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感染率和钉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1年全县尚有钉螺面积96.3273万m2,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03%。2001~2011年鹤庆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6项指标无相关性,但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存在相关关系。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钉螺自然感染率等4项指标无相关性,而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3项指标有相关性。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血吸虫人畜感染率与螺情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于指导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巍山县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群病情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粪便集卵孵化和Kato-Katz法检查;家畜病情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检测;螺情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环境抽样法检查。结果人群免疫学阳性率、人群粪便孵化阳性率、人群Kato-Katz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家畜病情阳性率分别为8.94%、1.56%、0.00%、0.12%、0.00%;IHA查病以6~岁组最高(12.00%),60~岁组最低;女性阳性率为10.37%,男性阳性率为7.48%;共查出有螺面积130 114 m2,有螺框出现率4.22%,活螺平均密度0.145只/框,未发现阳性螺,人群感染率和家畜阳性率比2007年明显下降,有螺面积略有减少,钉螺密度上升。结论 2008年巍山县的钉螺面积、人群病情、家畜病情等血吸虫病各项指标均下降,药物灭螺、人畜同步化疗、牲畜圈养、禁牧、健康教育、改厕等综合性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陈兰 《医学动物防制》2011,(6):505-506,509
目的分析2006-2010年江夏区金口街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策略。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采取翻耕种植、药物灭螺,或采取土埋结合药物灭螺。血清学方法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居民、家畜进行查病,阳性人、畜用吡喹酮治疗。结果 5年共查螺面积16 933hm2,查出有螺面积92.7hm2,除2006年发现阳性螺外,其他年份均未发现阳性螺,有螺框出现率均<0.1%、活螺平均密度均<0.15个/框,累计查病17 939人,查出血清学阳性者1 473人,累计粪检阳性90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低于1%,活螺平均密度和居民感染率均呈波动状态,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的相关系数r=0.62,有中度正相关;共检查耕牛2 529头,未查出病牛。结论江夏区金口街血吸虫病疫情轻,相对稳定,但残有钉螺面积和少量感染者,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和监测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吸虫病重点综合治理地区的防治成效,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2009年10月对2004年巍山县、洱源县、大理市和鹤庆县4个实施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县(市)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考核验收。结果4个县(市)人群IHA检查,阳性率为3.58%~9.70%,粪检人群感染率为0~4.59%;家畜感染率为0~0.31%;活螺密度为O.02只/框,活螺密度为0,09只,框。4县(市)捕获的钉螺全部解剖镜检,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巍山县、洱源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大理市和鹤庆县重新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0-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开展16个监测点的疫情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年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89%和0.40%,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55.06%;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41%和0.81%,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42.55%;2010年渔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农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78.95%和62.71%。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湖北省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海拔对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鹤庆县全县及血吸虫病流行区基本情况、血吸虫病疫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鹤庆县境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全县各行政村按海拔可分为2900~3953m、1800~2899m、1500~1799m、1500m以下4个地区,海拔>2900m地区没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余3个地区均有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疫情原来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最为严重,流行村数、人口数、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人数、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县流行区比例分别为96.36%、97.57%、99.62%、100.00%、99.46%,1970年该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30.46%。2011年全县查出血吸虫病人数、晚血病例、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钉螺面积较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血病人数、1970年血吸虫人群感染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99.99%、80.89%、99.99%、96.41%,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海拔1800~2900m的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0.003%,2011年现存晚血病例、查出病人全部分布在该地区,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5.78%。2011年钉螺面积百分比以海拔<1500m的地区为高,有螺环境出现率、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均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为高。结论研究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植被分布对钉螺分布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巍山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采取的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药物灭螺等各项措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果,以便进一步总结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绩的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方法人群病情采用免疫学(IHA)、粪便孵化和Kato-Katz法查病;家畜病情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查病;螺情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环境抽样法查螺。结果实施项目前人群免疫学法、粪便孵化法、Kato-Katz法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家畜粪检阳性率分别为56.58%、15.61%、10.43%、8.80%、13.10%,项目实施后分别为10.62%、1.71%、0.11%、0.35%、2.04%,实施项目后各项人畜病情指标均比实施项目前显著下降;项目实施前有螺框出现率41.71%,活螺平均密度0.72只/框,活螺感染率0.36%,感染螺平均密度0.0 026只/框;项目实施后的2005-2015年每年查螺6 124~22 602框,查出有螺148~790框,捕获活螺214~2 348只,解剖活螺214~2 348只,均未检出阳性螺,有螺框出现率在0.83%~32.09%之间,活螺平均密度在0.01~0.72只/框之间,活螺感染率均为0.00%,感染螺平均密度也均为0.0 000只/框。结论巍山县五印乡鼠街村采取的药物灭螺、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等综合措施是有效的。取得螺情、人群病情、家畜病情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并且连续3年无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8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91.8%,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7.2%和89.9%;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8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06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115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并对其费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8年全省共查病11 063 267人,治疗血吸虫病1 053 051人,扩大化疗5 055 932人.检查家畜(耕牛)1 240 986头,治疗病畜49 710头,扩大化疗800 741头.累计开展药物灭螺98 512.48 hm2,环境改造灭螺29 899.25 hm2.9个试点村及12个重流行县(市、区)以点带面开展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8年底,全省人、畜(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71%、2.20%,较2004年分别下降56.15%、64.69%.钉螺面积徘徊在7.55亿~7.99亿m2之间.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另3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湖北省通过实施以人畜查治病、控制钉螺、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如期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007-2012年芦山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12年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的人畜病情资料、螺情资料、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了人畜查病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硬化便民路和机耕道、整治沟渠、建沼气池、新建供水工程、购机补贴、建血防林、下湿田改造、水改旱和鱼塘灭螺等综合治理项目。结果 2007-2012年该县血防综合治理效果表现为各年均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者发生,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4%-0之间,2011、2012年连续2年为0,与2007年人群感染率相比各下降100%;各年均无病牛发生,耕牛感染率均为0;各年阳性螺数均为0,活螺平均密度由2007年的0.06%下降到2012年的0.05%,下降幅度为16.67%,但实有钉螺面积由2007年的15.84 hm2回升到2012年的52.12 hm2。结论 2007-2012年该县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整体推进良好,实施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当地血吸虫病疫情,但也应注意到该县实有钉螺面积的控制还存在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指导消除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金湖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的疫情资料、自评资料和工作资料进行审核。随机抽取3个镇各1个村进行现场评估。采用血清学方法(DDIA),每村人群查病不少于1 000人,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检查。 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1粪3检)每村查畜100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抽样村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每村查螺框数不少于2 000框。对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监测队伍、疫情报告、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疫情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1998—2016年,累计DDIA检查73 555人次,阳性814人次,阳性率1.11%;粪检11 394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阳性率0.01%。家畜查病2 150头,未发现病畜。累计查螺36 287.60 hm2,发现钉螺面积70.8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 hm2。解剖钉螺8 560只,未发现阳性。现场评估DDIA检测3 016人,阳性率2.82%。病原学检查85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家畜查病290头,未发现病畜。查螺面积34.71 hm2,未发现钉螺。专业人员螺类鉴别、钉螺解剖、血清学实验和病原学实验等4项技能测试合格率均为100%,临床医生理论知识考试正确率为97.78%。资料评估得分为92.5分。结论金湖县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达到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今后应完善监测工作体系,加强螺情、病情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使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使用Arima模型对四川省未来3年的血防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结果 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52个区县达到血吸虫病除标准,2011—2019年四川省无新发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病例,目前四川省现存1 526例晚血病人,2016—2019年全省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11—2019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存在钉螺面积扩散、疫情反复等潜在风险,控制钉螺扩散、晚血救助和预防控制新发病例仍是未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在3个典型的湖沼型地区选取22个乡镇128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以洲滩和村垸为建设单元,实施易感地带封洲禁牧、建立定点牧场、开展舍饲圈养等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观察干预措施前后人畜病情与螺情变化,评估干预措施对血吸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实施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3年后,主要传染源(牛)饲养户数和数量分别减少了42.86%和50.30%,钉螺孳生环境的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分别减少了89.72%和84.51%,人、畜(牛)、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1.93%、74.90%和92.42%,环境安全性提高了97.93%。干预措施前后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当地经济开发,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南京市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分布特征和钉螺控制效果,为制定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南京市螺情与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南京市钉螺面积共计1 511.42 hm2,较2011年钉螺面积下降了37.47%,现有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湖滩地区,占94.88%。在不同类型中江湖滩地区的钉螺分布在边角滩、矮圩内滩和江滩其他环境;内陆地区的钉螺则主要分布在通江河道;山丘地区的钉螺主要分布在溪沟和草滩及渗水滩。2011—2018年活螺密度维持在0.07~0.15只/0.11 m2水平,逐年的钉螺分布面积与有螺环境药物灭螺覆盖率间呈负相关关系(P=0.007)。2018年市级开展灭螺效果评估,结果为钉螺校正死亡率90.53%,活螺密度下降率93.75%。结论 药物灭螺仍是控制钉螺密度的有效手段,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强调药物精准灭螺与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好血吸虫病防制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提高成效,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