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基础研究及临证实践中,对恶寒与畏寒的一些细节问题仍时有争议。本文通过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后认为,恶寒常见于表证和里实寒证,而畏寒主要见于虚寒证。恶寒的"怕冷"可能是由于温度调定点的改变而导致,是中枢性的;而畏寒的"怕冷"则可能是机体消耗过度、能量代谢不足所致,是外周性的,因而造成了这两者在"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时反映的差别。表证时恶寒常伴发热,但并不是必须同时出现,且发热应为客观的体温升高;而里实寒证时可不伴发热,虚寒证畏寒时还可伴体温偏低,因而"有无伴随发热"尚不足以成为恶寒与畏寒的一个鉴别点。  相似文献   

2.
畏寒肢冷是一个常见症状,如感冒风寒证型,外邪传入少阴,脾胃肠病证,以及其他病证中脾肾阳虚证型中均可见此症.一般情况畏寒肢冷常作为阳虚证的典型表现,服温补壮阳一类方药进行治疗.感冒风寒证型由于病程短,且伴有表证易于诊断,一般不会误诊为阳虚.外邪传入少阴而见四肢厥冷,一般病程较短,且伴有表证易于鉴别.临床还可见痰湿、湿热等阻滞经络,导致阳气不得宣达于四肢而见畏寒肢冷,这种情况由于病程长,易误诊为阳虚.  相似文献   

3.
王玉明  李贺 《新中医》2015,47(11):257-258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即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则阳随液脱也。治当助阳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6.
郑成军  李忻红 《新中医》2021,53(11):212-215
八纲辨证理论根据病位的深浅把各种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当外邪侵犯人体,病位表浅时通常构成表证。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的两大共同点是位置表浅和外邪侵犯。当病原生物侵犯皮肤与黏膜表现为显性感染时,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不伴发热恶寒的广义表证,狭义表证和里证。利用现行医学教材中皮肤黏膜感染的病种作分类统计,发现总病种数为124种,其中116种出现广义表证(94%),76种出现狭义表证(61%),68种出现里证(55%)。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密切相关,皮肤黏膜感染的初始阶段通常形成广义表证,如果病势发展伴随发热恶寒者则形成狭义表证,少数情况下病势进一步深入才出现里证。  相似文献   

7.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8.
阳明初期恶寒辨恶寒一证,是仲景辨别阴阳表里的重要临证标准。阳明为三阳之里,自无表证可言。但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邪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热邪蒸发,则恶寒自罢。故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临证所见,阳明病患者,每多于恶寒或  相似文献   

9.
外感表证的热型,一般来说多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而且恶寒之有无,更是辨识是否为表证之征,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是也。但在临床中,表证的热型却不尽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则有单发热而不恶寒者,即使可见恶寒,时间也很短暂,寒象也很轻微,几乎让人觉察不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 局部恶寒是指人体某个局部自觉异常恶寒怕冷,如风冷直入,喜裹衣重裘,虽盛夏酷暑也如故,而其他部位则正常。局部恶寒或由于阳虚阴胜,或由于风寒痼冷、痰饮寒湿、气滞瘀血等郁遏阳气而致,阳虚则无以温煦,阳郁则无以敷布,即叶天士所称“阳失流行”也。治则:阳虚当湿振阳气,阳郁宜宣通调畅,如  相似文献   

11.
怎样看表证     
什么叫表证一般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正气和病邪斗争,有把病邪从体表驱逐出去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证候,叫作表证。表证的证候有发烧,怕冷怕风,头痛,鼻塞流清涕,全身不舒适,四肢(疒允夂)懒疼痛,舌上有薄薄的白苔,脉浮。上列证候中,发烧和怕冷怕风是同时出现的,即中医书里所说的发热恶寒或发热恶风。恶寒恶风是患表证时一种不正常感觉,不论天气冷不冷,也不论有没有刮风,而患者总是有寒冷感觉,有的甚至冷得发抖。发热恶寒是辨表证的最主要根据,其它的证候不一定每个患者都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1984,(12)
44.由风寒直中的太阴病的病理机转如何?有什么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答:脾(胃)阳衰弱者,风寒直中,可发病而即呈太阴证候。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正气尚盛,邪留于表,但病已涉及太阴,故称“太阴表证”,或称太阴兼太阳表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胃脘痞满,腹痛绵绵,下利,苔白,脉浮缓。治当温中解表。表证为主者,用桂枝汤;里证为主者,用桂枝人参汤。若风寒之邪较轻而出现四肢烦疼,脉微浮涩而长者,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4.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15.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太阳病是六经辨病中疾病传变过程的开始阶段,表证是八纲辨证里外感症状的集合,太阳病不等于表证。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临床上杂病所见之自汗恶寒都是由于阳虚吗? 答:一般认为,自汗多属阳虚,恶寒而不发热亦属阳虚者多。但临床上自汗恶寒并见,是否一定属于阳虚所致,仍当详审证候而定。《伤寒论·太阳篇》载漏汗,症见发汗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治疗痛证,内容丰富,现述要如下。1.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头身痛太阳中风,风寒外束,经脉受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用桂枝汤(13、1)。若虚寒下利兼表证,腹胀满,身体疼痛,或既有吐利里证,又有身痛表证,也可酌用桂枝汤(371、38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17年广州地区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广州地区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244例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患者就诊时以发热、恶寒、咳嗽、鼻塞为主要症状,证候以风热袭表证为主(38.11%),其次为风寒束表证(31.56%)、表寒里热证(26.23%),热毒袭肺证及气虚外感证少见。风热袭表证,夹湿者17例(18.09%),风寒束表证,夹湿者8例(10.39%)。2例气虚外感证患者年龄均≥65岁,表明中老年患者正气不足情况较青壮年发病高,其他不同年龄段的乙型流行性感冒病例的证候特点未见明显差异;不同病程之间证候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广州地区2017年冬季乙型流行性感冒,青壮年发病率更高,以中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以风热袭表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刘璐瑶  刘敏 《环球中医药》2023,(9):1852-1854
六经皆有表证,已为多数伤寒学者所认同。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将附子汤证列为少阴病里证。本文基于第304、305条原文[1],从风寒邪气的传变、症状、组方三个角度重新解析附子汤证。认为附子汤证是风寒之邪由表入里、由阳入阴,阻滞少阴经脉,表现为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等,但因病证属三阳之里,三阴之表,故脉沉。三阴之里证皆见下利,而附子汤证无下利而仅见寒邪阻滞经脉诸症。故而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与太阳伤寒表证貌似症同而实异,与少阴里证的脉微细、但欲寐、下利亦有质的区别,不可等同混淆。  相似文献   

20.
1、患者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则称为表里同病。可以是由表证发展到兼见里证,或病邪由里达表,但里证未尽除;也可以是旧病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