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征。细胞类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小痣样细胞型、混合型。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S-100、KI-67、Vimentin均阳性表达,HMB-45、Melan-A分别为91%、86%。结论:原发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和病理形态表现复杂,部分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江定 《实用癌症杂志》2009,24(6):612-613,620
目的探讨原发于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malignantmelanomainesophagus,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2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镜检查均见食管腔内有息肉样肿物,镜检示肿瘤实质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多形性等,可见散在的瘤巨细胞,部分瘤细胞有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B45(+)、S-100(+)和Vim(+),CK、CD45和NSE均(-)。结论PMME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IM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检测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发病特征和病理诊断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镜法分析8例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特点及其与相关抗原表达的关系。结果:8例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均为老年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59岁。临床均有便血,脓血便,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病理类型:息肉样型2例,肿瘤型2例,溃疡型4例;镜下肿瘤细胞表现为多样性,组织结构多样性,多数瘤细胞含有黑色素颗粒且色素含量分布不对称。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HMB-45、Malen-A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论:肛管直肠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呈多样性,瘤细胞含有黑色素,S-100、HMB-45和Malen-A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2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20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本组有10例诊断为慢性溃疡.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征,细胞类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瘤细胞排列:上皮样细胞呈实性巢状或片状,有时可呈腺泡状,梭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透明细胞、瘤巨细胞呈小区成群或分散混合在其它瘤细胞间.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本瘤S-100蛋白、Vimentin、HMB45阳性率分别为95%、90%、90%,CK阴性.免疫组化的应用对提高本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靠病理学、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全部病例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下的细胞形态的多样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均未找到黑色素颗粒为主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HMB45及Vimentin的阳性率分别100.0%、80.0%和70.0%.结论 10例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诊断比较困难,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柯  李君  应李雄 《肿瘤学杂志》2004,10(2):101-103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良性肌上皮瘤12例,恶性肌上皮瘤4例,组织形态均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及透明细胞型.良、恶性肌上皮瘤的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7%(11/12),100%(4/4);SMA阳性率为66.7%(8/12),50%(2/4);Calponin阳性率91.7%(11/12),75%(3/4).[结论]涎腺肌上皮肿瘤的瘤细胞形态多样;S-100蛋白、SMA及Calponin等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5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并阐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9例MM进行临床病理学,部分病例做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正确诊断发生在皮肤45例中仅14例,占32%,发生在粘膜14例中仅3例,占21%。其余均误诊。在病理形态上肿瘤以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点外,16例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AMM)做Fontana染色均阳性。其中8例做免疫组化检测,大部分符合本瘤诊断。其中2例误诊,结论认识MM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HMB45、S-100蛋白,VIM、CK四种标记联合应用,对MM尤其是对AM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发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讨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报道 2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进行探讨。结果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 ,临床症状多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肿瘤多位于食管中下段 ,大体形态多呈息肉状 ,Fontana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显示出嗜银性黑色素颗粒 ;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 10 0和HMB45均为阳性。结论 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在中老年患者应想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最后确诊特别是无色素性恶黑需要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电镜的支持。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食管粘膜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9.
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肛管直肠恶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作HMB45、S-100、Vimetin等染色。结果10例肛管直肠恶黑临床初步诊断恶黑1例,误诊其它疾病9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梭形细胞为主2例,小细胞似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10例HMB-45、s-100均阳性,9例Vimetin阳性,其中1例CK阳性,LCA阴性。结论肛管直肠恶黑临床表现大便带鲜血,无明显黏液,肛门异物及息肉样突出肛门为特征,临床极易误诊。形态观察支持恶黑起源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免疫标记提示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HMB45、S-100、Vimetin,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黑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十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图1上皮样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少量细胞的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HE×200图2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梭型细胞呈来状排列,其间有黑色素颗粒,HE×200图3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浸及直肠粘膜固有层HE×200图4恶性黑色...  相似文献   

11.
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可疑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37例中16例HMB45、S-100和Vimentin阳性,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21例HMB45阴性,阴性者中7例cytokeratin和CEA、EMA阳性,诊断为癌;8例LCA阳性,诊断为淋巴瘤,6例Vimentin等阳性,诊断为肉瘤。结论HMB45和S-100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性标记物,前者更具特异性。HMB45联合其它相关抗体可以作为无色素性恶黑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CK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CK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对18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CK、Vimentin、S-100、HMB45的检测。结果 在18例恶黑中CK的阳性表达率为67%(12/18);其中原发性恶黑16例,CK和Vimentin的表达率分别为63%(10/16)、100%(16/16);CPK与S-100,CK与HMB45两项均呈阳性表达者各占50%(8/16),以上四项抗体均为阳性的表达率为44%(7/16);两例转移性恶黑四项抗体均为阳性表达,占100%(2/2)。结论 CK在原发性和转移性恶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研究皮肤及眼球外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8例皮肤及眼球外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6岁,以女性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在恶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8例皮肤恶黑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22列用免疫组化SP法作Keratin、Vimentin、S-100、HMB-45等染色。结果:皮肤原发性恶黑16.18%有明确的外伤史,25%有色素痣史。临床初诊恶黑32例,误诊为其它病变的36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32例,梭型细胞为主型25例,痣细胞样  相似文献   

15.
黏膜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D56,CD95(Fas),Ki-67,p53,bcl-2,HMB45和S-100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中的表达,以提高黏膜无色素性恶黑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并为临床估计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标记技术,对48例黏膜无色素性恶黑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 HMB45与S-100的阳性率分别是100 %和85.4 %(41/48)。CD56的阳性率为91.6 %(44/48),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95的阳性率为85.4 %(41/48),其中在1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达100 %。Ki-67与p53阳性率分别为79.2 %(38/48)和58.3 %(28/48),Ki-67的阳性分布与CD95基本一致。bcl-2的阳性率为39.6 %(19/48)。p53和bcl-2在恶黑中的表达阳性率与CD9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56在恶黑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CD95(Fas)与Ki-67的表达对判断恶黑浸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状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DFSP病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达。结果: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示21例中所有病例Vimentin、CD34均为阳性,S-100、HMB45部分病例呈阳性表达。结论:DFS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多种多样,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纤维组织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