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有进行性恶化,不同形式的心绞痛症状群。它是冠心病处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T)之间的状态。UAP在临床上由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恶化性或加速性心绞痛;(2)初发性心绞痛;(3)冠脉功能不全;(4)心肌梗死后心绞痛。UAP约占冠心病人的30%,是一个多项综合征,其特点是严重的急剧恶化症状,约有10%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对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采用过多种药物,如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其有效率低,AMI发生率占10%~15%。近些年我院采用尿激酶25万u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率占85%,并且有效的预防AMI及心脏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均取早晨空腹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和PAI-1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其血浆中vWF的含量。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2±0.11IU/ml∶0.4±0.09IU/ml,P<0.05),而PAI-1活性则较对照组增高(0.9±0.32AU/ml∶0.53±0.30AU/ml,P<0.05),vW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565±80.5)%∶(80±55.6)%,P<0.001];(2)PAI-1活性与vWF的含量呈正相关;(3)PAI-1活性、vWF含量均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内皮受损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源性猝死的高危病症。对于老年型UA患者 ,由于症状不典型 ,心脏储备能力低下 ,且常伴有多种疾患 ,因此 ,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本文选择 2 0 0 0~ 2 0 0 1年入院部分老年UA患者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1年 12月入院的老年UA患者 89例 ,其中男 5 3例 ,女 3 6例 ,年龄 60~ 81岁 ,平均 (65 4± 5 2 )岁。UA诊断标准依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协会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方法:选择80例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3 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内皮素 1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下降,其变化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可明显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型 (PAI 1)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87例老年UAP患者发作时的血清PAI 1水平与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活性 ,并与 89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结果 UAP组的PAI 1的水平 (99.77± 3 2 .95 ) μg·L-1较对照组 (5 5 .0 0± 2 1.2 3 ) μg·L-1明显升高 (P <0 .0 1) ;而CD62p活性 (12 .5 6± 4.66) %较对照组 (6.3 3± 2 .3 8) %也有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PAI 1水平和血小板活性增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7.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症。UAP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UAP的溶栓治疗,但国内外尚有争论。我们近两年使用尿激酶(UK)治疗UAP54例,旨在探讨尿激酶治疗UAP的疗效。对象和方法病例选择 参照WHO关于冠心病UAP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06例UAP随机分为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组(A组)和低分子肝素组(B组),两组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表1)。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①两周之内胸痛反…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TF、tPA和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老年人 (≥ 60岁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 A)和稳定型心绞痛 ( 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 ( T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 PAI-1)的变化。方法 采用 ELISA双夹心法。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 TF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对比 ,血浆 t PA活性、t PA/PAI-1明显降低 ,PAI-1活性明显增高 (均为 P<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 ,可能对老年人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万冬宇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3):266-267
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疗效明显,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及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80例PTE患者(急性大面积PTE组20例、非大面积PTE组60例)、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浆蛋白S(Ps)、血浆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心磷脂抗体(ACA)、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结果急性大面积PTE组患者血D-D、t-PA、PAI-1、Ps、TM、含量分别为(1.46±0.62)mg/L、(11.4±6.9)μg/L、(88.2±27.5)μg/L、(22.40±9.40)mg/L、(6.8±1.1)μg/L,非大面积PTE组分别是(0.92±0.27)mg/L、(6.6±1.5)μg/L、(60.1±26.1)μg/L、(23.90±10.70)mg/L、(6.3±1.5)μ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8±0.10)mg/L、(4.7±1.4)μg/L、(35.7±9.2)μg/L、(16.10±6.20)mg/L、(3.0±0.5)μg/L(分别P<0.01、<0.05)。急性大面积PTE组患者血AT-Ⅲ含量为(86.0±11.8)%,非大面积PTE组为(90.1±9.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2.6±9.20)%(P分别<0.01、0.05)。两PET组患者ACA-IgG、IgM、Ig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2.
刘伟隆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6):553-55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严重并且有潜在危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一般采用,如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常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笔者选择了52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浆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140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和丹红治疗组(7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丹红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为3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结束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浓度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3周后,CRP,IL-6,FIB,DD,PAI-1水平下降(P<0.05或P<0.01),t-PA活性升高(P<0.01)。治疗前UA病人的CRP与IL-6,PAI-1,DD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t-PA呈负相关(P<0.01)。丹红治疗组治疗后CRP与IL-6,PAI-1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t-PA呈负相关(P<0.05)。结论UA病人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40例 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2 0例 )和复方丹参滴丸组 (2 0例 )。疗程 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GMP-1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及其抑制物 (PAI-1)水平。结果 两组 UA患者治疗后 GMP-14 0含量、PAI-1活性均明显降低 (P<0 .0 5 ;P<0 .0 1) ,t-PA活性显箸升高 (P<0 .0 5 ;P<0 .0 1)。复方丹参滴丸组降低 GMP-14 0和升高 t-PA的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 (P<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的9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而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小剂量尿激酶的联合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心肌缺血总负荷和住院时间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降低,而住院时间亦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尿激酶的联合治疗方案对于UAP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探索溶栓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与否对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烷B2(TXB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物(PAI-1)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周内加重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8)和对照组(n=8).试验组先予乙酰水杨酸水溶片(巴米尔)0.3g口服及依诺肝素钠(克赛)30mg静脉注射+1mg/kg皮下注射,1小时后再予尿激酶50万IU静脉滴注60分.对照组入院即予尿激酶50万IU静脉滴注60分,溶栓前不给予低分子肝素,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50mg口服.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2、4、12、24小时各采静脉血检测FPA、TXB2浓度和t-PA、PAI-1活性.结果①试验组溶栓前后FPA浓度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比较FPA浓度在治疗前无差异,溶栓后2小时在对照组出现FPA浓度反弹性增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期相比试验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试验组溶栓后4小时TXB2浓度明显下降;对照组溶栓前后TXB2浓度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比较,溶栓后2~12小时试验组TXB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间各时间段PAI-1和t-PA活性的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溶栓后2小时与治疗前比较,PAI-1活性明显降低而t-PA活性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能明显激活纤溶活性,不增加血小板聚集性,溶栓前未充分抗凝仍会引起凝血酶的激活,但可被预先充分抗凝血酶治疗所抑制,可能有利于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溶栓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低减患者的血脂与PAI-1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低纤溶活性状态及其特点。方法把UAP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和IGT组,测PAI-1t、-PA含量及血脂、胰岛素水平。结果UAP合并IGT患者较正常对照组PAI-1增高,t-PA下降,t-PA/PAI-1比值下降(P<0.0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酶(HDL-C)降低(P<0.05)。较UAP不合并IGT患者PAI-1增高,t-PA下降,t-PA/PAI-1比值下降(P<0.05)。结论UAP合并IGT患者存在较低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