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Wagner翻修股骨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共对10例患者的10个髋关节进行了翻修手术.男6例,女4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岁.感染后翻修2例,臼杯及柄无菌性松动6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X线评价术后假体有无松动、下沉和骨愈合情况.股骨侧假体选择Wagner翻修股骨柄.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9.2月.植骨处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下沉.无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7±10.77分提高到术后87.10+4.68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agner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术中,可获得良好的远端固定,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颗粒性打压植骨在股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颗粒性打压植骨技术在股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20髋合并股骨缺损患者行全髋翻修术,术中对股骨缺损采用颗粒性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钛网和结构性植骨,使用骨水泥解剖型假体进行股骨翻修,术后对其中14例(1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X线检查显示17髋股骨缺损植骨处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以及假体下沉,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18分,术后提高到86.6分,Harris评分优良率89.5%。结论:颗粒性打压植骨是治疗严重股骨缺损的一项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III及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6例42髋 (Crowe Ⅲ型14例18髋,Ⅳ型22例24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假体在真臼水平植入,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水平.对临床结果 采用改良Hari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未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30例36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5 ± 3.7)分改善至术后(90.1 ± 2.9分).无假体松动或位置不当需要翻修的病例.影像学复查显示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患者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不需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 CroweIII及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对此类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物型假体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型两种假体进行老年髋关节单侧翻修术78例.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生物型假体翻修组40例(A组)和骨水泥假体翻修组38例(B组).从手术时间、出血量等一般情况及术后感染、脱位、骨溶解及Harris评分等评价两组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2~11(5.8±2.3)年随访.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200(138.7±48.9)min,手术出血量为400~2000(980.0±56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5例,20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未见感染病例、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病例,1例患者在术后发生假体脱位,1例出现假体松动进行再次翻修,假体存活率9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8.7±9.8)分;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8~220(140.7±51.9)min,手术出血量为300~2000(960.0±600)ml,术中采取截骨处理13例,21例患者进行植骨,术后骨水泥反应1例,术后假体脱位2例,假体松动病例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再次翻修处理,假体存活率为81.6%,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1.9±10.7)分.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生物型假体具有早期稳定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组合式全涂层翻修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1月,对10例12髋采用组合式全涂层翻修股骨柄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54.2岁(35~71岁).其中,翻修原因除1例感染性松动外,其余均为无菌性松动.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及翻修后假体骨长入.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6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超过2 cm,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股骨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的水平.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前髋关节疼痛缓解.至最后一次随访时,有11髋股骨柄发生骨长入,1例牢固纤维长入.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5.67±15.58)分升高至术后平均(72.44±9.36)分.并发症主要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组合式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翻修假体能够极大地方便髋关节翻修术,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翻修术获得随访48例48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5~75岁,平均63.5岁。左侧28髋,右侧20髋。应用Harris评分及髋放射学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获得随访48例,随访时间(0.5~8.0)a,平均5.6 a。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1例植骨处愈合不良,1例髋臼、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无假体松动、移位、下沉、骨溶解、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骨缺损植骨愈合良好。Harris评分术前为(36.5±6.9)分,术后为(89.3±7.3)分,较术前增加(52.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中,优16例,良23例,中6例,差3例,优良率为81.3%。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注重修复重建骨缺损、合理选择假体、手术技巧等均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35髋)接受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定期随访拍摄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及髋关节功能检查。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5年以上,终末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5分,术后X线片1年内出现股骨柄假体下沉(均<2mm)者5髋。所有股骨侧假体术后1年内复查在Gruen2区、6区上段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终末随访股骨柄假体未出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表现。术后X线片髋臼初始固定良好,终末随访5例髋臼假体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伴松动,并行髋关节翻修术。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中期未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表现。但髋臼假体出现多例假体周围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方珐:回顾性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32例患者(共34髋)的临床资料。髋臼侧:10髋直接采用纯钛螺旋臼成型,8髋采用颗粒植骨及螺旋臼成型,6髋采用颗粒植骨,髋臼支架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股骨侧:10髋采用劈开股骨侧的方法取出假体并清除骨水泥,采用捆绑带固定,9髋采用远端开窗清理骨水泥植入加长柄假体,6髋取出假体植入加长柄,并视骨质缺损情况进行植骨,3髋股骨骨折采用骨夹板捆绑带固定。感染4例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植入非骨水泥假体。结果:术后除髋臼侧进行支架重建的患者卧床1~2周,其余患者均在3d内下床活动。平均随访26个月(6~60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明带。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术中应根据患者年龄、骨缺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氧化铝全陶瓷内衬对陶瓷头界面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HB  Cai YZ  Yan SG  Wang XH  Wu LD  He RX  Dai X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16-3319
目的 分析第三代氧化铝全陶瓷内衬对陶瓷头界面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9年1月至2005年10月1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119例,共146例髋.其中髋臼侧均为羟基磷灰石(HA)涂层压配固定臼杯,股骨侧123例为非骨水泥HA近端涂层压配固定,23例为锥形光面骨水泥固定,所有假体的头臼界面均为氧化铝陶瓷头对全陶瓷内衬.进行最短时间5年以上,平均(72.9±10.9)个月的随访,对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9.6±7.9)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91.7±3.0)分(P<0.05).以翻修作为终点的假体5年生存率为96.6%.1例因髋臼杯移位松动而翻修;1例出现外伤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翻修术;1例患者因轻微外伤后并发陶瓷内衬破损行翻修术;另2例因感染而翻修.此外,16例术中并发股骨侧截骨面皮质劈裂,延迟负重后无假体松动下沉;1例髋术中并发髋臼骨折,行保守治疗后髋臼无松动;2例术后出现脱位,保守治疗成功;2例出现非典型性关节异响,非手术治疗后消失.其余无论是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假体髋臼侧和股骨侧均固定稳定,假体周围无骨溶解,假体无明显松动和下沉.结论 第三代氧化铝全陶瓷内衬对陶瓷头界面假体用于初次全髋置换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但需要避免陶瓷界面特有的并发症,假体使用需要注意良好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杨二平  彭昊  杜远立  梁杰 《海南医学》2016,(9):1436-1438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长柄股骨假体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8年5月至2014年9月应用非骨水泥长柄股骨假体行股骨侧翻修结合钢丝或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的Vancouver B2和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2型8例,B3型9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行髋关节功能评估,采用Beals和Tower标准行影像学评估,并记载随访时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1.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68.2分,所有骨折均愈合,4例股骨柄下沉不超过10 mm,无假体松动表现.影像学评估按照Beals和Tower标准,其中优8例,良5例,差4例.结论 加长型非骨水泥型股骨长柄假体加钢丝或环抱器能为骨折愈合提供较好的初始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愈合,是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吴景明  余楠生  白波  卢伟杰 《广东医学》2006,27(9):1333-1334
目的探讨异体骨植骨重建在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二期翻修中,使用异体骨压缩植骨技术修复14例髋关节的骨缺损,观察疗效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临床结果和X线分析未见感染复发和关节松动,Harris评分平均83分,较术前平均改善45分。结论在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中应用异体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直径第四代陶瓷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不稳定翻修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大直径第四代陶瓷髋关节假体对18例青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发生不稳定病例进行翻修术,分析松动原因,并应用生物型假体进行翻修治疗。结果 18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18月,平均8个月。患肢功能良好,无髋关节疼痛,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4.6分,术后平均87.4分,X线复查髋臼及股骨侧均无松动发生。结论第四代大直径陶瓷假体可显著降低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的脱位率。采用第四代大直径陶瓷假体进行髋关节翻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临床效果。方法 自1984年1月~2006年4月,56例58髋行髋关节翻修术,野22例,女34例,年龄36~73岁,平均63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术9例,其中骨水泥型2例,生物型固定7例:全髋关节置换47例49髋。其中骨水泥30髋,生物型固定19髋。术后早期脱位2例,16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45例47髋因无菌性松动行全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28髋行髋臼植骨,其中自体碎骨屑植骨17例18髋。自体碎骨屑加异体大块植骨10例。结果 资料完整48例50髋获得随访,最长20年,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经随访,患者髋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愈合良好,4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1区出现约1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分(10~7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 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病例经随访,临床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721髋(676例),因各种原因行翻修22髋(22例),翻修率为3.1%。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并进行术前、术后的Harris评分,术后疼痛发生评估及X线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0~79个月,平均36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3分(31~51分),随访时平均84分(72~96分),其中优10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6.4%;X线评价: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现象,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亮带。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显著;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重建需充分术前准备,做好骨缺损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翻修中股骨远端骨质缺损应用同种异体骨板的方法。方法分析自2008-2012年中15例髋关节翻修患者应用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AAOS分型:Ⅱ型8例,Ⅲ型7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分析。结果15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至76分,X线片示所有患者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良好,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下沉、松动、感染。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在髋关节翻修中股骨缺损中的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8年5月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9例,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按骨折的Vancouver分型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或股骨假体翻修手术.结果 术后8例患者获得8~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8分.结论 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手术中扩髓导致应力集中、假体力线不正、术后早期不恰当运动等因素有关,术后半年内是发生骨折的危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兼顾骨折、假体、骨量等多方面因素,根据骨折的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假体稳定、骨折愈合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温哥华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4年2月~2009年8月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温哥华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人12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钢丝环扎固定2例,普通接骨板固定1例,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4例,钢板结合钛缆固定1例,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1例,生物型加长柄股骨假体置换2例,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置换1例,术中植骨4例,术后结合石膏外固定1例。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8个月,平均15个月。11例病人骨折获得骨性愈合,1例股骨假体翻修术中出现骨水泥外溢,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单纯行骨折固定未行股骨假体翻修的病人Harris评分无明显影响,同时行翻修的病人Harris评分明显升高。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以VancouverB型骨折多见,术前应根据此型骨折特点全面计划、准备,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术中仔细操作,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抗菌素骨水泥旷置分期翻修(TSEA)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TSEA治疗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行细菌学培养,一期行清创并取出全部假体,采用抗菌素骨水泥支架旷置;二期翻修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通过Harris评分.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表面葡萄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混合感染2例,敏感表面葡萄球菌3例,绿脓杆菌1例.一期清创术后,所有病人伤口全部愈合,一期清创与二期置换平均时间间隔7个月.翻修术后18个月随访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25.6±2.4)分,提高至翻修后(84.1±1.6)分.结论 二期翻修使用抗菌素骨水泥假体是控制感染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万仑  刘仲前  吕波 《四川医学》2009,30(8):1259-1260
目的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人工髋置换术中、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13例患者。按Van.couver分型A1型4例采用钢丝环扎固定;B1型4例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或钢板钢缆固定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132型3例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或钢板钢缆固定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B3型2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钢丝固定术,同时做髓腔内松质骨粒植骨,提高假体柄固定的强度及股骨侧皮质骨骨量。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未发生断端骨质吸收、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局部感染等。骨折断端及结构植骨处均骨性愈合。患者术后卧床时间1—4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升高,患肢无疼痛、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结论Vancouver分型综合包含了骨折的位置、骨折的稳定性、假体的松动情况、股骨近端的骨量。因此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其骨折分型采用相应的固定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