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仲任 《现代保健》2011,(9):168-168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静脉应用纳洛酮,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24.50±5.10)分,溶栓后(5.05±3.15)分,而B组溶栓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溶栓前(23.80±4.10)分,溶栓后(18.65±6.15)分 A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69%,B组为4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静脉应用纳洛酮可作为筛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h内应用(125~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8%(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评分平均减少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多模式CT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效果,以期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参照溶栓时间窗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溶栓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9,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溶栓后24 h、7 d、14 d NIHSS评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且有助于患者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2012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发病6h内进行治疗,对两组之间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①对两组治疗前后的ESS评分的比较,其中在治疗后的1d、3d、7d和30d,观察组ES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②对两组之间的治愈率的比较,观察组治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③对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取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8例)、观察组(n=48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对观察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14 d的NIHSS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d、7 d、14 d的NIHSS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 d的ADL评分、治疗后7 d的ADL评分、治疗后14 d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d、7 d、14 d的ADL评分(P<0.05);观察组临床总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效率(79.17%),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减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率显著,值得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舒惠蓉 《现代保健》2012,(16):48-49
目的 探讨采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10 月-2011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和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5 h 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早期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等。结果rt-PA静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88.0%(44/50)比66.0%(33/5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6.0%(3/50)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3,10,30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溶栓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血管再通率高,且溶栓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药物不良反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TNF-α、MDA、NSE水平、NIHSS评分均较低,ADL评分、SOD水平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的评估与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发病时间以及FLAIR信号改变情况将其分为A组(0~4.5h)、B组(4.5~6h FLAIR阳性)以及C组(4.5~6h FLAIR阴性),根据患者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预后结局进行评估,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后7d临床转归。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DWI-ASPECT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自发病至MRI检查所用时间明显低于B、C组(P<0.05),且A、B组梗死灶体积、rLMC评分与C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A、B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且A、B组患者溶栓后24h、溶栓后7d时以及溶栓后90d时mRS评分均低于C组(P<0.05),但C组溶栓后7d出血转化率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发病4.5~6h FLAIR阴性患者可能仍处于溶栓时间窗内,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故可将DWI-FLAIR不匹配作为主要标志指导发病时间不确定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决策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结合溶栓对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结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MMP-9、VEGF水平、NIHSS评分。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MMP-9、VEGF水平、NIHS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MMP-9水平和NIHSS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结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静脉溶栓治疗组48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据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溶拴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脑疝、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效果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相似文献   

14.
郭红玲 《中国校医》2019,33(11):844
目的 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滑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n=44)与参照组(n=43),参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参照组的72.09%(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A组rt-PA溶栓治疗组38例和B组rt-PA联合HBO 4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5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立即进高压氧舱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0d,分别在治疗24h、10d及20d采用NIHSS及ADL评分进行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通过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进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前后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比较,治疗后24h、10d、20d2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两个治疗组相比较,NIHSS评分在24h及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在20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相比较,患者发生再次脑梗、TIA发作、脑出血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HBO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与单用rt-PA的疗效相比,在超早期及长期治疗的效果较好,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选择红花黄色素+依达拉奉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9月-2014年09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56例):单纯选择依达拉奉给予临床治疗;A1组(观察组56例):选择红花黄色素+依达拉奉给予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疗效评定、NIHSS以及Bathe评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在NIHSS评分以及Bathe评分两方面,与A2组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Al组患者凸显优势(P〈0.05);同A2组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3.21%)进行比较,A1组(98.21%)高于A2组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红花黄色素+依达拉奉给予临床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元进行有效保护,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现象,从而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志红 《现代保健》2011,(22):38-39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T2DM)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86例AMI住院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32)和非糖尿病组(n=54),均在发病12 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DM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非DM组(P〈0.05),病后30天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但与同期未开展溶栓治疗的DM病例比较,病死率有明显下降(P〈0.05);而DM组溶栓后出血(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脑出血)、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和心源性休克及30天心肌缺血发生率等均高于非DM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T2DM可以降低本病的病死率,但较不伴DM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近期疗效差.  相似文献   

18.
黄欣欣 《现代保健》2011,(35):15-17
目的 研究甲钴胺对急性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急性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48),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注射液1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两周.比较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第14天、30天的血清Hcy水平、NIHSS和B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Hcy水平、NIHSS和B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14、30天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IHSS和BI评分改善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钴胺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试验前均未给予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2周时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2.75±0.9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2.36)分(P〈0.01)。治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0.99±1.77)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8±1.20)μmol/L(P〈0.01)。12周时,治疗组ADL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为(86.38±6.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12.10)分(P〈0.05),治疗组的MRS评分(1.05±0.7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0.70)分(P〈0.01)。结论:α-硫辛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尤群生 《现代保健》2009,(33):56-57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6h)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首先加用国产尿激酶2.0万U/k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按改良爱丁儇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7d、14d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治疗前后分别监测凝血功能及头颅CT,了解有无出血倾向以判断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I);治疗后14d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应用尿激酶2.0万U/kg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