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大结节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对比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以解剖方式和以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8对(16个)新鲜冷冻肩关节标本,按左右侧配对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通过截骨制作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对解剖重建组标本中的大、小结节按解剖位置复位固定;对重叠重建组的标本,在保证大、小结节与肱骨头假体相对位置正常的前提下将大、小结节与肱骨干进行重叠方式固定(重叠5mm)。两组标本使用相同的固定方式。对肩关节不同的外旋和前屈上举角度时大结节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移进行测定。结果当肱骨干外旋至中立位时,解剖重建组的平均位移为(1.81±1.75)mm,重叠重建组为(3.23±2.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肱骨干前屈至30°和60°时,解剖重建组的位移分别为(4.01±5.00)mm和(5.99±6.97)mm,重叠重建组分别为(3.02±5.27)mm和(6.97±7.00)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被动外旋至中立位时,解剖重建组的大结节稳定性优于重叠重建组。提示采用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可能会在抗外旋稳定性上出现损失。即使术后按照标准康复程序进行被动活动,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的位移还是比较明显。因此,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应适当推迟术后开始被动功能锻炼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肱骨头多部分骨折后溶解吸收、股骨头坏死、关节感染、骨肿瘤等疾病都可导致肱骨头缺损及骨不连[1],2016年10月本院创伤骨肿瘤科采用以健侧为模版联合3D打印技术,定制全反式肩关节假体,治疗1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肱骨头缺如、再发肱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  相似文献   

3.
Zhu YM  Jiang CY  Wang M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27-1429
目的探讨大结节在肱骨头上分布位置的解剖学规律,从而指导术中复位。方法收集9具新鲜冷冻上肢(18只)尸体标本,制成两部分解剖颈骨折模型。以标准方法进行肱骨近端假体重建。重建时将肱骨头后倾角度定位于20°和40°位。分别测量在人工肱骨头处于不同后倾角度时,结节间沟与假体外侧背翅之间的距离。结果后倾20°时,侧方背翅在结节间沟后方平均7.3 mm处,而后倾40°时平均为4.0 mm。结论将假体的后倾角度确定于20°~40°之间时,结节间沟均位于假体侧方背翅的前方;也就是说如果大节结存在骨折移位的话,在重建大结节时,应将其固定于侧方背翅的表面才更加符合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Neer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0年8月至2004年1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21例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男5例,女16例;年龄64~76岁,平均70岁。根据AOMüller分型,C13例,C28例,C310例。手术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假体以后倾40°位植入,肩袖予以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术后第1d~6周,主要进行被动练习。第二阶段为术后第7~12周,X线片示大、小结节愈合的征象后,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第三阶段为术后第13~24周,恢复肩关节周围的肌力与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解剖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4~55个月,平均34.5个月(2.8年)。17例无肩痛,4例偶有肩痛。21例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115°,后伸42.5°,外展85°,内收32.5°,外旋40°,内旋50°。全组无脱位及半脱位。Neer评分优8例(>90分),良9例(80~90分),可3例(70~79分),差1例(<70分),优良率为80.9%,患者主观满意率90%。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微创技术、适当增大人工肱骨头后倾角度、可靠有效地重建肩袖、重视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5年5月至2007年6月,对10例高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患者进行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均按美国UCLA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34~35分)2例,良(28~33分)7例,中(21~27分)1例,无差病例。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90.5±6.2),°外旋(62.0±4.5),°内旋(75.6±2.1)°。1年后随访,所有病例大小结节均愈合,未发现假体松动、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关节不稳、脱位等并发症。病人主观满意度:除1例假体远端骨折患者重新行假体远端骨折内固定外,其余均较满意。结论只有重建肱骨正常长度,确定固定大小结节,进行持之以恒、规范的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才能使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占丰  王丹  闵继康 《中国骨伤》2017,30(4):309-312
目的 :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情况,研究其与术后股胫角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其与术后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关节线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56例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岁。BMI指数18.3~30.1,平均23.5。取前后位膝关节负重全长X线片,测量术后关节线改变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股胫角,计算股胫角改变值。术后随访时使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关节线改变与股胫角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胫骨内侧间室关节面抬高(2.2±2.0)mm(-3.3~7.0 mm),股胫角改变(2.3±3.0)°(-4.5°~9.6°),胫骨内侧关节面抬高值与股胫角改变值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12.2个月(10~16个月),关节面抬高值与术后HSS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的改变与股胫角的改变呈显著相关性,术中胫骨侧截骨是同时关系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关节线的改变与术后短期临床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单髁关节的假体设计有关。  相似文献   

7.
Li J  Zhu TY  Chai WB  Lu HZ  Liu Z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11-1413
目的观察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的改变,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别选择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25例,不保留周围韧带的旋转膝关节置换患者25例,手术前、后均拍摄膝关节非负重侧位片。术前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平台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在术后的侧位片上,平行于胫骨假体负重关节面作一条直线,测量它到胫骨结节的垂直距离(JL’)。JL’和JL之间的差值(JL’-JL)为手术前后关节线的变化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表面置换后,JL’-JL为2.0mm(-1.3—7.2mm),其中5例大于2mm;旋转膝关节置换后,JL’-JL为3.1mm(-1.5—12.3mm),其中11例大于2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面置换时关节线升高的原因包括胫骨近端截骨过少、韧带的过度松解、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股骨假体前后径偏小等;旋转膝关节置换时,关节线的改变主要由骨缺损和缺乏韧带的限制作用所致。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膝关节表面置换时,虽然有某些原因可以造成关节线的改变,但是由于畸形和骨缺损相对较轻,同时周围韧带的相对完整使其关节线发生改变的几率小、程度轻。由于骨缺损相对较重,同时手术中不保留周围韧带,旋转膝关节置换时更易发生关节线位置异常,应该通过股骨内上髁等骨性标志帮助恢复正常的关节线水平。  相似文献   

8.
钱天逸  樊敏 《中国骨伤》2006,19(4):241-242
双极人工肱骨头在1975年由Alfred Swanson医生设计,完成产品并在1991年投入临床使用.该产品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全肩置换所引起的不稳定和肩袖松动等并发症,能很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也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自1997年10月-2001年12月,使用此产品治疗各种肩关节疾病:如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肱骨头及肱骨上端肿瘤等30例,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8 93年法国医生Paean施行第一例肩关节置换术以来 ,术后并发症一直都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并直接决定手术的成败和人工假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全肩关节置换 (TotalShoulderArthroplasty ,TSA)除有人工关节所共有的常见并发症外 ,还具有不少独特的并发症 ,我国TSA起步较晚 ,尚缺乏成熟的经验 ,本文就国外一些TSA术后并发症作一综述 ,为国内TSA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1 假体松动松动是TSA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翻修的主要原因。松动的诊断包括临床松动和X线片上的松动 ,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34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除1例为陈旧性骨折外,其余33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四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3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随访采用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VAS)评分,分析年龄、大小结节重建方法、骨折类型、大小结节愈合质量对肩关节主动上举、主动外旋、Neer评分、VAS评分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获3~5年(平均3.6年)随访,28例无肩痛,5例偶有轻微肩痛,1例有中度肩痛.Neer评分:优14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76.5%;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上举100°,外旋30°,内旋L5水平;VAS评分平均3.1分.70岁以下年龄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在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和Neer评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重建和重叠重建大小结节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结节完全愈合组和大小结节愈合不良或吸收组的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大小结节重建的质量、患者年龄、手术技巧等可以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25例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56~77岁,平均68.2岁;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应用Neer疗效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9.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Neer评分优8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76%。结论:通过标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积极合理的康复锻炼,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肩假体置换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和NeerⅣ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要点。方法从2005年9月~2010年10月,本组收治了33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62~80岁,平均73.7岁;左侧11例,右侧22例,NeerⅢ13例,NeerⅣ20例,行LINK半肩假体置换治疗。术后应用改良的半肩关节置换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lasty,SSMH)评分和美国肩肘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Score,ASE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中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28个月。SSMH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14.5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评分25.6分,ASES评分术后1周平均评分45分,末次随访平均为84分。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肩袖重建方式、假体与关节盂吻合度、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CT扫描尸体标本的方法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利用自制的定位装置进行个性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10具双侧上肢尸体标本(包括肩、肘关节)进行CT扫描,利用数字化软件,根据CT扫描数据测量肱骨头高度及后倾角度;制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模型20例,运用自制的定位装置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重建肱骨头的高度及后倾角度;术后再次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20例模型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使用自行研制的定位装置均可有效控制假体高度及后倾角度,手术前测得肱骨头高度平均为(28.57±2.38)cm,肱骨头后倾角平均为(23.0°±5.8°)(11.1°~28.7°)。术后假体高度(t=0.185,P〉0.05)及后倾角度(t=0.481,P〉0.05)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利用自制的定位装置,可根据健侧测量的数据重建患侧的肱骨头的高度和后倾角度,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设计和精确的肩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卫民  李翔  刘锋  王青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39-742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对21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64.6岁。患者均于受伤后2周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使用单极人工肱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68个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男36个,女32个;年龄41-58岁,平均47.9岁;均无骨性疾病。分别测量肱骨头后倾角和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9年。X线片显示,肱骨头假体位置均满意,2例术后假体近端周围即出现透亮带,但临床无松动迹象。16例患者无疼痛,4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时常伴肩部疼痛。所有患者上肢肌力均基本正常,日常活动无困难。按Neer评分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6%。评价为可的3例中,2例患者上举受限,经理疗和功能锻炼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肩部上举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结合理疗后疼痛好转,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无明显影响。无肩部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的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结论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大结节和肩袖的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将假体安放于恰当的位置(人工肱骨头的最高点至肱骨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应为6-8mm,人工肱骨头的后倾角应在30°-35°)及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 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反置肩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可能影响术后肱骨大结节愈合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收治的14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67~95(80.0±8.1)岁;左侧8例,右侧6例。所有患者均因肱骨近端骨折行反置肩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测量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反置肩关节置换治疗中,影响肱骨大结节骨折愈合时间的主要因素为大结节与近端皮质是否接触(P<0.01)、肱骨大结节骨块是否粉碎(P=0.01;P=0.04)以及肱骨大结节骨块前后向长度(P=0.02)。相比之下,肱骨近端骨折骨折是否合并不可修复肩袖损伤对反置肩关节置换术后肱骨大结节愈合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反置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大结节与近端皮质不连续会导致肱骨大结节术后延迟愈合。粉碎的肱骨大结节尤其是前后向骨块较小的肱骨大结节可延长术后大结节愈合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