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古注本选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是祖国医学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作者是东汉时期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成书于约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的原著名《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根据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所述病症有痉湿  相似文献   

2.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内容丰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论述以内因为主的杂病,而且无论在体例和体系上都有别于伤寒。《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是张仲景所著,而且最初又合称《伤寒杂病论》,所以不少人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同一体例和体系,《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高于《金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杂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全面的临床医学专著。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张仲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现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金匮》将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作为人体致病的外因;正气(五脏元真)不是作为人体致病的内因。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汉代的医学大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他是创立方剂的鼻祖,又是善用针灸的大师。就《伤寒论》中所载原文397条,113方,其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继承和发扬张氏在辨证施治运用针灸的宝贵经验,更好地为人类的保健事业服务起见,故不揣谫陋,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部书都是张仲景所著,同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是论述治外感疾患的,以三阳三阴,分六经为辨证提纲,是很  相似文献   

8.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更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学习《金匮要略》,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历经2000余年,历代医家勤耕细读著述达数十百家,但对护理方面研究文章尚不多见,中药服法是辨证施治最后一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疗效。《金匮要略》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内服方剂,随治疗目的和药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服药方法,值得借鉴和发扬。今仅将其服药方法及护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乃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对外感热病和杂病的辨证施治及制方用药均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全篇共398条,而直接谈到针灸疗法的条文有34条,主要涉及预防、辨证、治疗、救逆、误治等方面,系统理解和掌握《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治宜和禁忌对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兹就研习《伤寒论》后的粗浅的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经典,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学习《金匮要略》,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该书的特点是病证结合,辨证施治,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据脉论理,强调治未病。书中所载205方大都用药精练,配伍谨严,疗效显著,为治杂病方之典范。数十年来我常用《金匮》诸方治疗杂病取得显著疗效,今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简称《金匮》)。《金匮》首创了理、法、方、药皆备的杂病诊疗体系,并开创了许多特色杂病的诊疗方法,如狐惑病、百合病、脏躁病等。张仲景在杂病的诊疗方法上,十分重视四诊合参。四诊中,除"平脉辨证"是《金匮》诊治杂病的重要手段外,望诊、听诊亦是非常重要的诊法。而在《金匮》的教学过程中,望诊、听诊因其较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之辨证法一直存在歧义的状况,本文首先论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法立足于阴阳,是仲景以阴阳为纲,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态进行阴阳分类归纳后,得出的六大疾病总纲。其次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属一体,其辨证方法均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历来常被称作仲景治外感病、寒病专著,但愚以为伤寒之"寒"为病机之总括,统涉六经,六经有寒热偏性,每经亦复有寒热,古今不乏医家熟用伤寒方于各类内伤、寒热杂病,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单列"胸痹心痛短气"专篇论述心血管病症状,但《伤寒论》六经各篇亦多处提及心血管症状,今将条文按症状归纳分析,方证对应,旨在令医师诊治心血管疾病之际,不效法西医见病治病,应辨经辨证施治,熟用经方瑰宝,为心血管病的证治提供一些思维  相似文献   

17.
蒋跃文  曾江琴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11,26(11):2192-2193
本文主要从表、里、寒、热、虚、实六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无汗”或“不汗出”的证治,有助于大家在临床上对于此类杂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均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二者原为一书。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曾指出,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将《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分为两书,我们可将其视为  相似文献   

19.
一、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虽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形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又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