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患者根据脑卒中发生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能谱CT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斑块(狭窄)检出情况、斑块类型,记录观察组的斑块成像特征,分析斑块性质与脑卒中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肪斑块以及混合斑块的能谱CT成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纤维斑块、脂肪斑块、混合斑块与脑卒中发生率关系密切。结论 能谱CT成像技术可准确鉴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预测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对MRI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颈动脉斑块MRI技术是一项评价斑块形态、组织成分和斑块内炎症特征的独特方法。作为检查体内斑块纤维帽情况的唯一技术,它可成为检出易损斑块的有力工具。由于颈动脉MRI可定量检测斑块的多种成分和形态特征,该技术可应用于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减退。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54 例心肌梗塞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斑块面积,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并与45 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①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为46 例,检出率为85.2% ,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8 例,检出率17.7% ,P< 0.01);心肌梗塞患者斑块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15.43±12.26)m m 2 和(8.87±4.01)m m 2,P< 0.01〕;②心肌梗塞患者斑块指数为3.11±1.96,斑块总积分4.03±2.9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0.33±0.80,0.61±1.02,P< 0.0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彩超探讨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检查的过程中均使用超声检测,对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 脑梗塞病人多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且颅内梗塞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有明显的侧向关系.结论 在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患者的检查过程中使用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并能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估计管腔狭窄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钟冕 《现代保健》2009,(14):37-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0.56%,对照组18.33%,其中斑块位置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多见,而斑块又以硬斑为多,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以尽旱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于旭 《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02-103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48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脉压差的大小分为ABC三组,A组﹤40mmHg11例;40mmHg≤B组≤60mmHg61例;C组﹥60mmHg76例,对三组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出现斑块2例,B组出现斑块19例,C组出现斑块46例,A组斑块出现率低,C组斑块出现率高。结论脉压差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脉压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大动脉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①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χ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χ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χ2=28.905,P=0.00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官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IMT1.5 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性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IMT为(1.15±0.13)mm,对照组为(0.64±0.2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6.3%,其中软斑13例、硬斑34例、混合斑42例、扁平斑6例;对照组检出率为28.2%,其中软斑5例、硬斑9例、混合斑13例、扁平斑4例。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简便,无创,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进行治疗的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用药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药后斑块个数(2.31±1.08)个、厚度(1.12±0.38)mm与硬化率(74.07%)均优于对照组的(2.58±1.16)个、(1.43±0.42)mm与40.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症状性和无症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用B超显像法观察34例症状性脑梗死和35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症状性脑梗死病人在颈动脉粥样硬块检出例数、斑块数目、厚度、长度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相比差异有显意义,两组间在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差异无显意义。结论 对有脑梗死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具有预后价值,有利于指导及时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经临床、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及扁平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其中脂质代谢紊乱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辛伐他汀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恢复内皮功能,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数目,抑制巨噬细胞分泌酶的活性来延缓颈动脉硬化。笔者运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老年高血脂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开滦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体检中检出的认知功能障碍者25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开滦医疗集团健康查体者,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非认知功能障碍708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ATLHDI—超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定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占30.2%,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21.6%,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了1.58倍(95%CI 1.17-2.1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级别越高OR值越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越高,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脑梗死的患者126例,行超声及CTA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下的CCA、ICA、ECA斑块数量,类型,回声特征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在颈动脉病变检测出的情况。结果超声显示脑梗死患者IMT增厚,回声增强,内膜面局部粗糙,逐渐形成斑块;超声显示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 CTA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量上与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 CTA诊断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中,超声对斑块表面光滑度及是否存在溃疡、明确不稳定斑块特征诊断较好,而CTA对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效果好,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1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89例,检出率7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判断类型,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