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建立及在献血员筛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液中疟原虫检测的核酸技术,探讨应用于献血员筛查的效果。方法根据红细胞内期疟原虫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条扩增引物。将5份待检血样混合,采用蛋白酶K消化裂解法制备模板,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诊断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与厚血膜镜检法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将3份恶性疟原虫及10份间日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样随机混入5000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中,每5份为一个检测单元,采用PCR方法从感染血样中扩增出分别为436bp和341bp的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特异性的DNA片段,并经序列测定证实扩增片段的正确性;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样以及3份恶性疟患者血样均被检出,献血者血样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与厚血膜方法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可以批量处理,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能有效降低疟原虫的输血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种适用于流行式人群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方法。方法:用滤纸片与毛细管两种方法收集血样本,1%Trionx-100裂解,煮沸法处理血样,对全部血样进行PCR检测,并与常规镜检作比较。结果200例血样PCR法阳性8.0%高于镜检阳性率3.5%,滤纸血样与毛细管血样PCR扩增取得相同的效果。结论PCR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实用性强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郁涛 《西部医学》2018,30(6):798-802
【摘要】目的 探讨巢式PCR应用于检测低密度疟原虫血片DNA的方法。 方法 以健康人抗凝血为稀释液提取不同浓度梯度间日疟原虫血片DNA,测定其最低检出限,将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抗凝血样按照1:10、1:100、1:1000、1:2000、1:4000、1:8000、1:16000、1:32000比例进行稀释,制成9个浓度梯度血样。每个浓度血样按照厚血膜5ul、薄血膜2ul同时制作2张血片,连续稀释(9个稀释度)一份含有高密度间日疟原虫的EDTA抗凝血样本,制作标准血片,同时进行所制得的血片中厚、薄血膜通过显微镜计数后,分别用以提取DNA,进行和巢式PCR检测。 结果 间日疟原虫血片厚血膜的检出限为1:16000(08个虫/μl血),薄血膜检出限为1:100,与镜下计数水平一致。 结论 巢式PCR适用于低密度血片中间日疟原虫DNA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水煮法和干血滤纸片基因组DNA分离试剂盒提取间日疟原虫DNA用于PCR检测及克隆研究的差异。方法:采集间日疟患者末梢血制备干血滤纸片,分别用水煮法和QIAamp DNAmini kit试剂盒提取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10份。PCR扩增LDH基因,并克隆质粒pGEM-PvLDH。分析比较2种提取方法的差异。结果:水煮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间日疟原虫gDNA,均扩增出LDH基因特异条带,但试剂盒提取的gDNA目的条带亮于水煮法。结论:水煮法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在等量血源条件下,所得DNA量较少、纯度较低;试剂盒提取可获得较高的得率,在定量检测和复合扩增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聚合酶链反应用于恶性疟疾诊断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一对恶性疟原虫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的反应(PCR)技术检测海南岛恶性疟病人滤纸血滴30例,结果28例阳性,在206bp处可见一条清晰易辨的扩增条带,2例阴性经血片复查,其中1例为间日疟原虫;同时检测间日疟病人血滴和未发现原虫的发热病人血滴各16例,均为阴性,与镜检符合率达98.4%(61/62例)。初步表明PCR法具有准确、敏感、特异、简捷等优点,采用滤纸血滴方便现场采样、保存和送检,且易批量检测,在疟疾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将可替代血片镜检法,逐步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重PCR检测海南疟区发热病人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双重PCR检测疟区发热病人的效果。方法 对疟区求诊发热病人,手指取血分别制作厚薄血膜片和滤纸血斑作为检测血样。参照献用恶性疟原虫PF1-2和间日疟原虫PV3-5为特异性引物,同在一个反应体系常规进行PCR,扩增片段分别为206bp和431bp。同时镜检厚血膜作对照。结果 该反应体系最低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个恶性疟原虫/μl血和10个间日疟原虫/μl血的感染;检测132例疟区发热病人血样的阳性率为65.1%,而镜检法为64.4%,且有1例漏诊和3例误诊,两法符合率为97%。结论 双重PCR用于疟区发热病人检测,较镜检敏感、特异,适合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还可用于血检质量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DNA。方法 以疟原虫SSurRNA为模板 ,采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特异性 12 1bp片段。结果 在实验感染蚊中 ,套式PCR可检测到低至 3个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DNA或 10 0只蚊中的一只阳性蚊 ,而其它 3种人疟原虫或正常蚊DNA未扩增出条带。结论 套式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表明 ,该方法在检测蚊体内少量疟原虫感染时 ,比DNA探针或直接PCR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 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 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 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 从 P.C血样中扩增出 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 1.68 ×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 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 该方法检测 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 P.V与 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 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 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9.
DNA检测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 ,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及普查。疟原虫 DNA的分离方法虽多 ,但多以静脉血分离为主 [1 ] 。有学者应用指尖取血制作滤纸片干血滴及静脉全血制作的薄血膜进行疟原虫 DNA的分离 [2 ] 。本文就两种方法对疟原虫 DNA的分离进行比较 ,探讨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血样制备1.1.1 恶性疟原虫血样品制备 :用采自非疟疾流行区、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诊恶性疟原虫阴性的正常人静脉血对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FCR3株进行倍比稀释 ,制成恶性疟原虫浓度分别为 1.5× 10 4/μl、1.5× 10 3/μ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 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 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l114例、P.f. 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 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类荧光重组酶聚合酶(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扩增的田鼠巴贝虫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细胞色素B基因为靶序列,设计3组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田鼠巴贝虫的检测方法并优化引物。设置37 ℃、38 ℃、39 ℃、40 ℃、41 ℃、42 ℃等6个温度梯度进行反应温度条件优化。将基因组DNA稀释至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等7个浓度梯度进行该方法的敏感性评价,采集恶性疟及间日疟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特异性评价。取445 200、89 040、17 808、3 561.6、712.32、142.46、28.49、5.7、1.14、0.23不同田鼠巴贝虫载量的样本进行虫密度最低检测限实验。选取16例临床发热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荧光RPA与巢式PCR检测,评价结果一致性。结果 建立的荧光RPA法可特异扩增出150 bp的田鼠巴贝虫目的片段,最佳反应温度为39 ℃。该方法针对基因组DNA的检测敏感性最低可达10 fg/μL,不同田鼠巴贝虫密度样本的最低检测限量为0.23个/μL。该方法在对恶性疟、间日疟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中均未出现交叉反应。荧光RPA与巢式PCR各检测16例临床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均检出9例田鼠巴贝虫阳性,7例田鼠巴贝虫阴性,结果一致。结论 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田鼠巴贝虫方法敏感性强、特异性好,有望应用于巴贝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及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方法 针对疟原虫属保守18S小亚基核糖体RNA (18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确定最佳引物对组合并建立疟原虫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体系。通过该RAA体系检测疟原虫标准质粒、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P.v)、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 P.m)、卵形疟原虫( P. ovale, Po)]病原体以及其他6种输血传播寄生虫(婴儿利士曼原虫、杜氏利士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溶组织阿米巴虫、犬吉氏巴贝西虫、田鼠巴贝虫),以评估该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筛选出一组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整个RAA体系使用最佳引物对在37 ℃,20 min即可完成扩增,对标准质粒的检测下限为10-2 copies/μL,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102 copies/μL,三日疟原虫为10 copies/μL。RAA检测体系未与其他输血传播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应用RAA方法检测外籍学生献血者标本,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和特异的疟原虫RAA检测方法,将会给血液筛查和一些基层偏远医院的临床检测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提取冰冻全血基因组DNA的方法,即分离白细胞法和裂解红细胞法所获得基因组DNA的质量。方法 分别测定所获DNA的效率和纯度,同时,笔者用PCR/SNP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对两种方法获得的模板DNA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分离白细胞法DNA产量与纯度均高,裂解红细胞法获得的DNA产量、纯度相对较低;PCR/SNP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表明:分离白细胞法和裂解红细胞法制备的DNA模板,均可在体外进行有效的PCR扩增。但分离白细胞法获得的目的DNA带特异性凸显,而裂解红细胞法获得的目的带特异性相对较差。结论 预先分离纯化白细胞是从冰冻全血中获得较高纯度DNA和有效提高DNA产量的重要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MISPE)结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方法,检测奶类和肉类食品中痕量雌二醇。方法采用改良沉淀聚合法,制备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各种奶类和肉类样品进行MISPE,结合HPLC-UV,测定各种样品中痕量雌二醇。结果改良沉淀聚合法可以得到规律的MIPs微球,对雌二醇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在最佳固相萃取条件下,MISPE结合HPLC-UV法,可准确测定500 g奶类和肉类食品中痕量雌二醇(0.116~0.461 nmol/kg)。结论 MISPE结合HPLC-UV方法可用于食品中痕量雌二醇的常规性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并与常规PCR方法作比较。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合成2对特异性LAMP引物,优化Mg2+浓度、dNTPs浓度、BstDNA聚合酶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以及设计引物缺省试验。评估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133份患者血样,以显微镜检方法为金标准,比较LAMP和多重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AMP法检测重组质粒DNA(Pv-rDNA)的灵敏度达到10-10,为传统PCR方法的100倍。镜检确诊的68例间日疟、43例恶性疟和22例非疟疾患者中,LAMP法和多重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为98.53%和97.06%,两法基本相当(χ2=0.34,P>0.05);特异性为86.15%和100%,LAMP法低于多重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5)。LAMP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和98.25%,多重PCR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7.01%。结论 LAMP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设备要求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基因扩增、鉴定及其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扩增、克隆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编码基因特异性片段,分析其分子特征,评价其核酸诊断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提取物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分析其序列特征;以SSUrDNA为靶基因,建立间日疟PCR诊断方法,并以镜检法为标准评价其用于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效果。蛄果从间日疟患者血样中扩增的SSUrDNA片段大小约为267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267个核苷酸,与间日疟原虫Sall株孢子期SSUrRNA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9.3%,其中第220住为插入了1个碱基“T”,243住碱基由“G”取代了“T”。将纯化的含有SSUrRNA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正常人血液核酸提取液倍比稀释成浓度梯度作模板,PER扩增结果显示检测灵敏度至少迭102copy/μl;特异性检验显示仅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扩增出约267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而恶性疟原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感染患者血样及正常人血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以镜检法为参照标准,PCR敏感性为100%(102/102),特异性为100%(76/76)。结论所扩增克隆的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DNA片段序列具有种特异性且相对稳定,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