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个性化干预对全血献血者向成分献血者转化的影响。方法:调查从2014年1月-8月全血转成分献血者献血数据,对比分析个性化干预前后数据资料。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19-29岁、30-40岁重复献血率明显提高(P<0.05);41-51岁干预前后重复献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52-56岁干预后重复献血率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全血转成分献血者采取个性化干预,能明显提升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2.
刘爱军 《大家健康》2016,(12):53-53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方法:将该市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97543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足量血的3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足量血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采集不足量血的比例为0.31%,同个人无偿献血相比,团体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主要原因为献血反应、针堵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0.13%、0.17%;团体无偿献血中因献血反应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几率明显要低,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献血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现象的几率低于流动献血车,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献血反应、针堵是导致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优化献血环境,并增强采血人员的采血技术,降低不足量血的发生几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杨堃 《当代医学》2016,(22):115-116
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各2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5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对以上献血者实施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实施采集前护理、采集中护理和采集后护理等。结果发生献血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1.0%(5/500)。其中,初次献血者3人,空腹献血者1人,劳累或者睡眠不足者1人。实施科学有效护理措施后,5例发生献血反应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初筛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 544人,收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献血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7 544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失败407人,失败率为0.26%;失败原因包括献血反应(29.7%)、乳糜血(24.3%)、血管因素(16.5%)、耗材机器因素(13.8%)、血小板冲红(6.6%)、血小板聚集(5.7%)、血浆颜色异常(3.4%)。女性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68%比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因献血反应和血管因素导致的采集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34%比0.05%,0.18%比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组更容易因献血反应(0.16%)和血管因素(0.08%)导致采集失败(P<0.001),26~35岁组(0....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发生不良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原因及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抗凝剂中毒等关系。方法对8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15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1.7%、0.22%;总循环血量〈2500mL、(2500~3000)mL、(3000-3500)mL、〉350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8.3%、15.4%、16.9%、29.2%;体重(45.50)kg、(51~60)kg、(61—70)kg、〉70kg,其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8.2%、14.3%、12.6%、9.0%。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24%、5.2%。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心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6 24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献血反应将其分为献血反应组(n=132)和献血未反应组(n=16108),调查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温州地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54)、体质量50~60kg(OR=2.593)、年龄≤25岁(OR=2.321)、初次献血(OR=2.246)、空腹(OR=2.020)、紧张(OR=2.641)均是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献血反应与献血者性别、体质量、年龄、献血次数、空腹、紧张有关。应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增加预防措施,给予献血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姜飞 《河北医学》2014,(10):1740-1741
目的:回顾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12月承德市中心血站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反应的290名献血者的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290/29447),各种诱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首次为1.02%,≥2次为0.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献血的次数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定期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血脂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180例定期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献血组,同期选择180例非献血的健康者资料,作为非献血组,检测与比较两组血脂四项、血压等指标。结果:献血组血脂与血压均值较优于非献血组(P <0.05)。结论:定期无偿献血能够改善与调节献血者的血脂等指标,其不仅不会对献血者造成不良影响,还能起到降低血管风险、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祖亚娟  李娟 《大家健康》2016,(4):296-297
目的:对亲友互助献血者的认知态度及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执行、实施亲友互助献血。方法:2013~2014年,以1000名亲友互助献血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认知态度及心理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认知态度方面:了解、支持互助献血者少于不了解、不支持者,家人支持、本人信任互助献血者多于家人不支持、本人不信任者,具有显著差异(P <0.05);在心理因素方面,以奉献爱心、亲友互助为献血动机者较多,以疼痛、恐惧感为心理障碍者较多,以献血或用血凭证为献血心理需求者较多,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加强亲友互助献血宣传,动员亲友互助献血,可缓解临床用血紧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的10 16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个献血者的特征信息,即献血者献血时年龄、性别、献血状态(初次、非初次)和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其与下一年度献血者保留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再次献血(是,否)和重复捐献的次数.结果 年轻献血者(<25岁)献血返回率(26.4%)低于非年轻献血者返回率(47.2%),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女性献血者返回率(22.5%)低于男性献血者返回率(3.5%),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初次献血者返回率(24.3%)明显低于非初次献血者返回率(58.8%),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与献血者返回无关(P>0.05).结论 年轻、女性、初次献血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建议针对这3类献血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单采献血保留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血小板。结果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机采血小板供者共3258人次,仅有1.2%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为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保障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分析邯郸市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趋势,以便采取措施保障采供血安全。方法对邯郸市2009—2012年277724名献血者进行梅毒ELISA方法检测,行Epidata3.0双录入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卡方趋势检验,比较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结果2009—2012年邯郸市献血者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0.232%;2009年低于2010、2011、2012年(P〈0.05);2010、2011、2012年之间梅毒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X^2=21.703,P〈0.05)。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随年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X^2=60.446,P〈0.05)。结论献血宣传工作应侧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应注重对献血者血液安全高危行为的征询,同时注重科学输血,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器采集(以下简称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治疗量血小板。结果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站机采血小板1189人次,其中仅有0.9%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保证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的效果评估。方法调查2008年9月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心理状态:制定系统性心理护理措施;将2008年10月的献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和对照组(一般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再次献血意愿率。结果行系统性心理护理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X^2=80,P〈0.005,差异有显著性;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X^2=68.7,P〈0.005,差异有显著性;献血反应发生率X^2=19.1,P〈0.005,差异有显著性;再次献血的意愿率X^2=85.1,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方法 选择54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对采集前后外周血检测指标、采集过程参数及成品质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5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主要指标:WBC、RBC、HGB、HCT、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外周血PLT计数、成品PLT计数与血细胞分离机设定值(估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白细胞影响不大.献血者及血小板成品实际采集后计数与机器提供参数存在个体差异,为保证产品质量需适当提高机器设定值,谨慎使用机器采后计数下限.选择技术先进、采集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保证采集产品质量,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同时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从而招募、保留更多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9.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旭群 《广东医学》2002,23(8):840-841
目的 探讨在开展特异性丙肝抗体检测后,再进行ALT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ALT单项异常献血者在2年内再次献血时ALT值和抗-HCV的结果进行调查。结果 ALT单项异常已成为无偿献血检测不合格和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TL正常献血者与单项ALT异常者再次献血时的丙肝抗体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10);单项ALT异常者再次献血时ALT合格率,40U/L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0,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单项ALT异常与HC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应鼓励单项ALT异常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 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 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