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锡末沉着症是由于人体长期吸入二氧化锡或锡烟雾沉积于肺组织中而致的1种肺部慢性疾患。其特点是X线胸片可见阴影而病理没有明显的纤维增生。但其对作业工人的危害性没有统一的意见。今就某冶炼厂1970年前诊断的肺锡末沉着症患者进行1次系统的回顾性对比观察,通过对肺锡末沉着症和矽肺患者的症状、X线胸片和转归等变化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进一步加强对肺锡末沉着症的认识,指导防尘防烟措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及对照组的选择1.1.1 肺锡末沉着症组 选择冶炼厂从事冶炼作业单纯接触二氧化锡或其烟雾1970年前已诊断为肺锡末沉着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Ⅰ期(原诊为非典型肺锡末沉着症)20例,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CT(HRCT)和高千伏胸片对粉尘接触者肺部小阴影的显示能力。[方法]对137例(男性125例,女性12例)HRCT和高千伏胸片资料完整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触焊尘者56例,接触矽尘者37例,接触其他粉尘(包括铝尘、炭黑、水泥等)者44例。HRCT采用2mm层厚、10mm间隔从肺尖至膈肌扫描,采用-700HU/1500HU的窗位/窗宽进行摄片和观察。HRCT和高千伏胸片在不知晓职业史的前提下分别进行读片。对胸片和HRCT评估获得的各肺区小阴影的密集度进行一一比较,并对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进行比较。[结果]HRCT对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评估与胸片评估密切相关(r=0.655,P<0.01),但HRCT对小阴影的评估分辨率高于胸片(P<0.01)。115例HRCT显示小阴影,其中s影86例,p影5例,p/s影8例,s/p影15例,q影1例。86例胸片显示小阴影,其中s影25例,p影5例,p/s影28例,s/p影24例,q/p影3例,q/s影2例。86例胸片显示小阴影的工人中6例HRCT显示正常。50例胸片无小阴影的工人中,34例(68%)HRCT显示异常小阴影。HRCT显示了上肺区及背部小阴影的分布优势。[结论]胸部HRCT在小阴影早期检测方面可弥补胸片的不足,对于准确评估小阴影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扫描用于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推动MSCT在尘肺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68例陶瓷工人志愿者同时做高仟伏胸片、胸部MS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检查,将其胸部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仟伏胸片双肺未见异常13例,双肺纹理改变为主者19例,有一定数量的小阴影36例,其中q影21例,q/s影15例;MS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对小阴影的显示一致,均为54例,其中p/s影35例,q/s影19例,两者在显示小阴影改变、密集度分级与分布肺区判断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MSCT低剂量扫描对于显示圆形小阴影、短线影、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小气道病变、胸膜下线影等病变,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辐射剂量约为常规剂量扫描的1/3~1/5。结论 MSCT低剂量扫描能够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粉尘所致肺部病变情况,其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大幅降低,安全性明显提高,用于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是可行的;唯成本较高,值得今后努力解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金属粉尘(锌)肺沉着病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的动态影像学变化特征,为金属粉尘(锌)肺沉着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8年就诊于某职业病防治院的4例金属粉尘(锌)肺沉着病患者脱离金属粉尘作业后连续12~18 a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组织5名资深专家对患者的初诊及随访X线胸片进行集体阅片,参考尘肺病诊断标准及标准片,记录小阴影的形态、总体密集度、小阴影分布肺区、尘肺期别,将专家的阅片意见汇总后整理数据。结果该组病例的X线胸片最初诊断均达到尘肺壹期改变,影像学表现以全肺弥漫分布的高密度的圆形小阴影为主,随着脱离粉尘时间的延长,4例患者8个肺区的圆形小阴影数量减少,3例患者已达不到尘肺壹期改变。结论金属粉尘(锌)肺沉着病患者脱尘后,在一定时间内,肺部X线阴影可出现部分自行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蔺草工尘肺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Ⅰ~Ⅲ期蔺草工尘肺14例(Ⅰ期2例、Ⅱ期3例及Ⅲ期9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4例中,q影7例,p影6例和r影1例.5例单纯型蔺草工尘肺的总体密集度在1/0~3/+,总体密集度均在上肺区5例,其中右侧4例,左侧1例.9例复杂型蔺草工尘肺的总体密集度为1/1~3/3,上肺区5例、中肺区3例和下肺区1例;其中3例在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为q影在上肺区和肺的后部分布较多,呈淋巴管周围分布;9例中,大阴影A级1例、B级4例和c级4例;大阴影仅在上肺区5例,从上肺区向中肺区或下肺区延伸各1例,在右上肺区和左中肺区1例,以及在左上和右中肺区1例;大阴影呈对称性分布7例(77.8%),右上肺大阴影对应左肺小阴影聚集2例(22.2%);3例加做CT检查,显示2例大阴影位于后1/3,l例占据中1/3和后1/3;9例中,共出现大阴影17个,右肺10个,平均6.2 cm×3.4 cm;左肺7个,平均6.0 cm×3.1 cm.大阴影边缘清楚14个,边缘有长毛刺5个,外缘或长轴与侧胸壁平行7个,空气支气管征5个,斑点状钙化6个,疤痕旁肺气肿9个,邻近有胸膜增厚粘连15个.1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斑点状钙化.结论 蔺草工尘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尘肺,其影像学表现与矽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和高分辨CT(HRCT)早期检测煤工尘肺小阴影、阴影融合与肺气肿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77例煤工尘肺患者、36例无尘肺煤工和37例健康非煤工接受多层螺旋CT机无间隔胸部容积扫描及HRCT扫描,对所获得的CT图像进行煤工尘肺小阴影密集度分级、平均肺密度值和肺气肿指数测定,并与其X线胸片诊断结果对照.结果 对77例煤工尘肺患者CT和HRCT诊断的尘肺小阴影密集度分级与X线胸片尘肺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771,P<0.01).CT和HRCT诊断尘肺的敏感性达到98.70%,在X线胸片确诊的77例煤工尘肺患者中,CT和HRCT评估76例为煤工尘肺,可疑1例.CT和HRCT从36例X线胸片无尘肺煤工中检出8例(22.22%)达到小阴影密集度1级;从73例Ⅰ~Ⅱ期煤工尘肺患者中,检出26例(35.62%)阴影密集度≥3级,其中3级密集度阴影20例,4级密集度阴影6例;对4例X线胸片Ⅲ期煤工尘肺患者,CT和HRCT与X线胸片诊断结果相同.从113例煤工中,X线胸片检出肺气肿7例(6.19%),CT检出36例(31.86%).CT尘肺小阴影密集度1~2级组的CT平均肺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无尘肺组和小阴影密集度4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73、F2=-23.00和F3=57.72,P<0.01或P<0.05).结论 从多层螺旋CT获得的CT和HRCT影像,与X线胸片比较,对煤工尘肺小阴影、阴影融合与肺气肿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可为煤工尘肺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先进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胸部影像表现与肺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职业性尘肺病患者130例,每例患者在1 d内接受胸部高千伏摄影(HKV)、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检查。依据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对每位患者的HKV和CT胸部影像表现进行综合集体评判,将不同影像表现与肺功能分级分析比较。
  结果  HKV联合CT对q型小阴影、小阴影聚集、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HKV(P < 0.05);影像分级与肺功能分级、肺功能异常率之间呈正相关(G=0.726、rs=0.640,P < 0.01),尘肺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越高,分布肺区越多,患者肺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尘肺阴影直径(或宽度)越大,肺功能异常率越高(rs=0.410,P < 0.01),存在小阴影聚集和/或大阴影表现的患者,肺功能分级要高于仅有小阴影的患者(P < 0.05);不同小阴影形态患者的肺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有不规则小阴影的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影响更大。
  结论  不同影像表现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且影像改变越显著,肺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王业英  倪志远 《卫生研究》1993,22(6):375-377
为研究含铁粉尘所致的肺部X线改变在脱离接触后的转归,本文对14例因接触含铁粉尘而致肺部X线改变的患者进行了3~8年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含铁粉尘所致的肺部小阴影在脱离接触3~4年后逐渐减少。结合本次动态观察的结果,并参考有关文献,笔者认为含铁粉尘仅可致肺组织轻微的纤维化改变,绝大部分铁尘则在肺部沉着,脱离接尘后,通过人体的“自净作用”,肺部阴影可逐渐减少;含铁粉尘所致的肺部X线改变较准确的定义应为“肺铁尘沉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评价数字化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R)胸片在石棉肺诊断上的可行性,对DR胸片和传统胶片-增感屏摄影(film screen radiography,FSR)胸片的石棉肺影像表现进行差异比较和一致性分析.方法 以60例石棉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同一天拍摄DR胸片和FSR胸片,比较两种胸片在石棉肺小阴影形态、密集度、胸膜病变和期别判定上的差异.结果 60例研究对象胸片小阴影形态表现为s、t和p,以不规则小阴影s、t为主,FSR胸片小阴影为s或t影的占95.0%,DR胸片占91.7%.小阴影广泛分布在6个肺区,以中下肺表现明显.两种胸片对小阴影形态判定的构成比和在肺区中的分布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胸片对60例研究对象肺区密集度诊断的一致率为64.2%(231/360),k=0.62 (95%CI:0.54~0.69).两种胸片对43例小阴影形态判定完全一致的研究对象(258组肺区)密集度比较,两种胸片的一致率为81.0%(209/258),k=0.79 (95 %CI:0.72~0.87).FSR胸片判定胸膜增厚10例(16.7%,10/60),与DR片12例(20.0%,12/6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R胸片判定Ⅰ期石棉肺53例(88.3%,53/60),Ⅱ期7例(11.7%,7/60),DR片Ⅰ期石棉肺51例(85.0%,51/60),Ⅱ期9例(15.0%,9/60).2种胸片诊断期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R和DR胸片对60例研究对象尘肺期别的判定的一致率为93.3%(56/60),k=0.71 (95%CI:0.45~0.98).结论 DR胸片在石棉肺小阴影分布、密集度判定和胸膜病变识别上与FSR相似.  相似文献   

10.
黑刚玉致铝尘肺75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黑刚玉粉尘对职业接触工人的健康危害及铝尘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某砂粉厂1989至2004年诊断的75例铝尘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铝尘肺病例中,Ⅰ期27例(占36.00%)、Ⅱ期28例(占37.33%)、Ⅲ期20例(占26.67%)。患者发病工龄最短3年、最长17年,10年以下工龄者有37例。铝尘肺患者胸部X射线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小阴影:t(22/75)、s(4/75)、t/u(1/75)、t/s(2/75),或以不规则影为主的两者混合小阴影:s/p(5/75)、s/r(1/75)、t/p(9/75)、t/q(5/75);少部分也可表现为圆形小阴影[p(6/75)、q(1/75)、p/q(3/75)、q/p(1/75)],或以圆形小阴影为主的两者混合表现[p/s(11/75)、q/s(3/75)、q/t(1/75)]。75例患者中,27例X线胸片出现大阴影,其中20例被诊断为Ⅲ期尘肺,他们的胸片可见到融合团块,部位多位于两中上肺区,单侧团块8例(占40.00%),两侧对称出现12例(占60.00%)。CT影像可见,团块由多量不规则小阴影逐渐聚集、融合而成,形态以条形或发辫形居多,具有密度不均、结构松散、边缘不整的特点。患者纵隔、肺门淋巴结普遍增大、钙化,可伴有胸膜增厚。经相关分析,患者肺功能损伤程度与铝尘肺期别无明显相关性(r=0.015,P〉0.05)。结论短期、高浓度接触黑刚玉粉尘可引起严重的铝尘肺。铝尘的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