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T和MRI在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5例经CT或MRI检查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CT平扫3例,其中2例同时行增强扫描。2例MRI的检查序列为SE序列,T1和T2加权像,并用Gd-DTPA作增强扫描。发现5例均为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灶起源于腔顶部,侵犯同侧筛窦,其中4例累及同侧眼眶、蝶窦和前颅凹,3例侵及上颌窦。2例CT增强扫描为中度不均匀强化。磁共振T1加权像上肿瘤表现为较脑组织信号低的肿块,T2加权像上表现为较脑组织信号高的肿块,病灶均匀强化。结果表明:C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广泛,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MRI在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明显优于CT,但对骨质破坏和钙化的显示不如CT,两者均有利于临床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 MRI表现。扫描序列为 SE序列 ,且均行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按 Kadish分期标准 :本组 4例均为 C期 ,侵犯范围为鼻腔 4例 ,同侧筛窦及眼眶均受侵犯 2例 ,蝶窦、上颌窦和前颅窝均受侵 1例 ,眼眶及前颅窝均受侵者 1例。 MRI、T1 加权像呈低、中等信号 ,T2 加权像呈中等、高信号 ,病灶强化均匀或不均匀。结论 :MR扫描可界定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 ,冠状面扫描有助于显示眶内、颅内病变 ,必不可少。 MR扫描有利于肿瘤的 Kadish分期 ,从而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按Kadish分期标准,本组7例中2例为B期,5例为C期.病灶侵及鼻腔7例,同侧筛窦6例,对侧筛窦5例,上颌窦4例,眼眶3例,前颅窝2例.CT增强扫描5例,4例为中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颅内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横断面及冠状面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部位及向周围侵犯的范围,能对肿瘤进行正确的分期,以便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中心均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形态规则1例,不规则4例。CT像上肿瘤密度多不均匀,5例邻近骨质破坏。MRI示肿瘤信号多不均匀,T1WI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明显强化。肿瘤侵犯筛窦4例,眼眶2例,颅内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多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强化显著,CT可清楚显示肿瘤周围骨质情况,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MRI增强扫描,6例患者同时行MRI及CT检查.结果 本组1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鼻腔内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6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肿瘤均呈软组织密度,内无明显液化坏死,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11例接受MRI检查的肿瘤中,7例信号不均匀,4例信号明显不均匀;7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部位、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殖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方法。方法:应用CT扫描采用常规轴位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5mm,层距5mm,部分病例进行颅底扫描、冠状位扫描。MRI采用每位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应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行横轴位、矢位及冠状位检查;增强对比剂应用Gd-DTPA,剂量0.1mmol/kg,经肘静脉注射。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病变位于鞍区的11例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混杂,边缘清晰,CT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强化,其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略增加,同时行MRI检查,24例病变位于基底节区、松果体区及鞍区的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结论:CT和MRI联合应用可以有效诊断颅内生殖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该院经手术及病理学确诊的9例腹膜后G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例患者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患者同时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腹膜后GN CT平扫显示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影,MRI T1加权像(T1WI)呈稍低、等信号,T2加权像(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轻度延迟强化;(2)腹膜后GN边界清晰,病灶可沿周围组织器官呈钻缝样、匍匐样生长;(3)邻近大血管可被包绕但无侵犯。结论 CT和MRI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腹膜后GN术前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8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回顾分析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其诊断的水平,方法:8例病例行CT平扫肾上腺区,其中4例加行CT增强扫描,2例加做肾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瘤中,7例CT平扫呈密度均匀,低于肌肉密度的肿块,增强扫描4例呈密度均匀或销不均匀肿块,低于或等于肌肉强化密度,MRI2例在冠状位T1加权像表现为均匀低信号,轴位T2加权介呈不均匀高信号(相对于正常肝脏信号)。结论:(1)CT和MRI检查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治疗主要领先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本组共22例,男14例,女8例。术前3例仅行CT、10例仅行MRI检查,8例均行CT、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本组22例其影像学表现病灶主要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团块状、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无或有轻到中度水肿,CT为略高密度,在T1加权像为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略高信号,增强后扫描有明显增强。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华  郭春锋 《中原医刊》2011,(6):125-126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其中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大囊小结节型6例,单纯囊型2例,实质型1例.8例CT平扫囊腔呈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肿瘤壁结节均呈等密度 7例MRI平扫囊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低信号 肿瘤壁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 8例MR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性肿块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壁未见强化 3例肿瘤周围或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MRA显示瘤周或瘤内增多、增粗、迂曲的动脉血管.结论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 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对3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 使用GE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Signa 1.5 Tesla MR扫描和使用Gd-DTPA (顺磁造影剂- 钇二乙烯五胺乙酸) 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 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 Gd-DTPA增强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 并在脊柱病变中有一定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总结出显示脊柱转移瘤MRI检查最佳影像学组合是用SE (自旋回波) 序列T1WI(加权像) 与Gd-DTPA T1W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眶颅沟通性肿瘤病变的超声、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从而为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准确诊断提供辅助信息.方法 1998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60例患者,男28例,女32例.发病年龄5~70岁,平均45岁.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CT扫描,MRI普通扫描,其中20例行MRI强化扫描.结果 本组资料影像学检查显示眶颅沟通性肿瘤常有3个沟通渠道.经过视神经管沟通20例,包括视神经胶质瘤8例,CT示肿瘤呈哑铃形,MRI对视神经胶质瘤的显示具有特异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显示双轨征,增强后显示更明显;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侵犯视交叉及海绵窦,CT表现为含高密度钙化的肿块,视神经增粗.经过眶上裂沟通17例,神经鞘瘤6例,MRI显示T1WI上呈中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不均匀强化,无强化区较具特征性;视神经鞘脑膜瘤8例,CT及MRI显示同视神经管沟通途径;特发性眼眶硬化性炎症3例,侵犯同侧海绵窦,MRI显示肿块在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增强.经过眶壁骨质缺损与颅内沟通23例,有皮样囊肿5例,蝶骨脊脑膜瘤4例,泪腺腺样囊性癌6例,眶壁转移瘤8例.CT可较好的显示眶壁骨质的破坏,MRI可较好的显示肿瘤的颅内转移.结论 在眶颅沟通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中超声、CT、MRI各有特点,综合运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的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膜瘤的 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 MR平扫和增强扫描征象。结果 :大脑凸面、矢状窦旁 10例 ,大脑镰 3例 ,天幕 3例 ,嗅沟 3例 ,蝶骨嵴 3例 ,其他部位 3例。有 1例为多发病灶 (两枚 )。 MRI平扫 :T1 加权像 12例表现为等信号 ,7例为稍低信号 ,6例为混杂信号。 T2 加权像 13例表现为稍高信号 ,9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注射 GD- DTPA后 ,2 5例肿瘤实质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均匀强化 12例。 13例出现脑膜尾征 ,17例可见瘤周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 :MR平扫加增强扫描 ,能够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信号变化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 ,对脑膜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董汉彬 《广州医药》2003,34(3):13-15
目的:探讨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评价NRI反映早期脊椎结核病理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11例经穿刺活检、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早期脊椎结核的的MRI表现,结合x线等资料分析。结果:共26个病椎,其中5个“虫蚀状”骨质破坏,26个椎体合炎;U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4例;12M病椎椎间盘临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5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病椎后硬膜外脓肿7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含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多个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临近破坏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后纵韧带强化等是早期脊椎结核富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较好地表达早期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2例单发;7例多发,分布于顶颞枕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其中2例同时见于小脑和脑干;(2)平扫:T1WI虫卵肉芽肿病灶为稍长T1略低信号,呈斑点状或结节状,同周围低信号水肿分界欠清;T2WI为等T2信号,常被水肿高信号掩盖;(3)Gd DTPA增强扫描,病灶大多呈明显均一强化;(4)灶周水肿较重而占位效应相对较轻;(5)吡喹酮驱虫治疗,病灶缩小,水肿消退。结论:结合病史与脑脊液血吸虫免疫学试验,MRI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肝癌的Gd-DTPA动态增强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Gd- DTPA动态增强 MRI对小肝癌 (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小肝癌 MR检查资料。结果 :平扫 T1 WI多呈低信号、少数等和高信号 ,T2 WI多呈高信号 ,18.5 2 %可见假包膜。Gd- DTPA动态增强多血供癌灶 19个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 ,轻度延迟强化 ;少血供癌灶 8个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升 ;5 2 %可见假包膜。MRI平扫与 Gd- DTPA动态增强对 SHCC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 74 %和 92 .6% (P<0 .0 5 )。结论 :Gd- DTPA动态增强 MRI能显著提高对 SHC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肢肢体脂肪肉瘤的MRI和CT检测结果,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43例四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16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另外9例患者术前行MRI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将其按照分型方式(分别为高分化型脂肪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去分化型脂肪肉瘤及混合型脂肪肉瘤)评定其诊断结果。结果:43例患者中,发病部位在上肢者13例,在下肢者30例,病灶平均直径为(14.6±6.1) cm。所有患者病变组织均可见不同大小的脂肪细胞,病理学特征为脂肪细胞与脂母细胞混合存在,伴有可被深染的多形性细胞;CT检查,基本特征为病灶呈不规则低密度阴影但边界清晰,增强后显示病变部位分隔明显增强;MRI检查,基本特征为T1短信号、T2长信号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等信号,肿块内存在条索状和线状阴影,病变组织周围神经与血管呈被挤压样,但骨质结构相对完整。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CT和MRI以脂肪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黏液型脂肪肉瘤CT和MRI表现为囊性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可见云絮状、网格状轻中度强化;混合型脂肪肉瘤具有上述2种类型混合的影像学表现。结论:病理检查可为确诊脂肪肉瘤的类型提供确切依据,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为判断肿瘤大小提供依据,MRI造影增强后扫描对明确肿瘤边界有重要作用,3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为确诊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通过对20例非典型脑膜瘤的CT及MRI的影像表现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的特殊表现。方法 20例有完整资料,经病理证实为非典型脑膜瘤。5例行CT平扫及增强,1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3例行CT平扫后再行MRI平扫及增强,3例行MRV,5例行MRA和MRV。结果肿瘤边缘多不规则,CT及MRI平扫分别呈密度或信号均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MRI检查还可见肿瘤内流空的血管影、脑膜尾征;MRA及MRV检查可清晰的显示肿瘤的血供及静脉窦受侵。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不典型,但仍具有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MRI检查在肿瘤定位及了解肿瘤与相邻的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研究原发性骨淋巴瘤及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骨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23例,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5例,全身淋巴瘤伴发骨浸润18例,回顾性分析各类病例CT、MRI表现。结果 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均为单发,分别位于股骨、髂骨、肱骨、胸骨和上颌骨,均为浸润性骨质破坏,可伴有少许硬化;18例继发性骨淋巴瘤单骨发生10例,8例为多发骨浸润,其中溶骨型5例,浸润型6例,硬化型2例,混合型5例,病变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淋巴瘤浸润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MRI在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