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随访骨密度年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侧股骨上段骨密度,按有无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和随访时间等因素分组分析骨密度年变化情况。结果参与随访共206人,平均年龄(61. 35±5. 50)岁。随访期间,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组(以下简称干预组)的骨折发生率为7. 69%,未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组(以下简称未干预组)为16. 00%。干预组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年变化量分别为-0. 021 g/cm~2、-0. 030 g/cm~2、-0. 027 g/cm~2;未干预组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年变化量分别为0. 007 g/cm`2、-0. 022 g/cm~2、-0. 017 g/cm~2。干预组随访者腰椎骨密度随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未干预组随访者在随访的前3年间骨密度增加,随后骨密度开始降低。左侧股骨上段两部位,有无干预两组在随访期间骨密度均降低,其中干预组大转子骨密度降低较股骨颈更快,而在随访前3年,未干预组大转子骨密度降低较股骨颈快,随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较大转子更快。结论随访发现,腰椎骨密度干预效果较好,髋部干预效果不佳。不同部位骨密度流失情况存在差异,左侧股骨上段较腰椎骨密度流失更快。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变化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绝经后妇女的腰椎2-4( L2-4)和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粗隆间(InterTro)的骨密度(BMD),探讨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69名年龄45 -75岁的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的骨密度,分析绝经后妇女肥胖与骨密度的关 系。结果 肥胖组绝经后妇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 01)。绝经后妇女各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各年龄组间的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0. 01)。结论 年龄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绝经后妇女肥胖者骨密度较正常体型者高,肥胖者可能通过负重等作用,延缓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应用单光子吸收法和放免法,对23例坚持4年以上海水游泳的绝经后妇女与不参加锻炼的绝经后妇女(对照组),进行了骨密度及雌二醇(F2)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游泳组妇女的骨矿含量及E2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0.05);泳龄长短与骨密度值呈正相关(P<0.01)。提示长期坚持海水游泳可延长雌激素在体内的维持时间,增加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从而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喝牛奶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47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喝牛奶组795例,不喝牛奶组683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喝牛奶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①喝牛奶组与不喝牛奶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年龄、体重、质量指数有差异。②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喝牛奶、体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0.843-0.003×年龄-0.010×BMI+0.006×体重+0.016×喝牛奶,β=0.392,回归系数t检验P=0.000),体重对腰椎骨密度影响较大。③体重、体重指数、年龄为协变量,喝牛奶为变量,行协方差分析,喝牛奶组腰椎BMD(0.754±0.138g/cm2)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组(0.742±0.113g/cm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F=5.935,P=0.015),股骨颈骨密度无差异。④喝牛奶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9.18%,不喝牛奶组患病率为71.16%,两者比较无差异(P=0.42)。结论 喝牛奶可维持绝经后女性腰椎高骨密度,这类人群适量饮用牛奶,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与骨密度有否联系。方法 测定85例绝经后妇女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双能X线法测定腰椎k2-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 与未绝经妇女相比,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t=3.74,P=0.000)和胆固醇(t=3.75,P=0.000)水平均显著升高;而BMD腰椎k(t=2.43,P=0.017)和股骨颈(t=3.32,P=0.002)均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与股骨颈的BMD经BMI校正后有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r=-0.324,P=0.003;而与腰椎k2-4 BMD无相关。胆固醇水平则与股骨颈及腰椎k2-4的BMD均无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464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情况.结果 ①高血压组绝经后妇女年龄、体重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②高血压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65.71%、非高血压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59.88 %,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股骨颈(0.789±0.112)、Ward's三角区(0.629±0.139)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股骨颈(0.818±0.121)、Ward's三角区(0.655±0.138)骨密度(P<0.05),高血压组第2~4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存在相关性,高血压病是导致绝经后妇女低骨密度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绝经年限与股骨近端BMD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沈阳地区285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调查其年龄和绝经年限,测量其身高、体重、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有下降的趋势,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下降速度减慢,并且相对而言Neck、Ward’s区的BMD下降速度高于其他部位。以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协变量,经协方差分析显示Ward’s区BMD与绝经年限具有显著相关,而其他部位无显著相关。结论 对绝经后妇女应注意绝经早期的股骨近端BMD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喝茶组与无喝茶组的生活饮食习惯、生育、疾病因素等基线情况可比性,观察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随机调查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623例,剔除30例,完成试验符合要求593例。分组:习惯喝茶(乌龙茶)组112例,无习惯喝茶组481例。专人调查受试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593例绝经后妇女中,喝茶组占18.89%,无喝茶组占81.11%。比较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骨质疏松认识等,只有体质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喝茶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喝茶组;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作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骨密度,喝茶组大转子骨密度(0.807±0.117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778±0.117 kg/cm2,F=4.16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喝茶组Ward’s三角骨密度(0.676±0.130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643±0.138 kg/cm2,F=5.269,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喝茶组13.39%,无喝茶组12.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高骨密度明显相关,但与绝经后骨折无相关。结论喝乌龙茶有助于汉族绝经后妇女维持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行经寿命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影响.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来我院进行双能χ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2304例;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分别比较行经寿命≤30年、30~40年、≥40年各组妇女腰椎、髋部骨密度.结果 1.在腰椎1~4 BMD:小于60岁组分别为(0.782±0.127)g/cm2、(0.857±0.133)g/cm2、(0.881±0.120)g/cm2;60~69岁组(0.784±0.130)g/cm2、(0.788±0.139)g/cm2、(0.842±0.130)g/cm2;70~79岁组(0.753±0.144)g/cm2、(0.773±0.149)g/cm2、(0.799±0.167)g/cm2;≥80岁组(0.725±0.096)g/cm2、(0.825±0.162)g/cm2、(0.774±0.150)g/cm2.其中小于60岁组中行经寿命≥40年和30~40年BMD明显高于行经寿命≤3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69岁组中行经寿命≥40年BMD明显高于行经寿命30~4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股骨颈:小于60岁组(0.649±0.093)g/cm2、(0.688±0.102)g/cm2、(0.690±0.087)g/cm2;60~69岁组(0.621±0.114)g/cm2、(0.625±0.094)g/cm2、(0.642±0.096)g/cm2;70~79岁组(0.572±0.102)g/cm2、(0.570±0.098)g/cm2、(0.609±0.088)g/cm2;≥80岁组(0.545±0.078)g/cm2、(0.565±0.094)g/cm2、(0.539±0.099)g/cm2.大转子:小于60岁组(0.557±0.084)g/cm2、(0.589±0.104)g/cm2、(0.601±0.083)g/cm2;60~69岁组(0.535±0.102)g/cm2、(0.533±0.960)g/cm2、(0.562±0.091)g/cm2;70~79岁组(0.472±0.095)g/cm2、(0.480±0.094)g/cm2、(0.551±0.098)g/cm2;≥80岁组(0.458±0.074)g/cm2、(0.470±0.096)g/cm2、(0.452±0.110)g/cm2.全髋:小于60岁组(0.782±0.108)g/cm2、(0.821±0.111)g/cm2、(0.829±0.102)g/cm2;60~69岁组(0.750±0.114)g/cm2、(0.752±0.114)g/cm2、(0.779±0.113)g/cm2;70~79岁组(0.679±0.119)g/cm2、(0.686±0.117)g/cm2、(0.768±0.102)g/cm2;≥80岁组(0.647±0.080)g/cm2、(0.665±0.115)g/cm2、(0.643±0.127)g/cm2.其中小于60岁组中行经寿命30~40年股骨颈、全髋和大转子BMD明显高于行经寿命≤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80岁组行经寿命≥40年全髋BMD明显高于行经寿命≤3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岁组各组行经寿命在腰椎和髋部各部位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经寿命影响绝经后低、中龄老人妇女骨密度,而高龄老人骨密度不受行经寿命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绝经和绝经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妇女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变化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绝经和绝经后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疾病的,并经内科治疗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151例Ⅰ型糖尿病、270例Ⅱ型糖尿病和574非糖尿病妇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髋部和腰椎骨密度,通过计算机分析用SSPS10.0医学统计软件比较3类人群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差异及其与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 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绝经和绝经后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妇女髋部和腰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绝经时间的延长和病程的延长呈同步下降趋势,其中以Ward’s区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与年龄和绝经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其相关程度要大于与病程和体重的相关程度。结论 糖尿病妇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其骨量的保护,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乃是其骨量丢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临床角度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兰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的影响。方法 在兰州地区筛选出绝经后妇女60人,随机分为大豆异黄酮组(SIF)和对照组(Control),每人每天服用大豆异黄酮90mg或者同等剂量安慰剂,时间6个月。抽血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磷,超声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BMD)。 结果 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下降(P<0.05),血清钙显著升高(P<0.05),胫骨中段BMD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增加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减少骨丢失。因而可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握力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绝经后女性进行握力测量和骨密度测定,观察≤60岁组、61~70岁组和70岁组的握力和骨密度变化,应用单因素Person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研究握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最大握力:≤60岁组25.86±4.77 kg,61~70岁组23.37±4.64 kg,70岁组16.63±5.40 kg。骨密度测定提示:65例股骨颈T值≤-2.5;90例腰椎T值≤-2.5。最大握力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握力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握力越大,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的绝经年限及年龄与骨量丢失率关系。方法1999年5月-2003年4月,对已绝经的1467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不同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467例绝经后妇女中,以绝经1-5年期间和40-45岁时各部位骨密度作为基线值比较,绝经已超过35年或年龄大于80岁时各部位骨密度最低。其中按绝经年限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在绝经后6-10年间和超过35年时丢失速度最快;按年龄腰椎在56-65岁、股骨颈和华氏三角区在61-65岁、大转子在71-75岁及各部位大于80岁时丢失速度最快。结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及年龄增加,腰椎、股骨颈、粗隆、华氏三角区骨量丢失增加。绝经年限及年龄不同,各部位丢失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绝经后女性糖尿病骨密度的相关因素 ,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方法 按WHO标准选取 80例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 ,按年龄分 40~ 49岁 ,50~ 59岁 ,60~ 69岁 ,≥ 70岁 4个组 ,另外选取同龄健康绝经后女性 60名 ,按上述标准分组作对照。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右前臂桡骨远端 1 /3点处和第 2~ 4腰椎骨密度 (BMD)。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雌二醇(E2 )、睾酮 (T)、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游离甲状腺激素 (FT3、FT4 ) ,并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糖基化血红蛋白 (HbA1c)、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 (ALP) ,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E2 、T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LH和FSH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②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 (T3,T4 )随年龄增加而减低 ,与BMD(L2 4 )呈正相关 (r=0 550 ,r=0 41 6 ,P<0 0 1 )。③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L2 4 骨密度与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r =-0 467,r=- 0 40 2 ,P <0 0 1 )。结论 绝经后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与年龄、性激素水平、甲状腺功能 ,尤其是血糖控制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髋部骨密度,并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入组582例,腰椎间盘突出组133例、腰椎间盘无突出组449例。对各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椎体骨密度具有负相关(r=-0.094,P=0.02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日光照射、腰椎骨密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腰椎间盘无突出组腰椎骨密度(0.734±0.123)g/cm~2明显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腰椎骨密度(0.707±0.123)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8,P=0.047),髋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组为55.6%,腰椎间盘无突出组为4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能够引起腰椎骨量流失,是引起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的年龄绝经后妇女不同体重质量指数(BMI)与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来自门诊健康体检的557名绝经后妇女(肝肾等疾病除外),年龄范围50~78岁。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及Troch等部位的BMD,同时计算BMI。根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低体重组(BMI≤20 kg/m2)、正常体重组(25≥BMI>20 kg/m2)及超重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又分为3组(50-,60-,70~78岁),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组间均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BMI组总体不同部位的BMD方差分析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BMI组的BMD均值明显增高;进一步对同一年龄组不同BMI组的不同部位的BMD均值比较,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低体重组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BMI组的BMD。结论BMI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显著相关,但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作为骨折的危险人群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超重的绝经后妇女,通过增加体重的方式增加BMD是危险的,因为超重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及中风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其他途径:如年轻时加强运动、多饮牛奶、不盲目减肥等,提高妇女峰值骨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forearm fractures were randomized to physical
training or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year the total hip BM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women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 a positiv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BM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MD.
Introduction The fivefold increase in hip fracture incidence since 1950 in Sweden may partially be due to an increasingly sedentary lifestyle.
Our hypothesis was that physical training can prevent bone los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ostmenopausal women 45 to 65 years with forearm fractures and T-scores from −1.0 to −3.0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a physical training or control group. Training included three fast 30-minute walks and two sessions of one-hour
training per week.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as measured in the hip and the lumbar spine at baseline and after one year.
Results A per protoco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cluding 48 subjects in the training group and 44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hip BMD increased in the training group +0.005 g/cm2 (±0.018), +0.58%, while it decreased −0.003 g/cm2 (±0.019), −0.36%,
(p = 0.041)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physical training were seen in the lumbar spine. A sensitivity intention
to treat analysis, including all randomized subjec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BMD at any sit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small but positiv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hip BM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M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妇女23例为骨折组,无椎体骨折的2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的腰椎(L2-4)前后位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T值。结果骨折组BMD、BMC和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椎BMD降低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口服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223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利塞膦酸钠,5mg/d,口服)和B组(安慰剂,每天1片),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mg和维生素D200IU,治疗1年。腰椎和髋部(包括股骨颈、转子间和Ward三角)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结果所有患者为骨量减少,治疗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骨量两组间无差异。治疗结束后,利塞膦酸钠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较安慰剂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口服利塞膦酸钠可显著提高腰椎和髋部骨量,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