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经反复泪道冲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术后留线15天后拔除,留线期间泪道冲洗1次/3d,并点托百士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3次/d,连续15d。随访3~6个月。结果选取的20例新生儿(20眼)均治愈,治愈率达100%。20眼随访3~6个月,无1眼复发。结论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经反复泪道冲洗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应用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术后留线15天后拔除,留线期间泪道冲洗1次/3d,并点托百士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3次/d,连续15d。随访3~6个月。结果选取的20例新生儿(20眼)均治愈,治愈率达100%。20眼随访3~6个月,无1眼复发。结论泪道探通联合留线术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泪囊炎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5月在新郑市辛店镇中心卫生院眼科门诊就诊的94例105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其中男56例62眼(59.05%),女38例43眼(40.95%),年龄1~14个月,平均(4.25±1.03)个月.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眼液点眼、按摩泪囊区、冲洗泪道及探通冲洗泪道.结果 药物治疗1周及泪道冲洗1次无效后,年龄大于1个月,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给予泪道探通术.经泪道探通治疗后,新生儿泪囊炎治愈率为93.33%.小于6个月的患儿治疗效果较大于6个月的患儿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泪囊炎一旦发现,短期保守治疗无效即可行泪道探通治疗,泪道探通术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冲洗式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对324例(358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冲洗式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 324例(358眼)一次泪道探通术治愈341眼(95.25%),二次泪道探通术治愈14眼(3.91%),共治愈355眼(99.16%).结论 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5.
刘明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447-2447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及探通的时机。方法:共治疗新生儿泪囊炎120例146眼,分别采用按摩泪囊部位、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等方法,无效者行泪道探通术,观察治疗效果,选择探通的时机。结果:经按摩通畅10例12眼,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治愈90例111眼,泪道探通1次治愈14例17眼,泪道探通2次治愈3例3眼,泪道探通3次治愈1例1眼,无效2例2眼,总治愈率98.33%。结论:新生儿泪囊炎应及早诊治,则治愈率高,对泪道冲洗、加压泪道冲洗无效的患儿,可在出生2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  相似文献   

6.
雷秀清  蒋玲 《现代养生》2014,(24):223-223
目的:探讨门诊小儿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门诊治疗新生儿泪囊炎86例(96眼),对其进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38例(38眼)行泪道冲洗治愈,48例(58眼)行泪道探通术治愈。结论:小儿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泪道冲洗加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51例59眼婴幼儿泪囊炎患儿先给予泪道冲洗,不愈后在给予泪道探通术,探讨泪道冲洗加泪道探通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与临床安全。结果 <6个月组的有效率为96.88%,6~12个月组的临床疗效为87.50%,>12个月组的临床疗效为54.55%%,经比较<6个月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余2组,均(P<0.05)。并发症:所有病例无1例窒息或呛咳发生,泪小点哆开1眼,眼睑皮下水肿3眼。结论泪道冲洗加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泪囊炎泪道冲洗泪道联合探通术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婴幼儿泪囊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行泪道冲洗及探通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技巧及要点。结果经随访3个月,本组78例(89眼)经泪道冲洗联合探通术综合治疗的患儿,总治愈77眼(98.7%),且无1例并发症发生或复发。结论泪道冲洗联合探通术治疗是婴幼儿泪囊炎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及术中系统规范的护理配合对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唐瑞雪 《工企医刊》2007,20(2):19-19
目的:观察冲洗加探通泪道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总结1998年6月~2005年12月,作者用冲洗加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102例106眼,经过半年以上随访,结果:104眼泪道恢复正常功能,治愈率98.11%.结论:用冲洗加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具有简便、安全、疗效高、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治疗新生儿泪囊炎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杨光涛  孙梅  鹿麓  于青云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45-4345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新方法即改良的早期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加以评价。方法:采用改良的早期泪道探通术治疗就诊于我科门诊的245例(325只眼)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并追踪观察3~18个月。结果:在325只眼中,治愈318眼,占98%;未愈7例,占2%。总有效率99%。6个月以下患儿的治愈率为100%,6个月以上患儿的治愈率为86.34%,二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的早期泪道探通术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简单有效的方法,尤其对6个月以下的患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洪 《现代保健》2011,(27):54-55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与典必舒眼膏在泪道探通后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9例(30眼)在泪道探通后,注入玻璃酸钠与典必舒眼膏。对照组29例(29眼),泪道探通方法同上,术中不采用玻璃酸钠冲洗和典必舒眼膏留置。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6.7%,对照组有效率为34.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探通后,玻璃酸钠与典必舒眼膏联合应用,对防止泪道探通后的再黏连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卢惠卿 《现代医院》2014,(8):99-100
目的探讨改良护眼法在新生儿蓝光治疗中保护新生儿眼部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儿1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改良组采用自制眼罩加用医用纱布敷料包裹,再在紧贴双眼部一面两侧各滴12滴妥布霉素眼药水湿润后遮盖双眼部,对照组采用自制眼罩直接遮盖眼部,两组均采用3M胶布固定。对比2组患儿光疗24 h后眼部皮肤红肿、皮疹和眼睛分泌物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护眼法可有效保护眼睛,避免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及眼部分泌物,提高患儿舒适感,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和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对降低结膜囊细菌量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白内障患者82例(164眼)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患者的未手术眼为研究对照眼。术前3 d,手术眼用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术前 30 min,患者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在以下时间采集双眼结膜囊标本,行细菌培养:入院时(T0);手术眼应用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3 d后(T1);患者全身应用抗菌药物30 min后(T2)。结果手术眼和对照眼T0、T1、T2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2.68%(35/82)、0(0/82)、0(0/82)和43.90%(36/82)、8.54%(7/82)、0(0/82)。结论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均可降低结膜囊细菌量。由于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副作用大,不建议在常规白内障手术前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玉英  杨影  杨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819-1820
目的研究泪道激光术后自制泪道冲洗针头加压冲洗方法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278例患者行泪道激光术,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48例采用加压泪道冲洗法,B组130例采用常规泪道冲洗法,随访两组的疗效。结果采用加压冲洗方法有效率为84%,常规泪道冲洗方法有效率为6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泪道激光术后采用自制泪道冲洗针头加压冲洗方法可提高泪道激光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硅油泪道填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 例(189 只眼) 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阻塞性泪道疾病( 不含慢性泪囊炎) 的患者随机分为硅油组和插管组,硅油组82 例(110 只眼) 行泪道激光成形联合硅油泪道填充治疗;插管组69 例(79 只眼) 行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插管术,均随访3 个月-1 年.结果:硅油组78 只眼一次治愈,23 只眼好转,9 只眼无效;插管组57 只眼一次治愈,15 只眼好转,7 只眼无效.结论:泪道激光成形联合硅油泪道填充和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插管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效果相似,但方法更为简单,患者没有长期泪道插管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璟  李杨方  吴茜  许江涛  潘晓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31-1032,1034
[目的]探讨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临床干预。[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检查前首先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患儿进行双眼散瞳,15min1次,4次后瞳孔散大,并压迫泪囊,采用小儿开睑器将患儿眼睑分开。[结果]100例早产儿中有17例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占17.00%,男11例,女6例。其中ROPⅠ期9例,ROPⅡ期4例,ROPⅢ期1例,ROP达到Ⅲ期阈值并伴有附加病变而接受治疗者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几率随着出生体重的下降逐渐升高,且与体重≤1000g早产儿相比,体重为1750~2500g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几率随着孕周的缩短逐渐升高,且与孕周≤30周早产儿相比,孕周为34~36周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相比,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时间≤3d早产儿相比,吸氧持续时间≥7d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孕周越短的早产儿发生ROP的几率越大,且吸氧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也会促使早产儿ROP的发生,这将对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