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敏  赵明  李留洋  郭颖  陈剑荣  钱俊 《广东医学》2008,29(9):1481-1482
目的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结果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0.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C4d在难治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在移植肾丢失中的可能性作用。方法选择因难治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兔抗人C4d多克隆抗体对标本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4d在失功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失功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结果 40例失功移植肾标本中,C4d阳性17例(42.5%)。40例移植肾存活时间:2周~110个月,平均为(35.0±7.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C4d阳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39.2±8.3)个月,C4d阴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65.7±6.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 9)。结论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 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 结果 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2%,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 <0. 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 <0.05)。结论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关键词] C4d 体液免疫 慢性排斥 慢性移植肾肾病 群体反应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移植肾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各种自身抗原依赖和自身抗原非依赖因素都可造成移植肾的共同病理损伤表现.近年来的资料显示,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是导致移植物慢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1].C4d作为补体因子C4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后的裂解产物,沉积在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eritular capillaries, PTC),标志着体内发生了针对移植肾的体液免疫反应[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功能移植肾切除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10年来切除的失功能移植肾27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并将切除的大体标本由2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阅片,根据Banff 2009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结合术中所见,明确失功能移植肾的切除原因。结果:病理提示15例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或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合并其他病变(其中结核菌感染1例,霉菌感染2例,IgA肾病1例,术中探查血栓6例,移植肾破裂3例),6例为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合并其他病变[其中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PTLD)2例],4例为移植肾终末期肾,2例为PTLD。本组中1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配型总错配点数大于1个,其中11例病理证实为排斥反应。结论:失功能移植肾切除的主要原因是排斥反应合并其他病变,HLA配型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引起排斥的原因,血栓、感染等是合并的病变,而移植肾终末期肾、PTLD在失功能移植肾中也占到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序贯疗法治疗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探索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耐受机制。方法本研究应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为模型。FK506加雷帕霉素序贯疗法控制慢性排斥反应。HE,Masson和Elastin染色用于反映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方法检测移植物及血液中细胞浸润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的表达。结果非序贯治疗组大鼠只有21%长期存活,而序贯治疗组大鼠91.7%得到长期存活。序贯治疗组大鼠表现出较完整的肠道及肠系膜组织学形态,并只有轻微的血管闭塞和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移植肠管肠系膜iNOS阳性吞噬细胞浸润显著增多,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显著降低。结论序贯疗法可明显缓解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其机制可能与iNOS阳性吞噬细胞浸润和抗移植物循环抗体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慢性移植物肾病组织补体C4d沉积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补体C4d的沉积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慢性移植物肾病活检标本(CAN组,n=28),应用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4d在移植肾组织中的沉积,比较其与正常移植肾组织(对照组n=10)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无C4d的沉积,但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和肾小管基膜上有C4d的弥漫沉积,部分动脉内膜也有C4d的沉积.CAN组8例(29%)出现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4d的线性沉积,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少见C4d的沉积(1/28,4%).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C4d弥漫性沉积,主要见于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补体的活化导致裂解片断的沉积,慢性移植物肾病中出现肾组织C4d的沉积,体液免疫可能是导致慢性移植肾损伤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对移植免疫的进一步认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肾移植物1年存活率大为提高,但长期存活率提高不甚明显。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已成为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以往称之为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近年来多用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或慢性移植物失功(1ate graft loss)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移植性肾小球病(TGP)的病理形态与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TGP的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研究。结果(1)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是肾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占20.5%),常导致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下降。(2)TGP是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病变(占24%)。特征是肾小球膜性增生,表现为基膜增厚、内疏松层增宽,内含多形性、异源性包涵物,内皮细胞或系膜细胞增生插入基膜。结论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损伤的靶组织,可能参与TGP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leukocyte antigens (HLA)-induced kidney-graft rejection, polymorphic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 class Ⅰ-related chain A (MICA) antigens can elicit antibodies and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lay a role in the antibody-mediated allograft rejection (AMR). We carded out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ICA antibodies in post-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A antibodies, C4d staining, histological features, and graft outcome.Methods We tested 52 patients who had biopsy results due to graft dysfunction. The MICA antibodies in concurrent sera were determined by Luminex.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after renal biopsy. The influence of antibody production on the function of graft was analyzed.Results Antibodies against MICA were positive in 15 out of the 52 patients (28.9%). The presence of MICA antibodies was associated with renal-allograft deterioration. During one-year follow-up, the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decreased (24.0±3.4)% among recipients with anti-MICA antibodies. However, among recipients without anti-MICA antibodies, the eGFR has declined only (8.4+3.0)% (P=0.01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4d staining,histological features and MICA antibody production was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 Besides anti-HLA antibodies, the presence of post-transplant MICA antibody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graft outcome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graft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移植物肾病(CAN)大鼠模型移植肾中C4d的沉积情况,并分析免疫抑制剂对C4d沉积的影响。方法将Fisher 344大鼠的肾移植到Lewis大鼠体内复制CAN模型,术后给予环孢素A(CsA)10 mg/(kg·d)×10 d。将模型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1)生理盐水对照组;(2)CsA[6 mg/(kg·d)]组;(3)雷帕霉素[RAPA,0.8 mg/(kg·d)]组;(4)他克莫司[FK506,0.15 mg/(kg·d)]组;(5)霉酚酸[MMF,20 mg/(kg·d)]组。分别在术后第4、8及1 2周时处死每组大鼠3只,留取移植肾标本,根据Banff 97标准评价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4d沉积情况。结果移植后第4周,各移植组中均未发现明显的CAN临床病理改变,各组Banff标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受体大鼠移植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部位均出现C4d阳性沉积;术后8周各组均不同程度出现CAN的典型病理变化,PTC部位的C4d沉积增强;术后12周时CAN进展到最严重阶段,PTC部位的C4d沉积程度达到最大。C4d沉积与移植肾CAN病理改变呈正相关(r=0.894,P=0.000)。同对照组相比,CsA组和FK506组C4d沉积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MF组和RAPA组能够减少C4d的沉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肾移植后,PTC部位可出现C4d沉积,且产生的时间早于CAN发展的病理变化,同时C4d沉积的表达与CAN的进展相关。MMF和RAPA能够抑制CAN的进展,CsA和FK506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慢性排斥移植肾活检组织中TNF-α、ICAM-1和VCAM-1表达进行检测.12例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发生慢性排斥的移植肾组织中,大多数病例有活动性间质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小管局部炎症,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浸润细胞TNF-α、ICAM-1和VCAM-1表达程度和分布普遍增强,但主要见于间质浸润细胞、肾小管损伤部位上皮细胞、炎症区域管周毛细血管和微小动脉内皮细胞,与正常对照有明显差异.结论细胞免疫可能在慢性排斥发病中起作用,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则是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环孢菌素C2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监测环孢菌素A(CsA)服用后2h的单点血药浓度(C2),调整用药剂量,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方法 127例首次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监测CsAC:并对照其谷值浓度(c0)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术后1周和1月C2达标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4.41%和10.29%;未达标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42.37%和36.20%。急性排斥均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内。结论 监测C2浓度可较准确地反应CsA暴露量,有利于降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犬肾移植致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致敏后的肾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雄性家犬各6条配对作为淋巴细胞供受体,采用小剂量(0.4×10^7-1.2×10^7个/kg)淋巴细胞多部位多次输注的方法诱导致敏。用补体依赖的淋巴细胞毒(complement deendent cytotoxicity,CDC)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试验进行检测。当CDC转为阳性和MLC显示反应淋巴细胞增殖明显活跃后,淋巴细胞供受体犬间进行交叉肾移植,术后定期ECT动态显像观察移植肾功能变化;分批摘取移植肾行病理检查,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犬均在输注淋巴细胞3-4次后CDC转为阳性,MLC显示反应淋巴细胞增殖明显活跃。肾移植术后4天ECT检查有4条致敏犬移植肾血流灌注下降,肾功能出现损害,摘取的3只移植肾病理检查表现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延缓)或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未见异常。术后7天,致敏犬移植肾均因急性排斥失功;对照组3条犬有2条出现肾功能损害,病理检查示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淋巴细胞多部位多次输注可以诱导出家犬的免疫致敏状态。致敏犬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排斥反应出现较早,肾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