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6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①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占41%,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脑池及脑凸面的脑沟铸型高密度灶;②脑实质出血12例,占18%,表现为脑实质内高密度灶;③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10例,占15%: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或大脑镰、小脑幕新月形高密度灶,边缘较模糊;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镜形高密度灶,内缘光整锐利,其内或可伴有少量积气,常合并为颅骨青枝骨折或线形骨折、头皮血肿.④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占15%,多见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出血CT表现为细条状、斑片状高密度灶;脑室内出血表现为沿脉络丛分布的铸型高密度灶或出现液血平面.⑤混合型出血8例,占11%,一般见于临床病症非常严重的患儿,常合并以上两种或三种出血部位的CT表现,预后欠佳.结论:CT扫描能准确提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出血范围,并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观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骨化性肌炎是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1].特别多见于肘关节.笔者2000-2005年采用医院自制白药膏外敷治疗15例骨化性肌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新生儿头皮血肿是产科较常见的产伤之一,是由于胎儿娩出时颅骨和母体骨盆相摩擦或受挤压致颅骨骨膜损伤和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颅骨与骨膜之间而形成。大多数产后1~3d出现,血肿小的能逐渐自行吸收,较大的头皮血肿吸收慢,若处理不当可继发感染甚至形成脓肿[1,2],或因骨化影响外观。自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我科分娩的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头皮血肿15例,经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生后5 h~7 d的新生儿头皮血肿共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体重2750~3700 g;自然分娩13例(其中第二产程延长6例,胎膜早破5例,急产2例),剖宫产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复查在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东莞市石碣镇医院确诊治疗的DTICH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和给予脑内迟发型血肿清除术治疗,首次CT检查在外伤后0.5~3.0 h进行,CT复查在外伤后12~72 h,统计分析两次CT表现特点。结果: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时未发现脑内血肿征象,其中CT表现特点为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17例、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2例;所有患者CT复查时均出现脑内血肿,其中CT表现特点为额叶血肿20例、颞叶8例、顶叶3例、枕叶3例。结论:DTICH患者脑内血肿发发生较晚,脑外伤发生后首次CT检查时发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可通过CT复查提高诊断DTICH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额骨孤立浆细胞瘤(SPB)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和大足区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额骨SPB 7例,经过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血尿化验、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7例SPB影像学表现:1均位于大脑中线部位;2单发,病变范围5 cm;3位于颅骨内外板之间,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及骨膜反应;4骨破坏区仍可辨原始骨板的轮廓;5与脑实质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样表现;6周围的脑实质无水肿;7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8邻近的板障强化;9大脑实质受压,出现特征性的"脑回样压迹征"。免疫组化为:CD 138(+),CD 38(+),Mu M-1(+),CD 20(-),ki 67 10%(+)。结论:颅骨SPB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正确、早期诊断颅骨的SPB。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头颅血肿是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急产、剖腹产等,胎儿在娩出时头颅与母体骨盆摩擦或受挤压致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骨膜与颅骨之间积留所致。血肿形成后自行吸收慢,且易感染,机化畸形。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局部治疗后血肿消褪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化性肌炎的发生,大多为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因损伤严重,整复固定不良,或反复施行粗暴的整复手法及不适当的按摩、移动等,导致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肌化,通过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转变为软骨,最后钙化和骨化。在X线片上可见骨化阴影。临床以肘关节损伤后最易并发。多见于中青年,可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肺挫伤及撕裂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经CR及CT检查资料较完整的70例胸背部创伤病例.全部病例均行胸部正位或正/斜位拍片及CT检查.CT扫描采用日立Pronto螺旋CT机,以层厚10mm自肺尖至肺底进行螺旋扫描,必要时局部加3-5mm薄层扫描.结果:本组70例胸部外伤病例中,39例有肺实质损伤,其中肺挫伤32例,肺内血肿7例,肺血气囊肿和/或气囊肿5例.结论:肺挫伤影像表现与肺炎相似,一般2-3天可吸收,吸收慢者一至二周可完全吸收;肺血肿或肺血气囊肿影像表现与肿瘤、结核球及肺脓肿、先天性肺囊肿相似,吸收最快者20天,最慢者5个月.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评价这些表现对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预期诊断意义。方法搜集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22例,对其首次CT检查及复查的CT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按时间顺序抽取脑外伤后复查无脑内血肿患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2组结果。结果22例迟发性脑内血肿首次CT检查主要异常包括:限局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14例;限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局部脑轻度占位11例;硬膜下血肿7例。观察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占位效应,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应及时做CT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影像学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比较齐全并确诊的7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各项放射科检查。结果: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其中颅骨异常6例,肋骨异常5例,脊柱及其它骨骼异常3例。2例出现髓外造血。结论:地中海贫血的影像特点为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明显增厚,呈竖发状,肋骨前端明显膨大,推体、骨盆、四肢骨呈网格状,诊断谊病需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及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征。结果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发病部位以长骨干骺端及长骨干多见,X线检查表现为与骨长轴平行的椭圆形或分叶状囊状破坏,多呈偏心性扩展,病灶内见少量骨性间隔,无骨膜反应。CT检查病灶呈低密度破坏区,病变范围及内部结构显示清晰,10例可见硬化边缘,8例可见骨性间隔。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头皮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头皮血肿是产科较常见的产伤之一,是由于胎儿娩出时颅骨和母体骨盆相摩擦或受挤压致颅骨骨膜损伤和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颅骨与骨膜之间而形成。大多数在产后2~3d出现,血肿小的能逐渐自行吸收,个别血肿大的容易机化硬块。为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笔者对本院32例新生儿头皮血肿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6例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同时可见骨质增生,骨膜反应出现;CT可提前发现早期骨破坏,软组织肿块;MRI多表现为脓肿。结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有其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MRI特别是对病变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 线平片与CT 对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 例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 线与CT 表现特征.结果 X 线平片显示髋关节间隙内及周围多枚斑点状、沙粒状的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并孤立、分散或聚集成桑椹状、团块状、菜花状或不规则形.钙化结节中心密度淡,周边密度高呈蛋壳样,有的骨化结节内可见骨性结构.CT 检查显示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较X 线平片清晰、数目较多,并可显示增厚的滑膜和压迫性骨侵蚀.结论 X 线平片对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 检查对软骨结节显示具较高敏感性,可发现X 线平片不能发现的征象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膜增生厚皮症(pachydermoperiostosis,PDP)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例PDP患者的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CT影像资料。5例均为男性;年龄18~29岁,中位数23岁;均出现皮肤增厚、皮脂分泌过多及杵状指,3例患者出现回状头皮及下肢肿胀,2例患者出现痤疮,体格检查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结果:5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PDP。DR检查显示,1例颅骨板障增厚,其余4例颅骨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均未见明显异常;均有不同程度骨膜增生,其中指骨1例、掌骨2例、尺桡骨3例、股骨2例、胫腓骨5例,增厚的骨膜呈层状、花边状,且部分累及关节面下缘,受累部位骨皮质增厚、骨干增粗、骨髓腔变窄。CT检查显示,受累部位骨膜增厚,髓腔变窄,骨质不同程度密度增高,边缘硬化、不规则,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周围软组织密度无明显变化,肌肉间隙存在,层次清晰。结论:DR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PDP,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 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颅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颅骨纤维增殖性疾病。我院于1996年7月收治1例病人并行手术切除病变修补颅骨缺损.取得满意效果。根据本病例特点,我们做了相应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叙述如下。1临床资料 男,学生,17岁,左前额包块进行性增大7年,由花生米大小发展成鸡蛋样大,无头痛呕吐及头部外伤史.查体.神志清,发音正常,营养中等,双侧瞳孔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左前额及眶下缘隆起包块约5cm×8cm.硬而无压痛.嗅觉与视力均正常.左眼球略向下外突.X线检查示:左前额眶上缘及眶板板障明显增宽.内板变薄,外板弧形隆突.视神经孔大小形态正常.CT示;左额板障呈毛玻璃状.CT值500~600Hu,内板变薄.外板外突,累及眶上缘、前额窝底及蝶骨嵴。血生化及常规正常,在全麻下行病变切除,眶上板、眶缘颅骨成形术(修补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住院20天.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现已继续上学。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36例X线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分析 3 6例被诊断为该病的 X线、CT及临床资料 ,重点分析其椎体骨质增生部位特点、韧带钙化或骨化、椎管改变等。结果 :该病多见于第 4~ 7颈椎或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 ,多表现为椎体前缘多椎体骨桥形成以及前纵韧带、侧韧带钙化。结论 :X线平片及 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内膜下积液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CT误诊的8例手术证实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内膜下积液的原因,揭示其典型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临床预防措施。结果 8例患者术前CT诊断为硬膜下血肿,首次钻孔引流术后3~5 d CT复查发现残存血肿下方见弧形低密度积液影,其中5例积液外缘可见线形分隔影,积液密度较脑脊液稍高,为16~25Hu;均被误诊为术后脑脊液漏造成蛛网膜下腔积液。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形成血肿内膜下积液为少见并发症,CT表现分隔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94年6月和1996年3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2例硬脑膜外血肿,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43岁,1994年6月12日初诊。诉头部外伤后头痛、头晕,伴呕吐1周。诊见右侧头皮肿起,无创口及波动感,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舌质紫暗有瘀斑,苔黄,脉涩,颈稍有抵抗,腱反射阳性,克氏征和巴氏征阳性。X线片及CT提示右侧颅骨内板下方有一个4.5cm×1.0cm高密度影,诊为硬脑膜外血肿。例2,男性,37岁,症状同例1,病程4日。经CT检查诊断为枕后叶硬脑膜外血肿。对上2患者均用20%甘露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