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为新生儿的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PICC穿刺置管首选上肢肘部静脉,而新生儿肘部静脉比较隐匿,偶尔有一两条清晰可见的血管,但由于新生儿血管顺应性差,管腔细,管壁薄,极易被穿破,一次穿刺不成功时压迫局部止血,使血管腔进一步变窄,再次使用此血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会更低,因此当肘部血管显露不清或被破坏时,选择经颞浅静脉置人PICC则为PICC置管开辟了新的道路.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 1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颞浅静脉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59-0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币硬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人,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 总结了13例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应用时注意置管长度的测量,血管的评估及置管手法和体位的配合;护理时重视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敷料及正压接头,定时冲管、封管预防导管堵塞,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维持患儿适宜的头部体位等。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路”。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针对新生儿、人住ICU及进行化疗的患儿。我科2001年7月-2005年6月共对83例新生儿进行PICC穿刺术,选择的置管部位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腋静脉,发现不同部位行PICC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及意外拔管情况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2例新生儿(观察组)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因其具有操作安全、快捷,导管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在新生儿的肠道外营养和治疗用药等途径广泛应用。但国内目前新生儿PICC置管的方法多为盲穿,无法在血管可视化下进行穿刺和送管,也无法实时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反复调管、导管异位等都会对患儿造成更大的损伤。本文对新生儿常规PICC置管技术、超声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优势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超声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的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体重与插入导管长度的关系等。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的PICC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中应用PICC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有502位新生儿共置入PICC导管507根,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5.53 d。完成治疗或因出院(包括放弃治疗或死亡的患儿)拔除导管为正常拔管组,共423例,占84.43%。因各种并发症拔管者84例,占总数的16.57%。不同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2.16/1 000导管日。总结了不同体重患儿在不同部位置管时导管插入长度的参考值。结论PICC导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较低的并发症使其更易被临床医务人员及家长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11.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腋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安婷  冯黎维  杨小玉 《华西医学》2014,(10):1964-1965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原因,寻求措施以减少堵管发生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97例留置PICC发生管道堵塞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堵管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97例PICC置管患儿中,17例发生堵管,发生率17.5%,堵管后再通成功12例。低年资护士维护者堵管发生较多;夜间堵管较多。结论针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能降低PICC堵管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回顾分析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选择腋静脉置管提供参考。方法 对295例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评价指标包括置管时间、置管长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置管时间(6.93±3.35)min,置管长度(17.26±0.77)cm,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2.2%,一次性送管成功率94.42%,置管总成功率97.29%,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80%,导管留置时间(60.69±50.06)d,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7.67%。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可行性,导管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35例经肘部静脉穿刺失败的早产儿改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果35例早产儿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全部成功并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论早产儿前臂的贵要静脉暴露较为清楚,可作为肘部静脉暴露不佳时的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16.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17.
彭昕  闻曲  徐文洁 《全科护理》2012,10(36):3436-3438
综述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导管断裂、血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以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首次穿刺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控制首次穿刺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在本院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资料,所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及实施穿刺护士的信息,按穿刺频次分组,统计分析首次穿刺成功率的部分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穿刺者因素。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0.48%;患者年龄小于50岁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患者大于50岁及以上组;贵要静脉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达92.86%,也高于非贵要静脉组;专科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穿刺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最低。结论年龄、穿刺部位和穿刺者工作年限是首次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应充分降低穿刺失败的危险因素,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异香  张黎 《护理与康复》2005,4(2):111-113
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输液或化疗是肿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而对于需营养支持(如TPN)及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和需长期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为了避免中心静脉穿刺带来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本院肿瘤科自2003年8月开始,对26例肿瘤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法(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癌症患者中PICC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危险因素,估计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估对医院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接受了至少一次静脉注射抗癌治疗,并插入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癌症患者,采用频率分析比较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VTE)、感染以及置换和过早拔除的发生率,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估计。结果 ①PICC研究组的中位年龄为66岁,大多数为女性(56.07%)、患有早/中期或可治愈的癌症(57.05%),常见的肿瘤是淋巴瘤(29.18%)与胃肠道癌(23.23%),并且大多数患者具有中等风险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48.85%);②大多数(71.15%)的PICC置管选择右上臂,平均置管99天。PICC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5%,以出血为常见的事件;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4.26%,以导管移位为是最常见; 静脉血栓形成(VTE)事件占16.72%,其中CRT占54.90%、远处VTE占45.10%;每1000个留置日的总感染率为0.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22。过早拔除PICC导管发生率为26.56%,一半以上是由于错位或机械功能障碍(占55.56%)。③早期和晚期并发症之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脏病病史、置入持续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之间没有关系。,而高体重指数(BMI)和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结论 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血栓形成,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呈先高后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因此,置管后 30d内开展2-3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可及早发现无症状血栓并采取干预措施;置管后远期应警惕导管其他并发症及治疗因素对 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