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感染孕妇血液和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BsAg、HBeAg、HBeAb、HBcAb,探讨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与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对2256名孕妇肘静脉血和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的脐带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sAg、HBeAg、HBeAb、HBcAb。并对上述四种乙肝病毒标志进行母婴垂直传播的分析。结果2256例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者289例,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2.81%。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阳性率高达19.8%,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sAg(+)检出率为1.69%,对照组的新生儿则无一例HBsAg阳性?三组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92名母亲HBsAg(+)/HBeAg(+)/HBcAb(+)新生儿组中HBeAg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47.8%。母亲HBsAg(+)/HBeAg(+1/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89例,HBcAb检出率为96.7%。母亲HBsAg(+)/HBeAb(+)/HBcAb(+)新生儿组脐带血HBcAb(+)检测结果:HBcAb(+)100例,HBcAb检出率为94.3%: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亲血清HbeAg阳性在母婴垂直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这类患者进行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乙盱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赵岩  赵颖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8):144-144
目的:通过收集HBsAg阳性人群血清进行HBV—DNA定量测定,分析HBV感染人体后不同年龄组、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病毒复制状况。方法: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查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A、B、C、D四个年龄组模式Ⅰ(HBsAg+,HBeAg+/HBsAg+,HBeAg+,HBeAb+)间有显著差异,F=9.90(P〈0.01),模式Ⅱ(HBsAg+,HBeAb+/HBsAg+,HBeAb+,HBcAb+)和模式Ⅲ(HBsAg+.HBcAb)组间无差异,HBV—DNA阳性率(检测结果〉1.0×103copies/ml为阳性)模式Ⅰ与模式Ⅱ(u=9.60,P〈0.01)、模式Ⅰ与模式Ⅲ(u=4.61,P〈0.01)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式Ⅱ与模式Ⅲ(u=2.07,P〈0.05)有差异。结论:HbeAg阳性者病毒成高水平复制状态,并且不同年龄组间有差异。HBeAb阳性和无HBeAb者不能完全代表无病毒复制。乙肝免疫标示物和HBV—DNA的检测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血清学模式与HBx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异源双链分析的方法对HBV感染者血清中HBx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和HBsAg(+)/HBcAb(+)血清学模式中,HBx基因双链区(nt1595-1881)多态性不明显(P(0.05),带形基本一致;HBx基因单链区(nt1365-1625)多态性明显,HBsAg(+)/HBeAg(+)/HBcAb(+)模式PCR扩增产物条带数与HBsAg(+)/HBcAb(+)模式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HBx基因存在多态性,其多态性主要表现在HBx基因单链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五项常见模式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4500例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果:前S1抗原在大三阳HBsAg(+)+HBeAg(+)+HBcAb、HBsAg(+)+HBcAb、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模式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依次为83.78%、74.07%、60.21%。HBeAg阳性模式组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与HBeAg阴性模式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检测,可起到提示病毒是否复制的补充作用,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与HBVDNA以及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IIL-18、HBVDNA基因含量以及血清HBV标志物检测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EILSA法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HBsAg(+)、HBeAb(+)的阳性率为66.67%,比HBsAg(+)、HBeAb(+)、HBeAb(+)的阳性率高,且差异呈显著性(P〈0.05)。不同HBVDNA含量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可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五项同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其五项常见模式中的阳性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6555份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eAb)6种免疫指标的表达。结果440例HBsAg(+)+HBe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7.95%;1237例HBsAg(+)+HBeAb(+)+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6.61%;236例HBs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63%;68例HBsAg(+)+HBe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0.88%;26例HBs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34.62%。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和完善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的不足,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不同乙肝检测模式中Pre—S1抗原的检测情况分析,了解Pre—S1抗原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300份乙肝阳性血清进行Pre—S1抗原检测。结果Pre—S1抗原检测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为86%,在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为40%,在HBs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为25%,而在HBeAb(+)、HBcAb(+)模式中,HBsAb(+)、HBeAb(+)、HBcAb(+)模式中,HBsAb(+)、HBcAb(+)模式中及HBcAb(+)模式中阳性率都为0。结论;Pre—S1抗原测定可作为检验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leptin)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中所起作用及乙肝对血清l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并比较86例慢性乙肝病人、8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leptin水平,并分析其与各种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男女慢性乙肝病人血清leptin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t=9.50、6.82,P〈0.01);HBsAg(+)+HBeAg(+)+HBcAb(+)病人和HBsAg(+)+HBeAb(+)+HBcAb(+)病人血清lepti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leptin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显著性正相关(r=0.469~O.624,P〈0.05),而与血糖(Glu)、总胆固醇(TC)无明显相关性(r=0.003~0.245,P〉0.05)。结论 leptin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慢性乙肝病人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HBeAg、ALT的关系。方法收集确诊为 HBeAg 阳性的CHB 患者血清标本131例(治疗前53例,治疗后78例),测定 HBV-DNA、HBsAg、ALT、HBsAb、HBeAg、HBeAb及HBcAb水平。结果(1)治疗前或治疗后的HBeAg 阳性CHB患者中,HBsAg高水平组的HBV-DNA阳性率、HBV-DNA水平均高于低水平组(P<0.05),患者血清HBsAg与HBV-DNA呈正相关(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患者中,HBeAg高水平组的HBsAg水平均高于HBeAg低水平组(P<0.05);在治疗后的患者中,HBeAg高水平组的HBV-DNA水平高于HBeAg低水平组(P<0.05)。(3)在治疗后的患者中,ALT异常组的HBV-DNA水平高于ALT正常组(P<0.05)。结论对于HBeAg 阳性CHB患者,其HBV-DNA水平随HBsAg水平升高而升高,HBeAg高水平者的HBsAg水平均高于HBeAg低水平者,且治疗后ALT异常者HBV-DNA水平高于ALT正常者,因此在无法开展HBV-DNA检测的地区,可检测HBsAg、HBeAg、ALT等指标对CHB进行筛查及监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 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pre—S2 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O.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 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IgM(+)组pre—S2 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 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市门诊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及HBsAg携带率.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门诊送检血液标本乙肝五项指标结果模式:全阴模式占15.91%;单抗-HBs:35.40%;HBsAg+抗-HBc模式:5.06%;“大三阳”:7.59%;“小三阳”:19.30%;HBsAg+抗-HBs+抗-Hbe+抗-HBc模式:2.70%;五项全阳模式:0.03%.结论 医技科室人员应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防范意识,预防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2.
分5组测定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含量,每组各30例。其中①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②组:为HBsAg和HBeAg阳性者;③组:为HBsAg阳性、抗HBe和抗-HBc阳性者;④组:为抗-HBs阳性者;⑤组:为抗HBs和抗-HBe阳性者。并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组的LG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组和③组的LGL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人体感染HBV后血中的LGL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V-M检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血清HBV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21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158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为39.2%,HBsAg,HBcAb阳性标本55例。其中30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4.5%; 三抗体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40例,其中5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PCR方法更灵敏。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证HBV的真实感染和得制情况。  相似文献   

14.
乙肝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结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结果与HBV-DNA水平的关系,分析HBV DNA阳性率在各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深圳市部分服务行业人员血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781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血清中有1102例HBV-DNA阳性。其中883例1.3.5阳性(俗称“大三阳”)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96.15%;722例1.4.5阳性(俗称“小三阳”)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24.38%;138例1.5阳性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8.41%;22例1.3阳性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90.91%;11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36.36%。结论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有密切的相关性。荧光定量PCR是检测HBV-DNA含量较精确的方法,能正确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活跃程度;HBsAg和HBeAg与HBV-DNA含量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敏  翁宇  陈筱慧 《广西医学》2003,25(4):509-511
目的:了解HBV感染时,HBV DNA阳性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情况。方法:对370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测定。结果:HBsAg、HBe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216例,占58.4%;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63例,占17%;HBs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48例,占13%;HBsAg、HBeAg均阳性的标本30例,占8.1%;HBs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g、HBe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6例,占1.6%;HBsAb阳性1例,占0.3%。结论:单凭HBsAg和HBeAg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是造成部分慢性乙肝漏诊;同时HBV DNA含量的监测,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了解其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和免疫学指标。结果28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HBVDNA199例,阳性率为69.34%(199/287);144例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的血清,其血清中HBVDNA也全部阳性;而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和HBsAg、抗HBc二项阳性的标本,HBVDNA的检出率分别38.9%(42/108)和37.1%(13/3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拷贝数与HBeAg密切相关,但系统转换不能说明HBV停止复制,而只是复制水平的降低而已。  相似文献   

18.
347例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HBV免疫标志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康飞 《医学文选》2005,24(3):320-321
目的分析前S1抗原在不同HBV免疫标志中分布状态,了解其在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分布状态为HBsAg、HBeAb、HBcAb总阳性率为0.26>HBsAg、HBeAg、HBcAb总阳性率0.16。结论前S1抗原为一个反映HBV复制和传染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肝各血清学模式中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 :应用 EL ISA法对 5 6 0例 AFP介于 2 0 ng/ml~4 0 0 ng/m l的乙型肝炎患者及 5 3例有乙肝感染史的肝细胞癌患者 (AFP:4 2 0 ng/ml~ 10 92 ng/ml)进行了乙肝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 :乙肝血清学指标各模式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5 6 0例乙肝患者中 M1[HBs Ag(+)、HBe Ag(+)、HBc Ag(+) ]模式占 2 4 .1% ,M2 [HBs Ag(+)、HBe Ab(+)、HBc Ab(+) ]模式占 4 6 .4 % ,M3[HBs Ab(+)、HBe Ab(+)、HBc Ab(+) ]模式占 7.0 % ,M4 [HBe Ab(+)、HBc Ab(+) ]模式占 2 2 .3% ;5 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M1[HBs Ag(+)、HBe Ag(+)、HBc Ab(+) ]模式占 2 2 .6 % ,M2 [HBs Ag(+)、HBe Ab (+)、HBc Ab(+) ]模式占 4 1.5 % ,M3[HBs Ab(+)、HBe Ab(+)、HBc Ab(+) ]模式占 9.4 % ,M4 [HBe Ab(+)、HBc Ab(+) ]模式占 2 6 .4 %。结论 :乙肝各种模式 AFP的增高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