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芳  吴霞 《医疗保健器具》2009,16(11):70-72
目的 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准确判断出病人呼吸心跳骤停,并尽快地配合医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对本组1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复苏药物的应用、头部及体表大血管行经处冰敷等复苏处理。结果18例中,心肺复苏成功12例,6例无效。结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CPCR操作技术,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迅速与医生配合,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现场急救工作是由通信、运输、急救医疗三大基本要素组成的急救单元完成。在整个现场急救过程中,三者必须密切配合,有机地.结合为一整体,才能保证医疗急救操作快速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复苏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芳  吴霞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1):70-72
目的探讨护士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准确判断出病人呼吸心跳骤停,并尽快地配合医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方法对本组1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复苏药物的应用、头部及体表大血管行经处冰敷等复苏处理。结果18例中,心肺复苏成功12例,6例无效。结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CPCR操作技术,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迅速与医生配合,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预防心肺复苏后呼吸并发症发生和脑功能下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心脏骤停患者46例,对其进行有效救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由重度昏迷的状态转为中度昏迷状态12例,由中度昏迷的状态转为轻度昏迷状态20例,恢复意识并能自主呼吸的9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的有5例。结论对待心肺复苏后的病人要悉心照顾,正确合理地用药,并防止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出现,增强脑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观察组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照组应用标准心肺复苏机,药物应用完全相同.比较两组在抢救中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方面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31.5%、存活率72.6%明显高于对照组20.5%、3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收缩压(91.6±6.2)mmHg、血氧饱和度(98.2±7.3)%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6.
潘琴山 《现代保健》2012,(22):149-150
心肺复苏(CPR)是医学急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4年WHO统计,每天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为7200人。平均每天12。就有一人因为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骤停0~4s。在众多病例中,有很大部分患者或急救者因为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致患者病情延误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不治。本文旨在探讨心肺复苏的发展和现状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坤 《中国保健》2008,16(11):515
心肺复苏(CPR)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护士如何在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实施最佳配合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复苏模型是用于急救护理学中现场心肺复苏的训练,借助此模型可以客观评价学生基本技术操作的正确性。此模型功能比较单一,只是提供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的训练,是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模型。如何发挥此模型的最大效果,在训练中将训练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确实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美国心脏协会PWW(practice while watching,即边看录像边实践)教学法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校高职护理专业96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PWW教学法,比较两组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结果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为(46.00±1.96)分,对照组为(41.00±2.12)分,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美国心脏协会的PWW教学法,能够提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率和质量,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常由致命性心律失常引起,通常为心室纤颤、心跳停搏等,如能在6~10分钟内由受过较好训练者或急救人员施行心肺复苏,可使40~80%的心室纤颤患者复苏成功。目前普遍认为,通过改进心肺复苏技术,加强心肺复苏训练,可使更多患者获救。为使医务工作者掌握和运用心肺复苏技术与标准,提高复苏成功率,本文就以下问题作一介绍: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建立有效循环;③熟练掌握复苏步骤。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畅通气道:在成人,目前是采用侧头抬颌(使头部倾侧并抬高颏)保持气道通畅。这一技术比以往的侧头抬颈能更有效地使气道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提高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心脏骤停院前救治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目标人群中心脏骤停病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术,用院前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研究调查346份病例资料。结果:按照院前心肺复苏的条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呼救反应时间长短、有无旁观者参与、有无电击除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道开放后使用球囊面罩和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病人在呼救反应时间小于10分钟、现场有旁观者参与复苏、早期启用电除颤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许少辉  周朝虹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68-4569
目的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113例超长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仪组、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复苏成效以及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失败、复苏有效、复苏成功三方面较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失败率较后者低而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较后者高(P< 0.01),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P<O.01).结论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使用心肺复苏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复苏成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确保心肺复苏(CPR)设备质量安全,提高患者的医疗救治效果,拟建立一整套CPR设备工作制度、技术指标评估制度和监管体系,开发出CPR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技术和方法,从而有效降低CPR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方法:研究CPR设备检测装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建立CPR设备检测技术标准。结果: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制用于质量控制的CPR模型,制作CPR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检测装置,制订CPR设备质量检测制度。结论:该检测装置的应用,有望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率,提高临床抢救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PR)初步成功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制定严密完善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作者医院近5年来CPR成功后,病情允许转送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者45例的临床资料、护理要领和心得。结果本组45例,经良好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脑功能的支持、维持,均于入急诊抢救室后6 h内转入中心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康复治疗。结论医护的密切配合、严密的护理策略预案、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是提高CPR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7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并存活12周以上的患者根据第1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组12例(GCS评分≥8分)及重型组(GCS评分≤7分)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的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15例同期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23),(1.30 ±0.27) kU/L比(0.28±0.05)kU/L,(1.38±0.33),(1.44±0.30) kU/L比(0.28±0.05) kU/L,(1.44±0.31),(1.51±0.33) kU/L比(0.28±0.05) kU/L,(1.53±0.27),(1.67±0.36) kU/L比(0.28±0.05) kU/L,(1.72±0.25),(1.93±0.44) kU/L比(0.28±0.05) kU/L,(1.98±0.45),(2.15±0.52) kU/L比(0.28±0.0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60年前低温治疗首次成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但由于低温治疗会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故此后有很长时间内无人将低温治疗作为复苏的手段之一进行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亚低温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对改善院前心肺复苏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冰盐水诱导亚低温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心肺复苏后临床疗效提供科学方法。 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因"心搏骤停"到南京市浦口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5-79岁[(56.2±9.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0例,男17例,女3例)和对照组(n=20例,男16例,女4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复苏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复苏治疗的基础上加用4℃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经(外周或中心)静脉通道或骨髓腔通道注射快速诱导患者呈亚低温状态,并联合体外降温和药物降温维持亚低温的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即刻和1 h的直肠温度与温度达标时间,比较两组患者ROSC后即刻、4 h、24 h、48 h、72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动脉血乳酸水平,评估亚低温对两组患者疗效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患者ROSC后1 h的直肠温度为(34.2±0.4)℃,对照组为(36.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5)。两组患者在ROSC后48 h和72 h的GCS评分均较前升高,48h研究组GCS为(8.01±1.12)分,对照组为(6.76±1.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72 h研究组GCS评分为(9.06±1.78)分,对照组为(7.47±1.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两组患者ROSC后4 h、24 h、48 h、72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在各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52±1.65)mmol/L、(3.96±1.71)mmol/L、(2.09±1.66)mmol/L、(1.77±1.59)mmol/L;对照组分别为(6.71±1.36)mmol/L、(5.33±1.27)mmol/L、(4.16±1.95)mmol/L、(2.06±1.72)mmol/L,两组各点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PR术后早期联合采用冰盐水诱导和体外、药物降温的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搏骤停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把398例心跳骤停(CA)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SDE)对照组130例、大剂量肾上腺素(HDE)组132例、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ADE)组136例。采用肘静脉通道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1)SDE对照组采用1 mg首次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无效后,每间隔3 min快速重复1次首次剂量(。2)HDE组,采用0.1 mg/kg肾上腺素作为首次剂量,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3)ADE组,快速采用同步氨茶碱10 mg/kg和肾上腺素1 mg作为首次剂量静脉注射,若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同时对心电图、平均动脉压、心率、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复苏效果的评价。结果(1)ADE组和HDE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存活Glasgow昏迷评分与SDE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2)ADE组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明显比HDE组减少,但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升高。结论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肺复苏中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提升存活率并且能显著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潘峥  姚宁 《中国校医》2022,36(7):556-559
国家已经将心肺复苏(CPR)作为公民必备的急救技能进行推广,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或将成为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传播的主体。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对CPR知识和实践技能认知尚存不足,对高校学生群体开展CPR教育培训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对CPR的认知及培训现状进行文献回顾,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CPR知识和实践技能认知情况、目前国内存在培训模式及效果,为下一步在高校内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有效的CPR普及和培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在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作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心脏骤停后经心肺脑复苏成功13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57例,均给予肾上腺素等复苏兴奋药物、降颅压、亚低温、激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25g+10%葡萄糖3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2.00 g,余同对照组.两组于入院即刻及治疗后第3、7、14及21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监测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酸(A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14及21天GCS评分显著升高(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LPA水平[(2.98±0.28)μmol/L]显著降低,治疗后第21天LPA水平[(1.85±0.21)μmol/L]进一步降低,与入院即刻[(3.75±0.22)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45±0.23)μmol/L比(5.20±0.21)μmol/L](P< 0.01).结论 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可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的神经功能,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