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房颤时人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及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对离体人心房肌动作电位(AP)及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1例合并房颤者为房额组(AF),9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SR),术中取右心耳组织,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检测两组患者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复极达90%的时程(APD90),动作电位复极达50%的时程(APD50)及不同起搏频率下APD90的变化,同时观察给予Ach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Ach灌注前,AF组与SR组间RMP( 63.70±3.00) mV比(54.70 ±2.19) mV、APD90 (312.60±11.92) ms比(406.30±14.61) ms、APD50( 177.30±14.05) ms比(218.50±15.1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h灌注后,AF与SR两组间RMP(67.8±2.0) mV比(61.4±1.8) mV、APD90 (263.60±13.38) ms比(316.20±15.40) ms、APD50( 173.60±16.82) ms 比(217.60±15.1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灌注前自身比较,两组RMP显著增高、APD90显著缩短(P<0.05).APD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F组患者,其APD90缩短程度( △APD90,%)较SR组小(P<0.05).结论 房颤时存在心房组织APD缩短,频率适应性降低等电重构,它促进了房颤的维持.Ach可加重重构作用,但在慢性房颤中这种作用减弱.这种改变可能是机体对抗房颤的一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犬Oddi括约肌肌电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索能准确稳定记录犬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肌电活动的新方法,并对记录到的肌电波形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自行研制的黏膜接触式电极记录30只犬SO肌电活动,同时记录十二指肠和胃的肌电活动,分析SO肌电波形的规律以及和胃十二指肠肌电的关系。结果用我们的方法可以记录到犬SO的快波和慢波,同步记录以及切离实验证实记录到的波形是犬的SO肌电而不是来自十二指肠和胃。结论犬的SO肌电记录是可行的,犬SO快波和慢波的发现将对SO功能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MMP/TIMP的平衡失调参与了房颤者心房结构重构特别是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以此作为靶点可以为风湿性心瓣膜病房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MMPs、TIMPs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功能、调控以及其在房颤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温缺血-再灌注对离体大鼠心房肌电稳定性的影响,以此探讨电稳定性在低温缺血-再灌注促进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将制备成功的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8例。C组K-H液(37℃)平衡灌注120 min。IR组K-H液(37℃)平衡灌注30 min后停止,注射Thomas液(4℃,2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低温(4℃)Thomas液保护,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10 ml/kg),停搏60 min时再次灌注K-H液(37℃)30 min。记录平衡灌注30 min(T_0)、C组平衡灌注105 min/IR组再灌注15 min(T_1)和C组平衡灌注120 min/IR组再灌注30 min(T_2)时右心房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MAPD_(90))。记录T_2时右心房有效不应期(ERP)、ERP与MAPD_(90)比值(ERP/MAPD_(90))、诱发房颤的最大起搏周长(AF-PCL _(max))和房颤诱发率。记录C组平衡灌注90 min/IR组再灌注即刻后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2时IR组MAPD_(90)明显延长(P0.05)。T_1—T_2时IR组MAPD_(90)明显长于C组(P0.05)。T_2时IR组ERP、AF-PCL_(max)明显长于C组(P0.05),ERP/MAPD_(90)明显小于C组(P0.05),房颤诱发率明显高于C组(P0.05)。在C组平衡灌注90 min/IR组再灌注即刻后,IR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低温缺血-再灌注通过增加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有效不应期和诱发房颤的最大起搏周长,降低有效不应期与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的比值,使心房肌电稳定性降低,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超声厚度和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名女大学生(高角14例、低角16例),应用B超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厚度及表面电极测量姿势位和紧咬位的嚼肌肌电活动.结果:低角组浅层嚼肌厚度在姿势位和紧咬位均大于高角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姿势位低角组与高角组之间嚼肌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大紧咬位低角组的肌电活动显著大于高角组的肌电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姿势位和紧咬位时嚼肌厚度与最大紧咬位肌电活动均呈正相关.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嚼肌形态功能不同;低角骨面型的嚼肌超声厚度与肌电活动均大于高角组.  相似文献   

6.
兔骨胳肌肌力与电刺激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得到电刺激强度与骨胳肌肌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扣带式肌力传感器及电生理仪对12只兔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测定。结果在3~10mA的电流强度范围内,肌力随刺激方波波宽的增加而加大,10mA,2ms时为最大(1.757±2.165kg);刺激量为3~50V电压范围内,肌力大小同样依赖于波宽宽度,波宽2ms时达最大(1.750±0.808kg)。结论为得到某肌张力应在有效的范围内选择电刺激参数。非负重状态免三头肌最大肌张力近似于其本身体重。  相似文献   

7.
犬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Oddi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Oddi括约肌(SO)肌电的影响。方法 禁食16~18h(可自由饮水),成年杂种犬麻醉后,实验组行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仅行幽门成形术。手术后8周行SO肌电记录(SOE)。结果 实验组慢波幅度明显升高,快波未观察到显著性变化。结论 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SO肌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Oddi括约肌(SO)肌电的影响。方法禁食16~18h(可自由饮水),成年杂种犬麻醉后,实验组行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仅行幽门成形术。手术后8周行SO肌电记录(SOE)。结果实验组慢波幅度明显升高,快波未观察到显著性变化。结论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SO肌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术中持续肌电监测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采用术中持续肌电电生理监测新方法对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术中诊治,并取得良好疗效。我们认为,术中持续肌电监测不仅能明确周围神经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帮助手术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法,而且能了解手术疗效,避免手术中再生神经纤维损伤。并且通过持续电刺激能促进神经再生。术中持续肌电监测不失为一种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术中持续肌电监测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采用术中持续肌电电生理监测新方法对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术中诊治,并取得良好疗效,我们认为,术中招标肌电监测不仅能明确周围神经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帮助手术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法,而且能了解手术疗效,避免手术中再生神经纤维损伤。并且通过持续电刺激能促进神经再生。术中持续肌电监测不失为一种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采用术中持续肌电电生理监测新方法对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术中诊治,并取得良好疗效。我们认为,术中持续肌电监测不仅能明确周围神经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帮助手术医师选择最佳手术方法,而且能了解手术疗效,避免手术中再生神经纤维损伤。并且通过持续电刺激能促进神经再生。术中持续肌电监测不失为一种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原位肛门重建的犬实验模型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杂种犬 17条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 ,第 1期单行股薄肌原位游离 ,实验组术后行电刺激连续 6周 ;2组第 2期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 股薄肌原位肛门括约肌重建 ,术后 2周测量基础新肛压、功能性新肛压和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 ,取肌肉样本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的I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两组间基础肛压、基础新肛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功能性新肛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的移位股薄肌肌肉耐疲劳性曲线更平缓 ,平台期更长。结论 经过长期电刺激后 ,股薄肌纤维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抗疲劳性改善 ,可替代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腕管综合征术前肌电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前肌电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患者术前肌电检测值分为轻、中、重3组并进行评分及分组.术后3个月复查,疗效按Kelly评定方法评分.将术前肌电检测值与术后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轻度组术后拇指到腕较术前增加21.5%,中指到腕增加16.3%.中度组术后拇至腕较术前增加17.7%,中指到腕增加21.9%.重度组术后正中神经末端CMAP潜伏期较术前加快28.6%.3组肌电指标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肌电指标组合分组与术后早期疗效评分之间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s'=-0.6172,P<0.001).结论术前肌电指标组合分组可以作为术后早期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躯干肌群与髋部肌群体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5月来我院体检的新街口社区60~85岁中老年人316名,其中,男性122名,女性194名。CT扫描得到志愿者腹部和髋部图像,使用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高级可视化后处理工作站(advanced visualization workspace,AVW),分别定量测量L_3椎体中份层面和小转子下3 cm垂直股骨长径横截面的肌群面积(cross-sectional muscle area,CSMA)、肌肉间隙脂肪面积(inter-muscular adipose area,IMAA)、肌肉脂肪浸润程度(muscle fat infiltration,MFI)。用单样本K-S检验正态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两名测量者组间重复性及一名测量者两次测量的组内重复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两组间一般情况、躯干和髋部肌群CSMA、IMAA、MFI结果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比较两组L_3水平躯干肌群和髋部肌群体质成分的相关性,再分别以L_3 CSMA、IMAA、MFI为因变量,髋部CSMA、IMAA、MFI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躯干肌群体质成分的主要影响因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躯干和髋部CSMA大于女性,两个部位MFI程度小于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女躯干CSMA、IMAA、MFI与髋部CSMA、IMAA、MFI成正相关,其中,男性躯干肌肉面积与髋部肌肉面积相关性最高。结论老年躯干肌群与髋部肌群体质成分改变具有相关性,男性躯干肌肉面积与髋部肌肉面积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16.
术中持续肌电监测在7例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体会抚顺矿务局总医院(113008)骨外科崔波程井春钱抚生于大中崔勇仪检科郭迎芬刘向彤李雪梅王晓娟术中肌电电生理检测技术在我国已获开展,其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肯定。我院在开展肌电检测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二期手术法。建立了原位肛门重建的犬电刺激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DGP)模型。  相似文献   

18.
咬肌、翼内肌与下颌角肥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咬肌、翼内肌在下颌角肥大形成中的作用 ,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利用CT测量面宽、下颌角角度和咬肌、翼内肌厚度、宽度 ,并探讨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咬肌厚度与下颌角点间距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下颌角角度也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翼内肌厚度与下颌角点间距无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下颌角角度无相关关系 (P >0 .0 5 )。对角度大于 110°与小于 110°两组进行分组t检验 ,结果两组下颌角角度、下面宽、咬肌厚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翼内肌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咬肌厚度是影响面部宽度的最重要的原因 ,咬肌相对翼内肌的过度发育可能是下颌角肥大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脏血管结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血管结构重塑同肾小球硬化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ngⅡ参与了这一过程 ,并通过炎症反应、调节生长 /凋亡、ECM重塑以及影响VEGF等血管生长因子发挥重要作用。这从另一侧面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干预肾脏纤维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