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治疗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对105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施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术后定期对排便功能进行随访.[结果]105例无1例死亡,无术中输血、术中并发症,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5ml;3个月至1岁平均手术时间7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ml;1~3岁平均手术时间77.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ml;>3岁平均手术时间11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0ml.术后无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裂开.60例随访6~40个月,5例患儿出现轻度污便,小便均正常,均未出现腹胀、便秘、神经性膀胱、肛门狭窄;其中男性52例,均有阴茎勃起.4例术后2个月左右出现小肠结肠炎.28例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4例存在RAIR反射,1例存在接近于正常的RAIR反射.[结论]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直肠感受器、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治疗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中期疗效。方法对105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患儿施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术后定期对排便功能进行随访。结果 105例无1例死亡,无术中输血、术中并发症,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5 ml;3个月至1岁平均手术时间71.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 ml;1~3岁平均手术时间77.9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3岁平均手术时间112.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0 ml。术后无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裂开。60例随访6~40个月,5例患儿出现轻度污便,小便均正常,均未出现腹胀、便秘、神经性膀胱、肛门狭窄;其中男性52例,均有阴茎勃起。4例术后2个月左右出现小肠结肠炎。28例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4例存在RAIR反射,1例存在接近于正常的RAIR反射。结论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型吻合术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直肠感受器、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结肠肛管套式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2年以来33例低位直肠癌应用结肠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情况,即肿瘤切除后使直肠远端外翻,近端结肠经外翻的直肠拖出,于肛门外行结肠一期吻合,并立即送回盆腔的外科技术。结果 随访5~10年,随访率100%。肛门功能正常及良好者28例,占85%(28/33);较差者5例,占15%(5/33)。本组l例放疗后完全失去大便控制能力,改为Miles术。本组吻合口瘘1例,占3%,局部复发率15%;5年生存率60%(20/33),10年生存率39%(13,33)。结论 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结肠肛管套式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HD)是由于先天性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昕致肠道发育畸型,故又称为肠管无神经结细胞症.为小儿最常见的结肠先天性畸型,发病率仅次于直肠肛管畸型、位居第二位。近20年来,临床上虽然已应用直肠组织检查、乙酰胆碱酯酶定性检查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诊断,但X线检查仍然是最常用、确诊率很高的检查方法。本文通过对20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征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5.
Jiang  J.  -K.  Yang  S.-H.  Lin  J.  -K.  廖新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15-16
目的:结肠“J”形贮袋常用于直肠手术重建后克服贮粪功能障碍,对括约肌功能则不产生任何影响。该研究前瞻性比较分析了患在直肠低位前切除后经腹施行侧面末端吻合术或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接受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56例,随机分为侧面末端吻合术组和结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组。分别记录手术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分别进行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肛门功能评估。结果:每组均有24例患完成该试验。两组在入口统计和术前功能评估方面没有显性差异,在手术吻合高度(5cm)、失血量、保护性结肠造口、手术时间、并发症和辅助治疗等外科疗效方面亦无显性差异。两组间肛内压无显性差异,术后及随访期内亦无明显变化。两组患均于术后早期出现短暂性大便失禁。在肠功能方面,术后最大容量及紧急排便容量均显下降,但结肠“J”形贮袋组恢复较快。两组术后排便频率均显增加,但侧面末端吻合术组的直肠容量恢复较快。结论:对中低位直肠癌患施行低位前切除后的经腹吻合术是一种较安全的手术方法,可最大限度减少括约肌的功能损伤,更好地保护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已有报道认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比保留括约肌的经腹直肠切除术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多。该旨在比较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和保留括约肌的经腹直肠切除术患的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9年4月至2002年4月期间,新加坡中央医院结肠直肠外科进行根治性直肠切除术的直肠癌患病历。共791例患纳入该研究。手术操作方式分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和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对直肠下半段和下1/3肿瘤进行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前瞻性追踪不良事件,包括局部和全身复发或患病率和死亡率。结果:93例进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12.1%),547例进行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71%),130例进行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16.9%)。术后死亡率为2.6%,患病率为13.6%。所有患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2.5%。累计5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5.4%、经腹直肠切除直接吻合术3.6%、经腹直肠切除肛管吻合术3.8%(P=0.73,对数秩检验)。不同术式局部复发的均因为有肛门鳞状异常增生被随访。活检证实为异常增生,且通常为多病灶发病。异常增生的分级各不相同,但其中28例患至少有1处病灶为重度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7.
李海聪 《当代医学》2012,(27):88-8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8例行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规范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后,保留距齿状线≤1cm的直肠,剥离直肠粘膜,保留齿状线,近端结肠经肛门拖出与直肠残端吻合.结果9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愈合良好,无吻合口漏发生.经术后随访有5例患者吻合口狭窄,患者肛门生理功能均正常.结论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能使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2007年10月溃疡性结肠炎12例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术后均存活。6例行全结肠直肠黏膜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4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1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另1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随访3年疗效满意。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原发病,病变早期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改进方式及其手术效果。方法28例经组织学检查诊断为巨结肠的患儿均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按Soave术式改为在直肠后壁齿状线上0.5cm、前壁齿状线上2.5cm,呈前高后低切开直肠粘膜,同时肌鞘后壁V形切除,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斜行吻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min(65—120min),平均出血60m1(40~70m1),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所有患儿排便1~3次/d,无污粪。结论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适应证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过程、疗效及短期随访。方法:自2004年经该术式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6例,均经钡剂灌肠和肛门直肠黏膜活检诊断为普通型巨结肠。结果:6例切除结肠18~39 cm,均于术后2~4 d开始进食;术后1个月随访,每日排便5~8次,6个月随访,每日排便1~3次,无污粪。结论:经肛门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金星 《河北医学》2002,8(6):504-506
目的:探讨新生儿(日龄≤28d)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38份,复习病史、腹部平片、结肠造影、手术及尸检所见。结果:男35例,女3例。入院时日龄1-28d,出生体重>2500g 31例,<2500g 7例。胎便排出时间在出生>24h 26例,<24h 3例,未记录9例。全部病婴有腹胀。36例摄腹部平片,其中33例有肠胀气,3例腹腔内有游离气体。23例用12.5%泛影葡胺结肠造影,其中18例诊断HD。23例保守治疗,3例死亡(13%),15例手术治疗,死亡9例(60%)。结论:我们的经验新生儿HD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结肠造影、肛门直肠测压,以及直肠粘膜活检和ACHE测定,大多数保守治疗,6个月后根治手术,保守治疗无效、并发肠穿孔或肠结肠炎者行结肠或小肠造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全结肠及直肠切除、W形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多发性大肠息肉病,采用封闭式吻合法,不切开回肠袋,将其下端牵出肛门外约2cm,固定于肛门外,避免肠袋回缩及肛周感染等并发症,该术式可使病人尽早恢复饮食,避免行胃肠外全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HD)是由于先天性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所致肠道发育畸型,故又称为肠管无神经结细胞症,为小儿最常见的结肠先天性畸型,发病率仅次于直肠肛管畸型,位居第二位。近20年来,临床上虽然已应用直肠组织检查、乙酰胆碱酯酶定性检查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诊断,但X线检查仍然是最常用、确诊率很高的检查方法。笔者通过对20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征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4.
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排便控制情况。方法对6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术后随访6个月~4.5年(平均3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获访47例,大便控制优15例,良26例,差6例。2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8例曾出现肠炎。肛门直肠测压检查2例恢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结论应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经组织学确诊为HD的患儿,同时作肛门直肠测压(PC Polygraf HR型胃肠动力监测仪)及钡灌肠检查。结果:肛门直肠测压地对HD的确诊率为91.7(22/24),钡灌肠则为79.2%(19/24),两方法的差异无显著性(P=0.5212)。结论: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损伤性的肛门直肠功能检查方法,可首选用于小儿HD的筛选。对于测压阴性而临床又高度可疑HD者,可进一步做钡灌肠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开腹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超低位吻合组、低位吻合组、肛管吻合组5组,每组30例。观察和对比每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控便情况、肛门功能、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开腹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肛管吻合组患者的排便次数正常时间最短(P<0.05);肛管吻合组出现失禁例数最少(P<0.05);腹腔镜组、超低位吻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术后6、12个月开腹组的满意度最低,分别为66.67%、76.67%;而肛管吻合组术后6、12个月的满意度最高,分别达76.67%、100.00%。结论:腹腔镜TME、开腹式TME、超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结直肠吻合术、低位前切除加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5种术式对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17.
范波  高云升 《中外医疗》2009,28(13):26-26
目的 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8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64例(94.1%)行一期切除吻合术,3例(4.4%)切除后肠造瘘二期吻合术,1例(1.4%)一期近端造瘘二期切除吻合术;术后并发症15例(22%),其中切口感染8例(11%)、肺部感染4例(6%),吻合口瘘1(1.4%)、腹腔感染1例(1.4%)。结论 结肠切除术是解除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主要手术方式,理想的手术方式是工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有效的结肠灌洗可提高工期根治切除手术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缓慢运输型便秘的病因、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例均经结肠运输试验,排粪造影,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肛管内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等检查后确立诊断,并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术及结肠次全切除加盲肠、直肠吻合术等治疗,术后随访1a。结果本组病例经手术治疗,痊愈11例,1例术后腹泻。结论结肠缓慢运输型便秘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病程中一些因素可加重病情,结肠运输试验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结肠次全切除加盲肠、直肠吻合术是治疗该病的较为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苍松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43-143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0月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25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中腹部平片示结肠瘀张9例(36.0%),结肠梗阻13例(52.0%);钡剂灌肠检查短段型1例(4.0%),常见型17例(68.0%),长段型2例(8.0%),全结肠型3例(12.0%),阳性符合率92.0%(23/25)。24小时随访钡剂潴留有24例(96.0%),扩张段肠黏膜出现大锯齿状改变1例。结论:规范运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等方法可以为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提供很有价值的X线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近十年来治疗的低位直肠癌应用经肛门结肠肛管拖出吻合22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奉组22例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4.5%),经冲洗引流后治愈;吻合口轻度狭窄2例(9%),经扩张后缓解;切口感染2例(9%);局部复发2例(9%)。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6%、57.2%。术后2~6个月肛门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应用经肛门结肠肛管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是盆腔难以吻合病例的最佳术式,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