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也随之逐年增多,而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也明显增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人群及骨量低下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骨质量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发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发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方法:对137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年龄仙分成三组,根据X光片结果确定骨折部位,询问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和诱发因素。结果:本组骨折女性占67.15%,男性占32.84%,骨折部位依次为髋骨,椎体,前臂远端,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诱发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发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直接后果之一,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一百万名新发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患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提高到每年450万名。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正确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多项大型研究表明:骨的质量、代谢及结构等骨内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跌倒、年龄、低创伤性骨折史等骨外因素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中占同等地位.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为正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伴随社会发展,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日益成为我国突出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国内尚缺乏全国范围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各省市调查结果均提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发生率约在10%左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及其相关骨折的发病率、致死率及其花费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认识[1].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骨盆和脊柱骨折后继发的并发症及其制动、生活不能自理、焦虑和抑郁等使其死亡率增高.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医疗费用支出也相当惊人.国内各家医院报道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年平均费用均在百万元以上,且逐年大幅递增[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PV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PVP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骨密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情况(情绪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活满意度)、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骨密度水平上升,ODI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骨密度水平较高,ODI水平较低(P<0.05);两组情绪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活满意度水平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疼痛程度较低(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 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PV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VCFs)是骨质疏松(OP)患者最常见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见。对急性OVCFs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支具外固定、抗骨质疏松药等。而抗炎药和麻醉药可以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神经错乱[1]。另外长期卧床可  相似文献   

7.
6严重骨质疏松的治疗 低BMD和脆性骨折的患者骨折的风险很大,椎骨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尤其如此,这些患者在1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约为20%。有许多治疗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二级预防,其中有些也能预防骨质疏松。本节将主要介绍已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蓝桂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35-3335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20例采取药物及理疗为对照组,22例在常规治疗措施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为治疗组。疼痛基本缓解时间、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腰背肌功能锻炼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围术期抑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发生抑郁的患者为64例,占比为32.00%(64/200);术后7d发生抑郁的患者为56例,占比为28.00%(56/200);术后14 d发生抑郁的患者为37例,占比为18.50%(37/200).性别、营养状况、衰弱、社会与家庭支持情况以及睡眠情况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社会与家庭支持、睡眠障碍、存在营养风险以及衰弱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抑郁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7d产生抑郁情绪的患者显著多于术后14 d.社会与家庭支持、营养风险、身体衰弱、性别以及睡眠障碍是影响患者抑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形态特征。方法:分析和比较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SE序列MRI影像表现。结果: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骨折的椎体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少有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常呈现骨质疏松的信号改变。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瘤处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少有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也不具有特征性。结论:依据MRI形态特征可以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骨密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骨密度及组织学变化特征,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和一般骨折模型组各30只。于骨折模型建立后2、6、12周截取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骨密度测定。并同时对骨折端骨痂组织作光镜观察。结果:(1)骨折端骨密度:骨折后2周,两组动物骨折端的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骨折后6周及1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的骨密度较一般骨折组明显低(P<0.05,P<0.01)。(2)光镜观察:术后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结缔组织数量多,小梁骨较细小;术后6周,一般骨折组骨折端软骨痂为编织骨取代,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则仍有透明样软骨存在,其软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化缓慢;术后12周,骨质疏性松骨折组原始小梁状骨向成熟小梁状骨转化亦较慢,且原已形成的成熟小梁状骨多吸收、消失。结论:(1)骨质疏松不仅使全身骨密度减少,也使骨折愈合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升高减慢。(2)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降低是骨折端骨密度值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田发明  张柳 《综合临床医学》2009,(10):1117-1118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现通过回顾近年相关研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影像表现.比较此两类病理性质不同的椎体骨折的MRI形态差异。结果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椎体骨折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较少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通常伴有骨质疏松的信号异常。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病椎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较少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均不具有特征性。结论 依据MRI形态特征可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临床医师一般只关注骨密度的改善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却往往忽视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就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对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3月至2014年3月万方医学网及PubMed数据库,以"骨质疏松;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或"Osteoporosis;Chronic pain;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与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特点、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相关的文献,以及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外科治疗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淤血机制,细胞因子和乳酸堆积机制等,但其确切的细胞生化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常用的药物治疗降钙素、二膦酸盐等,降钙素通过抑制骨吸收间接降低氢离子浓度,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提高动物痛阈,提高血浆β-内啡肽浓度,而起到镇痛作用。二膦酸盐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活性,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性骨痛,显著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及脊柱良恶性肿瘤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完全或部分恢复椎体丢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缓解疼痛。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行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对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防治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加强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非常必要。目的:综述现有的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特点,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2005-06/2011-02关于去势雌性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山羊、卵巢切除"或"osteoporosis,animal model,goats,ovariectom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评价标准,骨质变化等有关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及建立雄性动物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48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1篇文章进行综述。山羊来源方便,容易处置,具有自动排卵和与成年妇女相似的排卵周期,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材料;能获取大量血、尿和骨骼标本,是理想的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实验动物。去势法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常用的方法,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将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药物的开发、改进内置物设计等提供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的特点、骨折的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等方面,以及饮食、运动、高危人群、用药、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健康教育。认为老年人骨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因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其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084-5084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11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年龄阶段分成2组,根据X线片结果确定骨折部位,询问患者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和诱发因素。结果女性骨折占68.07%,男性占31.93%,骨折发生频率依次为股骨颈、椎体、前臂远端。跌倒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受轻微的外力撞击或震动即可发生骨折,护理人员应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性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曾敬  徐栋梁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48-449,463
目的:探讨在幼龄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生长因子TGF-β1,VEGF,bFGF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幼龄成骨细胞移植对促进SD老龄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验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bFGF,VEGF,TGF-β1及bFGFmRNA,VEGFmRNA,TGF-β1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bFGF、bFGFmRNA及VEGF、VEGFmRNA均在7d左右可见有阳性表达的细胞,14d有分泌高峰,TGF-β1,TGF-β1mRNA在3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7-10d有分泌高峰,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成骨细胞移植到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TGF-β1,VEGF,bFGF的动态表达对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及其与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骨质疏松未骨折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同期收治的9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纳入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173,25.974,均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Q=16.497,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520,20.182;15.753,10.880,均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302,12.037,均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骨折发生呈负相关(r=-0.569,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与骨折发生呈正相关(r=0.437,0.490,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下降、血清骨膜素水平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965,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2.00%,准确度为91.20%。结论 血清25(OH)D水平下降及血清骨膜素和铁蛋白水平升高有助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临床应密切关注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田发明  张柳 《中国综合临床》2009,25(8):1117-1118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现通过回顾近年相关研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