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标准在急诊气管插管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气管插管院内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的79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按常规转运方式进行转运;2013年3-8月的83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院内转运,比较两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儿,转运成功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的应用能缩短急诊气管插管患儿的院内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S”管理在儿科EICU转PICU患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规范院内转运流程.方法:将2011年1~12月的371例EICU转PICU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将2012年1~12月的393例EICU转PICU患儿设为观察组,实行“5S”管理模式,对“5S”管理法在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进行反馈和评价,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将“5S”管理运用在EICU转PICU患儿的院内转运中,有效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了转运途中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JCI标准应用于急诊患儿安全接诊中的意义,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5月来急诊科就诊的患儿87 496例为对照组,以传统方式接诊;选取2015年2~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儿107 620例,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接诊。比较两组患儿分诊准确率、急诊就诊时间、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院内转运时间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分诊准确率、就诊时间、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JCI标准能提高急诊患儿分诊准确率,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节约院内转运时间,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立宇  刘思雨  马向莉 《妇幼护理》2024,4(9):2106-2108+2111
目的 针对儿科领域中的急诊危重患儿,在院内转运的交接过程中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的管理对策,观察其转运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均在院内实施转运的危重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转运护理,观察组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实施管理对策.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转运时间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转运至住院病房的时间、转运至检查室时间、转运至手术室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科急诊领域中的危重患儿,在院内实施转运交接期间,开展无缝隙护理举措,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JCI标准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本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转运方法,观察组则运用JCI标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纠纷例数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运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转运可以保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用一般护士平车护送,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管路通畅,注意监测;抽取2011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2组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时间,对照组为(38.6±6)min,实验组为(30.2±3.0)min。实验组转运效率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时间,提高治疗质量,优化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儿科门诊输液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5月门诊输液患儿720例为对照组,按照相同的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3月—2017年5月700例门诊输液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减少儿科门诊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侯慧芬  凌淑芬 《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目的]探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320例急诊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对照组1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各种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护理纠纷、转送科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转送科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保障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转运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院内转运;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以往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再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相对于对照组的33.33%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00%、0.00%,与对照组的16.00%、10.00%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有效减少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病人安全,降低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由急诊科转入各科室的123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10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转运病人,交班时用口头交接班。观察组在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内科和外科转运病人时要求严格遵守转运流程,必须使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比较《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急危重病人交接单》可提高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预防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在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院内转运的226名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将3月收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转运方式),将4月收治的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两组均11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配合转运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交接合格率,减少转运过程中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章静 《当代护士》2018,(6):112-114
目的建立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多团队流程化管理体系,探讨多团队流程化管理体系在重症患儿转运中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12月期间需要院内转运的78名危重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6月期间需转运的76名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患儿按照多团队流程式管理体系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数和家属满意度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率为(19.23%)明显高于观察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率(83.33%)低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团队流程化转运管理明显降低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保证了危重症患儿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儿科危重症急诊室安全接诊的影响,建立完善的急诊室分诊与接诊制度,以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医疗安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方法将2012年2—5月分诊为危急、紧急的危重症患儿1 24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将2013年2—5月分诊为1级、2级的危重症患儿1 309例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分诊与接诊方式。比较两组间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抢救成功率为99.8%,高于对照组99.2%;死亡率0.2%,低于对照组的0.8%;患儿家属满意度92.4%,高于对照组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CI标准下分诊与接诊方式优于传统分诊与接诊方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急诊室接诊安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高危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我科转运的981例高危儿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转运管理;2015年1~12月转运的1067例高危儿设为试验组,实施安全转运程序管理。观察两组患儿转运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效果、患儿家属对转运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程序管理显著降低了转运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高危儿的转运质量,对最终提高转运成功率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按传统方法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 731例纳入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l2月转运的危重患者2 05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对院内转运评估准备、途中监护及应急处理、交接3个流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失效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转运流程。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时间缩短,接收科室满意度从75%提高到98%,患者满意度从63%提高到96%。结论采用HFMEA方法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增加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