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X线、CT和MRI在10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表现和病变分级,并做对比研究。结果: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较X线和CT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蒋强 《中国卫生产业》2013,(36):160+162-160,16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CT、MRI检查资料.结果 两种方法0级、Ⅰ级强直性脊柱炎检出率具显著差异(P〈0.05).CT对骨质侵蚀、骨质硬化检出率显著优于MRI(P〈0.05).结论 CT可较准确的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分级,MRI可较好的显示脂肪沉积、骨髓水肿与关节软骨异常等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比较三者的诊断率和影像学表现。结果MRI的诊断率为100.00%,显著高于X线、CT的62.96%、79.63%(P<0.05)。MRI的各项影像学表现显示率均高于X线和CT(P<0.05)。结论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诊断早期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实施X线、CT、MRI检查,对这三种检查方法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概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关节面异常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X线片和CT检查对强制性脊柱炎0级的检出率都是0%,而MRI检查对其0级的检出率为100%,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查对I级、II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是24.1%、53.5%,CT检查对I级、II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89.7%、82.1%,而MRI检查对其I级、II级检出率都是100%(P0.05);X线片、CT和MRI检查对III、IV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都是100%(P0.05);X线片检查对于关节面浸润、关节面骨囊变检查率分别为62.0%、34.8%;CT检查对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4.8%、68.5%,而MRI检查对两者的检查率分别为96.7%、85.9%(P0.05)。结论:相比较于X线片和CT检查,MRI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螺旋CT和MRI在临床中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螺旋CT和磁共振的影像资料,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级统计两种检查的检出率以及分级检出情况,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情况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螺旋CT检出40例,检出率80%,MRI检查检出48例,检出率96%,MRI检查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检查;MRI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Ⅰ级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在0级、Ⅱ级、Ⅲ级、Ⅳ级的诊断,螺旋CT检查和MR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MRI相对于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临床可以首先考虑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AS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观察影像学诊断结果中关节病变特征的检出情况。结果:早期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关节侵袭、关节面硬化增生检出率高于MRI,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节突病变、骨髓水肿检出率低于MRI,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间隙狭窄检出率与MRI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特征的检查,MRI检出优于CT,但CT在关节侵袭、关节面硬化增生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应将两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CT组和MRI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CT组患者中表现异常者44例,检出率为88.0%;MRI组患者中表现异常者50例,检出率为100.0%;MRI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间隙变化、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和关节软骨肿胀等;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以及关节面下骨质硬化的检出率中,MRI组明显高于CT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病变的诊断中,MRI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检查的应用价值高于CT检查,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赵波 《现代保健》2014,(24):38-4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椎炎(AS)骶髂关节受累的X线平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X线检查23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17.4%;CT检查32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59.4%;MRI检查40例,骶髂关节受累检出率90.0%。MRI显示AS骶髂关节受累的检出率优于X线平片和CT(P〈0.05)。结论:X线平片对典型AS能作出准确诊断,但对AS的早期诊断不如CT、MRI;MRI能显示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AS骶髂关节受累的急性炎症改变,滑膜炎所致的少量积液和滑膜异常强化是骶髂关节受累最常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螺旋CT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6例,对其展开X线平片与CT扫描检查,并对这两种检查方法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针对骶髂关节面模糊的诊断X线平片检出率较 CT高(P<0.05),针对关节软骨以及骨侵蚀的诊断则表现出CT检出率较X线高(P<0.05)。结论 CT检查在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X线检查,因此可知 CT扫描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10):1316-1317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X线与CT两种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分级诊断结果及对病变征象的检出率。结果对0~Ⅱ级骶髂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中,CT扫描的诊断率要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1);对Ⅲ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中,X线检查的诊断率要显著高于CT扫描(P<0.01);在Ⅳ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中,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X线在关节面模糊的诊断方面,效果优于CT扫描(P<0.05);CT在骨侵蚀方面,效果优于X线检查(P<0.01)。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中,CT扫描的效果要明显优于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晚期诊断中,二者效果相当。CT扫描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将8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诊断后行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诊断后行延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其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提高幅度更大,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175.25°±15.52°比122.95°±16.26°;髋关节屈曲度:85.65°±5.33°比70.78°±4.97°;Harris评分:(86.08±5.41)分比(73.92±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脱位0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5例,脱位2例,假体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34,P< 0.01).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70.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57,P<0.01).结论 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髋关节强直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12.
曾德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86-258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及活动期的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AS患者的骶髂关节及脊柱26例MRI的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2例病人均有双侧骶髂关节滑膜软骨MRI信号改变,其中5例还有骨髓信号改变。13例病人23个骨突关节出现关节突骨髓及周围软组织水肿,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6例病人17个椎体可见椎缘炎。2例前纵韧带水肿。3例棘间韧带水肿。2例脊柱呈后弓驼背畸形,并可见伴脊肌萎缩。[结论]MRI检查可对未确诊早期AS的诊断能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对已确诊AS的临床活动性期判断及病情分期评估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R、CT三维重建、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2013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治疗的33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以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DR、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在椎间隙变化的显示方面DR占优势;CT三维重建对椎体骨破坏、死骨、硬化骨形成以及韧带变化等方面有较高的显示率;MRI主要是对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骨膜改变及肉芽肿形成等方面优于DR和CT三维重建;前两者者联合能提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各征象的显示率;三者联合则能够对该病做出全面准确诊断。在诊断符合率方面,DR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的符合率为54.5%,CT三维重建为90.9%,MRI为93.9%,前两者联合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符合率为97.0%。而三者联合检查应用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经统计学分析, DR与CT三维重建、DR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与MRI单独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CT三维重建联合检查与三者联合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与单独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DR、CT三维重建、MRI是全面准确显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理征象的有效方法。DR、CT三维重建、MRI联合检查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能达到极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液光量子治疗(UBIO)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首次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单纯服药组(n=22)和服药+UBIO治疗组(n=23),即2个组均常规服用柳氮磺胺嘧啶片,其中1个组在服药基础上给予血液光量子治疗。检测2个组患者的白细胞(WBC)、抗链球菌O(ASO)、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一些相关急病学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成分(C3、C4)。结果 2个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白细胞升高,ASO、CRP水平及血沉下降,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个月和3个月后,服药+UBIO治疗组的WBC计数高于单纯服药组,ASO、CRP、ESR水平低于单纯服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个月后,服药+UBIO组IgG为(8.68±1.10)g/L,IgA为(3.10±0.58)g/L,明显低于单纯服药组〔IgG(9.08±1.11)g/L,IgA(3.78±0.58)g/L〕,差异有显著性(P<0.05);IgM、C3、C4水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服药+UBIO组IgG、IgA、IgM、C3、C4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服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光量子治疗方法对改善AS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1个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例,回顾分析其骶髂关节DR、CT及MRI表现.结果 DR仅发现5例骶髂关节可疑异常.CT显示19例骶髂关节病变,主要表现有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17例),局部骨质硬化(14例),骨皮质下小囊样改变(8例).MRI显示21例关节均为异常,主要表现有关节面下骨髓水肿(21例),关节软骨破坏(20例);9例行增强扫描,关节面下骨髓(9例)、滑膜(6例)、关节软骨(8例)及关节韧带(5例)呈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最为基本,但诊断意义有限;CT对分级较为客观,且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具有明显优势,结合临床,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以86例AS患者(疾病组)和8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IgA、IgG、IgM的浓度。结果 AS患者血清IgA和Ig 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变化以IgG异常为主,异常率为31.4%(27/86);IgA异常率为17.4%(15/86);IgM异常率为5.8%(5/86)。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补肾壮骨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所有患者均用补肾壮骨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结果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腰背酸痛积分和晨僵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升降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方对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高效改善其病情,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冠心病患者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护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的冠心病患者共194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一组采用音乐疗法A方案护理,实验二组采用音乐疗法B方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和比较检查前后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脉搏)、症状及心理(焦虑、抑郁)变化。结果:(1)三组生命体征、SCL-90评分变化:对照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组、二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HAD评分变化:对照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二组检查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检查后实验一组、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组与对照组、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磁共振检查前后生理、心理变化,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利于得到满意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R与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CR与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R、CT不同程度显示了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和受累关节范围,CT可显示受累关节面的细微变化。结论:CR平片作为首选方法,对有可疑病例,结合CT扫描可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