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及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和分析56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CHD组)和5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CHD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0.36±6.85)ms和(65.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9.68±4.16)ms和(33.05±13.23)ms。CHD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和QTd可作为预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Tp-Tec,QTc,Tp-Te/QT比值对AMI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6例AMI患者心电图,按急性期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06)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80),测量所有患者病程在24 h内的第1份(急性期)心电图及出院时(恢复期)心电图,对入组人群的Tp-Tec,QTc,Tp-Te/QT比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恢复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低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两组间心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c,QTc和Tp-Te/QT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分别r=0.761,P=0.015;r=0.823,P=0.039;r=0.156,P0.001)。ROC曲线分析Tp-Tec,QTc和Tp-Te/QT对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以Tp-Tec作为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125.26 ms,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8,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QTc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433.32 ms,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1,诊断价值中等;以Tp-Te/QT比值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0.29,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8,诊断价值最高。结论:Tp-Tec,QTc,Tp-Te/QT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同时Tp-Tec,QTc及Tp-Te/QT有助于评价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 T离散度 (Q Td)的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12 0例扩张型心肌病按合并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分为两组 :Ⅰ组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Ⅱ组无或偶发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体检者为Ⅲ组。结果 :Ⅰ、Ⅱ、Ⅲ组Q Td分别为 (6 5 8± 11 5 )ms,(46 2± 9 5 3)ms,(2 0 9± 11 2 )ms ,校正心率的QT离散度 (Q Tcd)分别为 (6 8 9± 12 7)ms,(48 8± 10 9)ms,(2 1 2± 9 0 7)ms,显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组Q Td ,Q Tcd值最大 ,健康体检组Q Td ,Q Tcd值最小 ,三组间相比 ,均P <0 0 1。结论 :Q T离散度可间接反映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 ,也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45/47)、80.9%(38/47)。除QT间期最大值以外,两组心电图指标和LVEF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和QT间期最小值以及QT散度、LVEF、再住院率、猝死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和随访期间均没有发现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其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41例DCM患者和42例对照组病人的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41例DCM患者的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以下者(P<0.01和P<0.05)。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之间HRV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以LVEF和SDNN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492,P=0.05)。结论: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普遍下降,而以SDNN、SDANN下降显著;HRV下降的程度和心功能分级及LVEF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CHF伴室性心律失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加苯那普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D)、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24 h室性早搏数(24 h VPB)、24 h室性心动过速(24 h PVT)]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心律失常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78.7%,49.0%vs.27.7%);HR、LVESD、LVESDD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QTc明显高于对照组,QTd、24 h VPB、24 h PVT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有利于患者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降低QT离散度,减少24 h室性早搏数与24 h室性心动过速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病情分为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两组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前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蛋白I(CTnl)]、心率变异性[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的百分比(PNN50)]的差异,分析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Tp-Te/QT较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SV、LVEF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NT-proBNP、CTnl水平高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Tp-Tc、Tp-Te/QT与NT-proBNP、CTnl水平呈正相关,与SV、LVEF、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杨传高  郁志明  张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77-3378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震荡(HRT)变化。方法: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Holter检查,计算HRT的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的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值。取同期住院无器质性心脏病者20例为对照组。并据Holter结果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无室性心动过速组(A组)和伴室性心动过速组(B组)。结果:A组18例,B组14例。两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TO、TS、SDNN差异有显著性;与A组相比,B组心功能较差(P<0.05),LVEF较低(P<0.01),TO值较高(P<0.01),TS较低(P<0.01),SDNN较低(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较不伴室性心动过速者HRT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80例D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 (A组 ,40例 )及基础治疗加卡维地洛治疗组 (B组 ,40例 ) ,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卡维地洛 10mg ,2次 /d ,疗程 9个月。治疗前后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观测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 (VA )如室性早搏 (PVC)、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NSVT) )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 )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 (P均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A组明显提高 (P <0 0 1) ,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提示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 :DCM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的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 (AMI) QT间期离散度增加和心室颤动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比较分析2 0例 AMI发病后 2 4h内并发心室颤动的患者 (心室颤动组 )和 2 0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 AMI患者 (对照组 )在急诊入院时体表同步 12导心电图的心前 QT间期离散度和 QTc间期离散度。结果 心室颤动组 QTc间期离散度和 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70 ms± 30 ms与 32 ms± 15 ms和 6 7ms± 30 ms与 31ms± 17ms,P<0 .0 0 1)。结论 AMI时心前 QT间期离散度增加产生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科学规范的测量,并将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例资料,选择其中33例术前心电图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组,对其术前自身心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体检中心心电图室导出2016年9月检查的40份正常人心电图,将这4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依次测量12个导联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最终取12导联中数值最大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作为某一个体的T波峰末间期。QT间期也定义为12个导联中QRS波起始到T波终末时间间期的最大值。比较2组差异。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中,29例(87.9%)患者T波峰末间期在胸前导联测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T波峰末间期更长[(119.7±23.6)ms vs(94.5±16.3)ms,t=5.368,P=0.000],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更大[(45.2±18.2)ms vs(30.0±17.7)ms,t=3.593,P=0.001],但是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值在2组间没有差异(0.26±0.04 vs 0.25±0.04,t=1.350,P=0.181)。结论无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还是在正常人中,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可以在胸前导联准确测量到T波峰末间期。与正常人群相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
周矗  刘政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27-4327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7·5事件"伤者在严重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临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随机挑选60例入院患者作为事件组及正常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分析心电图的各项指标.结果 事件组患者心率(82.88±13.96)与对照组 (71.19±8.45)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事件组患者在QT间期(370.03±37.95) ms、QTc(404.46±34.62) ms低于对照组(381.50±21.99) ms、(410.24±12.78) 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事件组患者心率、QT间期、QTc间期指标显著异常,表明在急性心理应激状态下心脏调节功能存在障碍,导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关系。方法 242例室速患者为室速组,1 0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2组均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提取2组外周血DNA,采用Rotor-Gene TM6000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对rs11970286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基因学软件PLINK v1.05对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室速、特发性室速的发生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室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30.99%、11.57%)高于对照组(5.49%、0.80%)(P0.05),QT间期[(380.72±58.82)ms]与对照组[(376.71±27.92)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rs11970286T等位基因与QT间期呈负相关(β=-14.071,P=0.018),但与校正后的QTc无明显相关性(β=-16.876,P=0.062);室速组rs11970286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室速53例(特发性室速组)rs11970286CT基因型(16.981%)和TT+CT(显性基因模式)基因型(22.642%)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9.521%、48.204%)(P0.05),TT基因型分布频率(5.660%)与对照组(8.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14.151%)低于对照组(28.443%)(P0.01),T等位基因可能是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OR=0.415,95%CI:1.385~4.199,P0.001);rs11970286CT基因型、TT+CT基因型可能是特发性室速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88,95%CI:0.138~0.599,P0.001;OR=0.314,95%CI:0.163~0.606,P0.001)。结论 rs11970286T等位基因及CT、TT+CT基因型是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QT间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77例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疗程12周;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QTcd、LVEF的变化.结果 12周后曲美他嗪组LVEF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分别为(38.4±6.3)%和(45.8±4.8)%,P<0.01],QTcd由(66.7±3.2)ms降至(48.6±3.4)ms(P<0.01).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使QTcd减小并且心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碎裂O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碎裂QRS组41例和非碎裂QRS组44例,随访2~33(16.5士9.4)个月,比较2组患者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8例死亡,5例室性心律失常;碎裂QRS组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碎裂QRS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碎裂QRS组生存率低于非碎裂QRS组(P〈0.05);多变量C0z回归分析显示,碎裂QRS是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OR=1.182,95%CI:1.036~2.910,P=0.038)。结论碎裂Q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良预后有关,碎裂QRS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OT离散度改变及与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 (QTd)改变及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方法 :用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测定 6 9例糖尿病患者的QTd、最大QT间期 (QTmax)和经心率校正的QTmax (QTc max) ,同时用Holter监测其心率变异性 (HRV)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与 6 1例非糖尿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显著增加 (P <0 0 1) ;②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 5分钟正常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 (SDNN -index)较非糖尿病组显著降低 (P <0 0 5 )。糖尿病组QTd与每 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SDNN -index存在明显相关性 (P <0 0 5 )。③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而非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延长 ,且QTd与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