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痰液黏稠度不同所需的气道湿化量.[方法]随机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180例次,根据痰液黏稠度不同分为Ⅰ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 mL/h;第二组中实验组气道湿化量为12 mL/h;第三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1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 mL/h;3组中对照组均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 h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 mL/h~6 mL/h.72 h后对痰液黏稠度进行评估,并应用脉冲震荡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统计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弹性阻力(X5)、周边气道阻力(R5-R20)、共振频率(Fres)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痰液黏稠度病人应给予不同的气道湿化调整方案,应用持续的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等并发症,并能维持较好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景卫平 《全科护理》2012,10(26):2413-2414
[目的]观察气道开放后持续泵入湿化液后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40例气道开放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0.9%氯化钠50mL沐舒坦15mg配成湿化液持续泵入2mL/h~5mL/h。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配制的湿化液,每隔30min~60min沿套管或插管壁滴入2mL~5mL,时间为5min。观察两组吸出痰液及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实验组痰液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时照组(P〈0.05)。[结论]气道开放病人气管内持续泵入湿化液可预防气道干燥和消除痰痂形成,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谷红俊  贾艳红 《护理研究》2011,25(13):1165-1166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定时应用洁霉素气道湿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五官科70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湿化液间断滴入气道湿化,实验组在常规湿化液间断滴入气道湿化基础上定时给予洁霉素滴入气道,观察病人的痰痂形成情况,痰液粘稠的变化,痰培养结果和副作用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明显减少,痰液稀释,痰培养阳性率也明显下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洁霉素的应用可减少了气管切开病人痰痂的形成,减少了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呼吸机湿化器间断加水与持续加水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水法,对照组采用间断加水法,对比观察病人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的发生情况及痰液性状和湿化液温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气管痉挛、痰痂、肺不张发生、痰液黏稠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实验组湿化液温度维持在34℃-37℃,对照组维持在29℃-36℃;且实验组病人痰液相对稀薄,易于吸出。[结论]持续加水法相对于间断加水法,进入病人气道的湿化液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且病人痰液易于吸出,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匡莲花  杨萍  胡海珍 《当代护士》2014,(11):110-111
目的探讨微量泵气道湿化法对患者的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的影响。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传统手工注射器间断滴入法湿化气道,实验组52例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湿化气道,第4天将2组患者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吸痰量、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湿化对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谭玫 《全科护理》2009,7(35):3198-319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微量输液泵持续滴注法湿化人工气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湿化气道。[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注法。  相似文献   

8.
脑外科重症病人气道开放后持续雾化吸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琦 《护理研究》2005,19(5):422-423
[目的 ]观察脑外科重症病人气道开放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 [方法 ]将 40 0例气道开放的脑外科重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改良组采用 0 .45 %氯化钠、丁胺卡那 0 .2g、沐舒坦 3 0mg配成湿化液持续雾化吸入 ,2h向气管内注入 3mL~ 5mL冲洗吸痰 ;对照组采用 0 .45 %氯化钠 2 0mL、α -糜蛋白酶 5mg、庆大霉素 8× 10 4U雾化吸入 ,每日 4次 ,每次 2 0min ,2h向气管内注入 3mL~ 5mL冲洗吸痰。 [结果 ]两组痰痂形成和痰液黏稠度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脑外科重症病人气道开放后持续雾化吸入湿化气道 ,可预防和消除痰液附着管壁形成痰痂 ,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氧气雾化湿化法和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气道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氧气雾化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氧气雾化湿化法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中效果明显优于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式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和所需护理人力的情况。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式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湿化;对照组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其护理操作消耗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为病人气管内滴药护理操作人平均每天所需的时间,实验组为10min,对照组为96min。结论:输液式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气管切开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1.25%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湿化7d后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程度及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3,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的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流速可控性氧疗与恒温加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2例。A组使用湿纱布覆盖法,B组使用呼吸过滤器法,C组采用高流速可控性氧疗与恒温加热湿化法。三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对3组气道在气道湿化效果、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在气道湿化效果、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无管道痰痂形成。结论:高流速可控性氧疗与恒温加热湿化法能改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按分钟通气量计算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对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130例容量控制模式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前30例患者按分钟通气量分成A(6~8 L/min)、B(8~10 L/min)两组进行湿化液滴注速度的计算;然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按照计算的速度进行湿化液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湿化液滴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 h、2 h、3 h 3个时间点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的距离,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痰液黏稠度,用行×列卡方检验比较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A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27.4±1.54)mL/h,B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30.7±1.73)ml/h。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湿化液滴注速度下1 h、2 h、3 h时,湿化罐内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距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设定为容量控制条件下,分钟通气量为6~8 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7~28 mL/h,分钟通气量为8~10 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9~31 mL/h。按分钟通气量计算出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可改善容量控制模式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湿化液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量对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80例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通过评估病人痰液情况随时调整湿化量,痰液黏稠度Ⅰ度以2~4ml/h、Ⅱ度以4~6ml/h、Ⅲ度以6~8ml/h的速率泵入;对照组40例直接以2ml/h的速率泵入湿化,对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减少,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通过评估痰液黏稠度,及时调整湿化量,保证了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患者实施T管脱机阶段使用加温器进行热湿化的气道管理效果。  方法  将60例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经治疗后具备脱机指征的重症患者用简单随机法分为T管脱机组(对照组, 30例)和T管加温器脱机组(研究组, 30例), 对照组使用T管连接可调节输液器, 控制湿化液速度,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使用加温器置于可调节输液器距T管10 cm处, 进行加温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 是否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带管时间。  结果  研究组在痰液黏稠度(P=0.03)、刺激性咳嗽(P=0.04)、气道出血(P=0.01)、痰痂形成(P=0.02)方面, 气道管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 平均带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  结论  T管加温湿化在机械通气患者试脱机阶段可有效稀释痰液, 减少气道并发症, 增加氧疗效果, 取得很好的气道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道湿化后不同痰液黏稠度下吸痰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为达到最佳人工气道湿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根据呼吸机加温湿化后患者痰液黏稠度不同分为Ⅰ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20例,比较每组患者吸痰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_2)、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SPO_2吸痰后与吸痰前(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和Ⅲ度组在吸痰后5min HR、MAP、RR、Ppeak、Cd与基线水平及同时段Ⅱ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Ppeak、Cd在吸痰后10min较基线水平与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在吸痰后15min与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组在吸痰后10、15min Ppeak、Cd较基线水平及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组仅在吸痰后5 min Ppeak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后,当患者痰液黏稠度为Ⅱ度水平时,吸痰对患者循环及呼吸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