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评价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受损中的价值。方法观察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7例手术和5例死亡剔除,33例患者纳入分析,运用DTT技术进行锥体束成像,对锥体束完整性进行分级,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在出血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对BI评分以及锥体束完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TT所显示的急性脑出血锥体束的完整性与6个月随访的侧重于运动功能评价的BI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s=0.7312,P〈0.05),从BI评分直方图中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A组(0级)和B组(1级)有明确锥体束中断,完整性差的6个月后BI评分,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差,C组(2级)和D组(3级)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好。仅D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中皮质脊髓束残存率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清除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单侧HBGH患者,均行经侧裂-岛叶皮质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于术后2周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工作站中以两侧大脑脚为感兴趣区域完成皮质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管法与双管法血肿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9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法进行分组:选用单管法血肿穿刺外引流进行治疗的40例为单管组,选用双管法血肿穿刺外引流治疗的49例为双管组,治疗后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在脑出血量大于50mL的患者中,双管组疗效结果明显优于单管组(P<0.05);在脑出血量小于50mL的患者中,两组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管法血肿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远期疗效优于单管法血肿穿刺外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分析评价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54例,根据MRI信号表现不同分为慢性梗死灶组15例、慢性缺血组39例,均行MRS及DTI检查,测量病灶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DiffusionCoefficient,DCavg)以及肌醇(Myoinositol,MI)、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c,NAA)代谢值。结果:慢性缺血组FA、DCavg以及Cr、NAA、MI、Cho值与慢性期梗死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脑白质组FA、Cr、NAA、Cho值均高于病灶组,DCavg低于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中FA、Cr、NAA、Cho、DCavg等指标的改变能反映神经髓鞘功能的损伤和结构的微观改变,联合MRS、DTI检测利于对脑白质小血管缺血性病变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标的改善效果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上思县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2例,依据治疗术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取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观察组42例采取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