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冠心病从肝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祖国医学的脏腑相关理论论出发,探讨了心肝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及冠心病与肝的关系,并试图运用现代医学观点从性格行为医学、时间发病医学角度论证了冠心病可以从肝论治,脂出了理敢解郁法是冠心病从肝论治的根本方法,丰富了冠心病的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之范畴。冠心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其根本在于肾虚。心血依赖肾之阴精而补充,肾之阴精亏虚,心阴失于濡养,脉道失润,可致本病。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若肾气亏虚,不能蒸腾,心阳不足,可致心之运血无力,久之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故本病肾虚为本,瘀血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积心脉,使气血运行受  相似文献   

4.
5.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范畴。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但作用短暂,易复发,预后差。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病机关键,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在疏肝活血治则的指导下,论述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认为"心病肝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劳逸失度是冠心痛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脾胃论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气虚血少,心脾两虚;脾阳虚衰;脾虚湿盛;肝脾失调,肝胃不和。临床依此制定治则和处方,常能改善症状,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8.
冠心病心绞痛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古代文献及临床实际,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位在心之支张,包络,此病因络脉空虚而内生五邪,加之外邪相干,而使络脉瘀阻,引起心络“不通”和不荣。治疗血从“和络”入手,包括充络,安络,通络,搜络,剔络。  相似文献   

9.
10.
变异型心绞痛从肝论治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 ,相关血管供血部位的心肌发生透壁性缺血所致。临床上具有好发于下半夜或凌晨 ,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心电图 ST段抬高等特点。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痛候》中指出 :“心脉急者 ,为心痛引背。”心脉急亦即现在所说的冠状动脉痉挛 ,说明中医学早就认识到心痛也有因心脉痉挛拘急而致者。1 变异型心绞痛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肝与人体筋膜关系非常密切。《素问·痿论》云 :“肝主筋膜。”指出人体之筋膜由肝所主。筋膜遍布人体 ,诸如血管内膜外膜、脏器内膜外膜、组织细胞之膜等均属于…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从痰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痰证的角度对冠心病的发病及治疗做出分析。认为痰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从而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肺同属上焦,心主血,肺主气,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冠心病时,循其理论渊源,究其病理因素,审其阴阳虚实,察其气血盛衰,辨其脏腑所属,着眼于调肺气,通血脉,可助心行血恢复心之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15.
何艳华  金辉 《长春医药》1998,11(2):33-33
  相似文献   

16.
从气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前列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炎是困扰成年男性的常见病,急性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痛等症,慢性者表现为少腹、会阴、睾丸不适,尿出白浊等。属中医“热淋”、“劳淋”或“精浊”等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菌消炎法,中医急性期常用利尿通淋法,慢性者则常从肾虚论治,但效果均不很理想。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从肝论治前列腺炎的经验,验之于病人,每获良效。1理论根据认为本病之病本在肝。肝气不舒,气郁化热,湿热下注,瘀血、痰湿阻滞于前阴是其基本病机变化。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前阴是足厥阴…  相似文献   

18.
19.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