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氨酸龈下喷砂辅助治疗老年伴糖尿病牙周炎后,牙周炎症的改善情况以及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浙江医院口腔科就诊的40例老年伴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60~78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和实验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甘氨酸...  相似文献   

2.
超声龈下刮治应用于慢性牙周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治疗牙周炎的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有明确疗效及重要意义。但由于手工龈下刮治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且费时、费力,故在广大基层医院并未得到有效开展。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龈下刮治技术逐渐成为牙周治疗的主流。关于超声龈下刮治的应用已有报道,笔者于1999年7月~2002年7月,对9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超声波或手工龈下刮治术,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微生物与吸烟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吸烟状况与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的百分比。方法  11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 ,根据吸烟状况分为 :①重度吸烟组 >10支 /天 (n =32 ) ;②轻度吸烟组≤ 10支 /天 (n =18) ;③戒烟者组 (n =2 4 ) ;④非吸烟组 (n =38)。观察者口内每个象限 ,选取探诊最深的 1或 2个位点 ,纸捻法取龈下菌斑 ,厌氧培养 ;并测量该位点的探诊深度 (ProbeDepth ,PD)、附着丧失 (AttachmentLoss,AL)和探诊后出血 (Bleedingofprobe ,BOP)。结果 ①取样位点临床指标的均值为PD :6 .3mm、AL :6 .5mm及BOP :89%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组间菌落形成单位和龈下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 .a)、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anasgingivalis,P .g)、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intermedia ,P .i)、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nucleatum ,F .n)和微消化球菌(Peptostreptococcusmicros,P .m)的百分比均无差异。③方差分析显示仅轻度吸烟组福赛类杆菌 (Bacteroidesforsythus,B .f)的百分比略高于其它组 (P <0 .0 4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 ,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相似的位点 ,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龈下牙周致病微生物百分比 (B .f除外 )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的龈下优势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侵袭性牙周炎 (aggressiveperiodontitis ,AgP)与慢性牙周炎 (chronicperiodontitis ,CP)的龈下优势菌群 ,为探讨牙周炎分类、病因和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中学生流调筛选 (16例 )及牙周病专科就诊(2 4例 )的AgP和CP患者 ,采集龈下菌斑样本 ,在厌氧菌基础培养基 (CDC)和选择性培养基 (TSBV)上培养分析。结果 :局限型AgP患者的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CP患者 (P <0 .0 5 ,P <0 .0 1) ,而广泛型AgP和重度CP患者的厌氧菌总数较局限型AgP和中度CP患者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局限型AgP和中度CP的龈下优势菌有明显差别 ,Aa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龈下超声根面平整在老年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治疗期间(原为维护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诊断为重度牙周炎,经基础治疗后仍有5 mm以上牙周袋和探诊出血,为翻瓣术的适应证,且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分别于基础治疗后4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复诊行超声刮治前,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的变化.1年后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与基线相比,6个月复查时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6个月与12个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未经翻瓣术治疗的老年重度牙周炎患者,在其牙周支持治疗期间定期施以龈下超声治疗短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氨酸龈下喷砂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 月-2018年1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一门诊就诊的180例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为甘氨酸龈下喷砂组,B组为单纯超声龈下刮治组,C组为健康教育组,每组60例,分别进行术后种植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龈下刮治结合不同龈下冲洗方式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评价不同龈下冲洗方式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5例(68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34颗:实验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0.2%甲硝唑液冲洗;对照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后传统冲洗器给予0.2%甲硝唑液冲洗。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的菌斑指数(PL)、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分别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差值。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7d后PL、SBI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治疗后PL、SBI、PD、AL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冲洗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龈下工作尖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舒适度。方法 (1)选取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单根患牙30颗,随机分为3组:(1)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组(VS组)(2)椭圆形运动工作尖组(ES组)(3)传统手工刮治器组(HS组),每组10颗进行体外根面平整术,刮治完成后记录每个根面的操作时间,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牙根表面形态。(2)入选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年龄范围21~49岁,平均36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8例。体内实验采用左右半口自身对照,随机,单盲,在龈上洁治术后1周,将患者左右半口随机分为(1)VS组:采用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2)ES组:采用椭圆形运动工作尖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观察并记录龈上洁治后1周(基线)、治疗后4周两组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出血(bleed on probing,BOP);治疗完成后即刻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对两组治疗的疼痛值,并记录各组临床操作时间,在治疗完成后1到3天通过电话回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结合龈下喷砂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对照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研究组则加用光动力疗法结合龈下喷砂,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牙周临床指标、龈沟液细胞因子水平和龈下菌斑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低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抵抗素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高于对照组(P<0.05)。菌群分析显示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厚壁菌门相对...  相似文献   

10.
清除龈下菌斑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的常用工具有洁、刮治手用器械和超声、喷砂器械;手用器械或超声器械治疗时,患者舒适度较差,长期反复使用可能引起根面敏感和牙龈退缩症状。近年来喷砂清除龈下菌斑技术凭借其高效、安全的特点受到关注,本文就现有的各种龈下菌斑清除方法从治疗效率、软硬组织损伤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运用DGGE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名慢性牙周炎志愿者,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采用PCR扩增细菌16Sr RNA V3区后,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Im age J将DGGE凝胶图谱转成数字信息,对所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 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聚类分析(C luster Analysis)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龈下菌斑DGGE条带数目为11~28,,平均19;唾液DGGE条带数目为11~24,平均17;PCA结果显示:龈下菌斑与唾液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龈下菌斑、唾液形成5个明显聚类群,在同一聚类群中相似度高,在不同聚类群中相似度低,表示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之间有显著差异;PLS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有显著差异。结论:DGGE是一种能直观显示微生物群落的指纹技术。通过该技术能检测牙周、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本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单纯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广泛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宣教,并同时进行龈上洁治.一周后进行超声结合手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记录临床指标并采集龈下菌斑.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分析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和重度慢性牙周炎(severe chronic periodontitis,SCP)龈下菌群的组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多样性及功能,并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11例GAgP患者和14例S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线及牙周基础治疗后第6周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并提取DNA,进行MiSeq测序,采用QIIME(quantitative insights in mi?crobial ecology)、Mothur及SPSS等软件分析群落信息,并进行LEfSe差异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Network网络分析,使用KEGG PATHWAY数据库(https://www.kegg.jp/kegg/pathway.html)对群落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基线时,GAgP和SCP患者的优势菌群相似,均包括拟杆菌门、卟啉单胞菌属和牙髓卟啉单胞菌等。治疗后第6周,GAgP和SCP患者菌群变化相似,由于牙周袋变浅,拟杆菌门、卟啉单胞菌属和牙髓卟啉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放线菌属和空间罗氏菌等革兰阳性菌相对丰度增加;其中放线菌是GAgP治疗后龈下菌群中显著增加的生物标志物;链球菌属是联系牙周炎相关菌属和牙周健康相关菌属的重要菌属。群落功能预测表明基础治疗可降低GAgP和SCP患者群落中的氨基酸代谢、甲烷代谢和肽酶等功能。结论GAgP和SCP患者的龈下菌群相似,链球菌属作为早期定植菌,在龈下菌群由健康向失调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促使菌斑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的重要作用;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变GAgP和SCP患者龈下菌群的组成和结构,降低群落多样性,降低氨基酸代谢、甲烷代谢和肽酶等群落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基于16S核糖体DNA(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变化,探讨应用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变化作为牙周炎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4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SR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在研究对象的同一位点采集龈下菌斑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分析各组样本从门到种各水平的菌群分布及相对丰度.结果 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6个菌门,有8个门的细菌在牙周龈下菌斑菌群结构中占主要地位(99%);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128个不同菌属,SRP治疗后3个月坦纳菌属(Tannerell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在种水平上,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被检出,SRP治疗后3个月福赛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具多样性,SRP治疗前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变龈下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联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A组:单纯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B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后即刻行光动力疗法;C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后1周行光动力疗法.治疗前、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后6周、12周时分别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及探诊出血的阳性牙位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后6周和12周结果显示,3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情况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B组和C组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情况改善效果均优于A组(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光动力疗法联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较单独使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效果更佳.光动力疗法可作为新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牙周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牙周炎患者健康部位与病变部位龈下菌群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着重比较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与健康部位龈下菌群的细菌组成差异,寻找优势菌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血链球菌是健康部位主要优势菌,血链球菌与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部位百分比呈负相关,牙周可疑致病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比较同一患者病变部位与健康部位龈下菌群变化,对研究牙周微生态环境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单纯CP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伴T2DM的CP患者40例为CP+T2DM组,同时选取背景相似的慢性CP患者65例为CP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具核梭杆菌(Fn)、福塞坦菌(Tf)、中间型普里沃菌(Pi)、齿垢密螺旋体(Td)等可疑致病菌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    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n、Pi和T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Fn检出率均最高,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Tf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P组(P<0.05),而CP组仅Pg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P+T2DM组和CP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Aa和Tf相对含量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患者和伴糖尿病的CP患者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CP+T2DM组患者Pg、Aa和Tf检出率更高,可能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对轻中度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年龄60岁以上、轻中度牙周炎患者42例,经口腔卫生宣教、超声龈上洁治术后,进行基线检查:牙龈出血指数(GBI),探针出血(BOP)阳性位点,牙周探诊深度(PD)及附着水平(AL),然后进行两次全口超声龈下刮治。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的PD由治疗前平均3.18 mm减少至平均2.45 mm(P<0.05),附着水平由平均4.51 mm提高至平均3.34mm(P<0.05),术后3个月的PD及AL分别为2.37 mm(P<0.05)及3.27 mm(P<0.05)。GBI术前平均为3.17,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减少至1.67(P<0.05)及1.82(P<0.05)。BOP阳性率由术前的37.2%,在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下降至13.2%(P<0.05)和16.8%(P<0.05)。结论: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短期可改善老年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及附着水平,牙周袋探诊深度也有减少的趋势,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可减少患者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并与常规的分象限刮治(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Q-SRP)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FM-SRP组在1天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而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分别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及患者的术后反应。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秩和检验(PI、GI)、t检验(PD、AL)和X^2检验(BOP)。结果:与基线时相比,2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和6个月时的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首次治疗24h,FM-SRP组的术后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Q-SRP组(P〈0.05),但患者能够耐受。结论:FM-SRP和Q-SRP两种方法均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