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做超声心动图检查。ET-1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ANP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血浆ET-1、ANP水平与LVEDVI均呈正相关(r=0.49,r=0.51,P〈0.01),与LVEF均呈负相关(r=-0.56,r=-0.53,P〈0.01),ET-1与ANP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ET-1、ANP水平在心力衰竭时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级别有很好的关联,提示血浆ET-1、ANP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心功能的状态,也可以作为判定心衰治疗疗效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与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及心肌酶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观察组,分别于入院时以及治疗2周后取静脉血对血浆ET-1、NO水平及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心肌酶谱指标进行检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T-1、NO以及心肌酶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周的系统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T-1和NO水平与动脉血PaO2呈负相关(r=-0.567、-0.583,P〈0.05),与动脉血PaCO2、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呈正相关(r=0.558、0.602、0.493,0.568、0.587、0.501;P〈0.05)。结论血浆ET-1和NO水平可作为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芳林  刘丛 《临床医学》2006,26(12):81-8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内皮素(ET-1)、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利用放射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7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42例合并血管病变)和39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的ET-1、TM、vWF水平。结果糖尿病组ET-1、TM与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血管病变者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者TM与无血管病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T-1水平和vWF水平与无血管病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ET-1水平与TM、vWF水平显著正相关(1分别为0.523、0.589,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三个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越显著糖尿病患者病情就越重,检测其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管病变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检测指标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大内皮素-1(big ET-1)之间,两指标与心力衰竭(心衰)伴心房颤动(Af)、心衰伴肺动脉高压(PAH)等心血管病的关系,以及两指标对严重心衰患者半年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阜外医院严重心衰患者132人,测定他们入院时的血浆LgNT—proBNP和big ET-1浓度(酶联免疫法)以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结果严重心衰患者132人(NYHAⅢ-Ⅳ级,年龄24~80岁,男83人,女49人,LVEF13%~66%),其血浆LgNT—proBNP与big ET-1呈正相关(r=0.414,P=0.000)。有、无Af的两组间big E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有、无PAH的两组间LgNT-proBNP和big ET-1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0)。以big ET-1诊断严重心衰患者伴PA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65~0.83,P=0.000),以4.09fmol/ml为big ET-1诊断心衰伴PAH的cutoff值时,灵敏度为71.4%,特异度67.8%。经过6个月的随访,132例严重心衰患者中,有20例发生心源性死亡(15.2%),有25例因心脏原因再住院(18.9%)。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包括了年龄、性别、NYHA分级、LVEF、LgNT-proBNP、big ET-1等指标后,只有NT-proBNP是独立的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因素,RR为5.30(95%CI:2.07~13.55,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也只有NT—proBNP是独立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OR为13.67(95%CI:2.59~72.25,P=0.002)。big ET-1、LVEF、NYHA分级等指标对严重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没有预后价值。结论NT—proBNP与big ET-1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严重心衰伴舡的患者可能有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big ET-1可辅助诊断严重心衰患者伴发PAH;NT—proBNP可用于严重心衰患者半年期预后的评估,而big ET-1没有此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adothdin,ET)水平及其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Ⅲ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肾移植手术后病人4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P组/n=20)和对照组(C组 n=20),术后根据需要间断肌注盐酸派替啶镇痛。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24h、48h和72h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N0和ET-1,同时监测MAP、HR和CVP及进行VAS评分。结果P组术后各时点血浆NO、ET-1水平及NO/ET-1比值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VAS评分均小于3分。C组术后各时点血浆NO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而ET-1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NO/ET-1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并与P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术后24、48hMAP和HR的升高或增快,VAS评分也均大于5分,与麻醉前和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肾移植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血浆NO和ET-1均无明显影响,并保持NO/ET-1比值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内皮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正常对照组选取健康自愿者32例。慢性肾衰竭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ESRD患者21例。血液透析组31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ESRD患者。分别检测生化指标,血浆vWF和TF含量。结果血浆vwF、TF含量在肾衰竭组和血液透析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浆vWF、TF含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肾衰竭组(P〈0.01)。1次透析后,透析后组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透析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透析后组血浆TF含量高于透析前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2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MHD病vWF水平的因素依次为:透析时间(Beta=0.437,P〈0.05)、平均动脉压(Beta=0.397,P〈0.01)、总胆固醇(Beta=0.385,P〈0.01)、低密度脂蛋白(Beta=0,378,P〈0.05)、EPO用量(Beta=0.189,P〈0.05),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687。影响MHD病人TF水平的因素依次为:血红蛋白(Beta=0.503,P〈0.01)、透析时间(Beta=0.408,P〈0.05)、EPO用量(Beta=0.185,P〈0.05),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0.253。血浆TF水平与肝素用量呈负相关关系(r=0.328,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这种变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与透析时间、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EPO用量、血红蛋白、肝素用量有关。血液透析这一体外血液净化过程加重了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凝血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及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A组)、单纯老年OS‐AHS患者60例(B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60例(C组),采用ELISA法测定ET‐1,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呼吸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呼吸障碍最长时间,分析ET‐1、NO与睡眠呼吸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ET‐1、ET/NO均显著高于C组( P<0.05),NO均低于C组;A组ET‐1、ET/NO显著高于B组( P <0.05), NO低于B组( P<0.05);A组AHI、MAI、呼吸障碍最长时间均显著高于 B组( P<0.05),LSaO2、MSaO2指标均低于B组( P<0.05)。在A组中,血浆ET‐1水平与AHI呈正相关( r=0.526,P<0.05),与LSaO2、MSaO2呈负相关( r=-0.275,r =-0.192,P <0.05);血浆NO水平与AHI、MSaO2呈负相关( r =-0.484,r =-0.536,P<0.05),与LSaO2呈正相关( r=0.589,P<0.05)。【结论】老年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ET‐1及NO水平异常,内皮功能损伤可能参与了老年 OSAHS合并高血压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Tei指教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COPD患者,将这些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室Tel指数分别与其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一氧化碳弥散度与预计值比值(DLCO/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14例COP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与FEVI/FVC呈高度负相关,r=-0.851,P〈0.001;与DLCO/P呈中度负相关,r=-0.638,P〈0.05;与PaCO2呈中度正相关,r=0.703,P〈0.01,与PaCO2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0.345,P〉0.05结论COPD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与肺功能受损存在相关性右室Tei指数是反映右心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Tei指教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COPD患者,将这些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室Tel指数分别与其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一氧化碳弥散度与预计值比值(DLCO/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14例COP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与FEVI/FVC呈高度负相关,r=-0.851,P〈0.001;与DLCO/P呈中度负相关,r=-0.638,P〈0.05;与PaCO2呈中度正相关,r=0.703,P〈0.01,与PaCO2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0.345,P〉0.05结论COPD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与肺功能受损存在相关性右室Tei指数是反映右心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尿酸所致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KD)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n=10),B组(右肾切除组,n=10)和C组(右侧肾切除+氧嗪酸钾灌胃组,n=10)。检测血清尿酸(UA)、肌酐(Scr)、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ox-LDL等指标。光镜观察血管壁病理损害。分析ox-LDL水平与UA、NO、ET-1、NO/ET-1比值的相关性。结果:(1)3组大鼠肾病理均未见明显病变,且血肌酐无明显差异,但C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2)A组血管壁未见明显病变;C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间隙增宽,细胞水肿,管壁炎症细胞聚集,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结构紊乱;B组病变与C组相似,但程度较轻。C组NO明显低下(P〈0.01),ET-1明显增高(P〈0.05),NO/ET-1比值明显降低(P〈0.01);(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ET-1呈显著正相关(r=0.9374,P〈0.01),与NO(r=-0.9462,P〈0.01)、NO/ET-1比值(r=-0.9230,P〈0.01)呈显著负相关;⑷C组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5),ox-LDL与尿酸(r=0.8479,P〈0.01)、ET-1(r=0.7900,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NO(r=-0.7459,P〈0.05)、NO/ET-1比值(r=-0.7949,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尿酸可致早期C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ox-LDL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阳书坤  张佳宾  丘自挺  徐福琴  许梅妹 《临床荟萃》2012,27(13):1115-1117,1120
目的 探讨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OSAHS患者8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Chemerin因子、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应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测定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组血清Chemerin(0.51±0.09)ng/L vs(0.35±0.05)ng/L、ET-1(62.36±20.14) ng/Lvs (33.79±11.91) ng/L和vWF(30.35±12.67)μg/L vs(22.44±9.91) μ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血清NO(36.33±11.89)μmol/L vs(41.19±14.56)μmol/L和肱动脉内径变化率(△D%8.95±4.15 vs 14.08±3.79)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Chemerin、ET-1和vWF水平与呼吸紊乱指数(AHI)呈正相关(r =0.641、0.552和0.469,均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均负相关(r =-0.551、-0.439和-0.528,均P<0.01).Chemerin与△D%呈负相关(r=-0.496,P<0.01).NO水平和△D%与AHI呈显著负相关(r=-0.536、-0.491,P<0.01),与LSaO2正相关(r=0.621、0.583,P<0.01).△D%与. AHI、MSaO2和血清Chemerin水平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OSAHS患者存在着血清Chemerin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与患者严重程度和低氧密切相关;Chemerin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CPB前(T1),CPB 30 min(T2),体外循环停机后0 h(T3)、6 h(T4),24 h(T5),72 h(T6)分别采集静脉血,应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γ放射免疫法等技术分别检测TM、vWF、氧化亚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2组患者在CPB前比较,CECs无显著差异,但在T3、T4、T5、T6,Ⅱ组CECs数量明显高于Ⅰ组(P<0.05).在CPB结束后的T3、T4、T5点Ⅰ组的TM、vWF浓度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ET-1浓度在T2、T3、T4、T5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NO浓度在T4、T5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预处理能够降低CPB后TM和vWF表达,并减少CEC脱落和ET的产生,较好地维持血浆NO/ET的平衡,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媛媛  王琪 《检验医学》2014,(10):1028-103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cy、NO、ET-1及VEGF水平,计算异常检出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ET-1、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NO、ET-1及VEGF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cy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脑梗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血压水平的特定人群进行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检测,以探讨心血管风险因素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限定一定条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将246例实验对象分为正常血压组(35例)、正常血压高值组(46例)、高血压1级组(52例)、高血压2级组(55例)、高血压3级组(58例),分别测定5组血清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不同血压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2级和3级高血压组Hcy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且3级高血压组高于2级高血压组(P0.05)。3级高血压组hs-CRP水平高于其他4组(P0.05);2级高血压组高于正常血压组、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1级高血压组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1、2和3级高血压组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且1、2和3级高血压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组IMT高于其他4组(P0.05),2级高血压组IMT高于正常血压组及正常血压高值组(P0.05)。随着收缩压的升高,ET-1、hs-CRP、Hcy、IMT的检测值也逐渐升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214、0.192、0.285,P均0.05];ET-1、hs-CRP、Hcy与IMT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8、0.249、0.226,P均0.05)。结论 ET-1、hs-CRP、Hcy水平及IMT与血压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ET-1在反映血压变化中最为灵敏。为预防和延缓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应将ET-1、hs-CRP、Hcy、IMT作为常规体检内容,特别是对于血压目前正常者。对于上述指标逐渐升高者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马清光  李慧敏  沈丽 《检验医学》2012,27(5):352-357
目的评价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肌酐(Cr)对慢性肾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66年~2010年9月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关于检测血清Cys C、Cr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7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绘制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1篇,最终纳入14篇文献,研究实验对象2 1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滤过率(GFR)以80~90 mL/min为诊断截点,Cys C诊断研究存在明显异质性[P=0.098、变异比率(I2)=34.7%、合并敏感度(SEN)=0.873、合并特异度(SPE)=0.791];Cr诊断研究无明显异质性(P=0.56、I2=0.0%、SEN=0.740、SPE=0.867)。5篇文献对GFR分期研究,合并GFR轻度减低(60~90 mL/min)组分析结果,Cys C、Cr均无明显异质性。Cys C:P=0.708、I2=0.0%、比值比(OR)=7.04[95%可信区间(CI):4.54~10.92];Cr:P=0.945、I2=0.0%、OR=9.40(95%CI:5.75~15.30)。Cys C对慢性肾病GFR轻度减低的诊断敏感度高于Cr、特异性低于Cr[Cys C:SEN=0.813,SPE=0.609、SROC曲线下面积(SAUC)=0.822 6;Cr:SEN=0.605、SPE=0.819、SAUC=0.826 3]。结论 Cys C、Cr与GFR有良好相关性。Cys C对早期慢性肾病患者GFR诊断敏感性高于Cr、特异性低于Cr。慢性肾病患者GFR分期研究不多,仍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不同方案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6例M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6例MM患者采用长春地辛加表阿霉素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40例MM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T-VAD)方案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MM患者治疗前及2周期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以及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结果两组不同方案治疗后MM患者血浆ET-1、TM、t-PA、PAI-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血浆TF、AT水平有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1~3.674,P0.05或0.01);VAD方案治疗前、后血浆vWF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3,P0.05);T-VAD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5)。治疗后血浆ET-1、TM、TF、vWF、PAI-1水平T-VAD组比VAD组变化更明显,分别为(20.25±6.38)ng/L vs(14.12±5.16)ng/L(P0.01);(39.56±9.53)μg/L vs(33.91±9.42)μg/L(P0.05);(12.25±7.36)ng/L vs(15.85±5.28)ng/L(P0.05);(157.76±35.78)%vs(138.79±45.25)%(P0.05);(1.02±0.34)U/L vs(0.88±0.29)U/L(P0.05)。结论不同方案治疗MM患者均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异常,T-VAD治疗方案影响更显著;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异常可能是MM患者治疗过程中易于发生血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0)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EH患者进行血清hs-CRP和ET-1、NO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血清hs-CRP、ET-1明显升高,且随高血压分级升高而逐渐升高(P〈0.01);血浆NO明显降低,且随高血压分级升高而逐渐降低(P〈0.01)。【结论】高血压病与炎症活动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关,血清hs-CRP和ET-1、NO是反映EH患者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肥厚组和室间隔正常组,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室间隔肥厚组FMD、NO含量较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厚,ET-1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室间隔厚度与IMT(r=0.533)、ET-1(r=0.673)呈正相关,与FMD(-0.628)、NO(r=-0.629)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706)。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障碍,且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辛伐他汀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32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组和40mg组,治疗12周,5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治疗前辛伐他汀两组的血压和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显著下降(P〈0.01),与辛伐他汀20mg组相比,40mg组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辛伐他汀组治疗前的NO明显低于对照组,vWF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O显著升高,vWF显著下降(P〈0.01),与辛伐他汀20mg组相比,40mg组更能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及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纽约心功能评级法(NYHA)评级标准,将44例DCM患者分为NYHAⅡ级13例、NYHAⅢ级14例和NYHAⅣ级17例。另取同期4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及DCM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日清晨空腹取血,测定血液RDW及血肌酐(Cr)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日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RDW与GFR、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血液RDW、Cr显著升高,而LVEF、GFR显著降低(P均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NYHAⅢ及NYHAⅣ组患者血液RDW、Cr水平显著高于NYHAⅡ组,而GFR、LVEF显著低于NYHAⅡ组(均P0.05或0.01)。DCM患者血液RDW与LVEF、GFR均呈负相关性(r=-0.544,P0.01;r=-0.406,P0.01),GFR与LVEF呈正相关性(r=0.339,P0.05)。结论 DCM患者血液RDW与心、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RDW能够成为DCM患者心、肾功能评估的简便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