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评估儿童接触性皮炎是否由对天然橡胶(NRL)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并确定该变应原后来引发I型变态反应的危险因素。调查1800例接触性皮炎患儿,其中55例被怀疑对橡胶过敏,进行对NRL的斑贴试验同时还进行刺痛试验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的血液检验。然后随访2年。32例患儿证实对NRL有迟发型超敏反应。NRL斑贴试验阳性,临床症状改善证实该诊断和斑贴试验的关联性。32例患儿中30例伴随异位性皮炎(AD)。刺痛试验和橡胶特异性IgE的血液检验在诊断时为阴性。2年随访显示,先前表现为斑贴试验阳性而无相关I型变态反应的27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牡丹江地区荨麻疹患者的常见变应原及斑贴试验的临床应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抗原系列对132例荨麻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132例荨麻疹患者斑贴试验者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者91例,阳性率68.9%。变应原阳性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硫酸镍(31.1%)、对苯二胺(17.4%)、芳香混合物(12.9%),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镍、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是牡丹江地区引起荨麻疹的主要变应原。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皮肤病接触变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过敏性皮肤病病人接触变应原特点。方法采用瑞典进口斑贴试验试剂盒对40例过敏性皮肤病病人进行斑贴试验。结果40例病人中阳性者25例,阳性率为62.5%。阳性率较高的过敏原依次为:硫酸镍、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甲醛,斑贴阳性的病种有面部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结论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多种形态,过敏原主要为日常生活类物质,易于被医、患双方所忽视,临床医师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已有报道,许多谷物类植物如小麦、黑麦、大麦和燕麦,可引起蛋白接触性皮炎。但在这些病例中既没有阐明其免疫性机制,也没有证实特异性蛋白的作用。作者报道1例谷物蛋白接触性皮炎。患者表现为对谷物的Ⅰ型变态反应,血清存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抗体,用面粉混悬液和谷物类盐溶性蛋白两种物质进行单刺激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用同样的谷物制品做划痕试验时,出现强的荨麻疹反应。数天后在试验部位出现红斑继之出现湿疹。这些谷物制品用酒炮制后,单刺激反应和划痕试验均不出现反应,所有患者斑贴试验均阴性。免疫印迹检测发现,谷物盐溶性蛋白片段…  相似文献   

5.
背景:氨基青霉素是引起青霉素迟发性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青霉素个体特异性多克隆淋巴细胞反应特征性诊断,以检测对氨基青霉素敏感所致的一系列副作用。给受试者安全青霉素量进行耐受性实验,以确定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以此取代青霉素的致死性激惹反应。方法:应用体内试验(斑贴试验、针刺试验及皮内试验延迟观察)及体外试验(淋巴细胞转移试验,LTT)对9例氨基青霉素迟发性反应的患者进行青霉素特异性多克隆淋巴细胞反应性试验。结果:LTT和皮肤试验的联合检测,提高了青霉素特异性多克隆淋巴细胞反应的敏感性,并检测了青…  相似文献   

6.
用益灵霜进行动物的皮肤毒性试验,其结果证明:用三个剂量(4,7.6和17mg/cm~2)涂擦大鼠皮肤10天,未引起皮肤局部和全身性不良反应;用13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未出现中毒症状和致死作用,属于无毒的化合物;给白兔皮肤斑贴0.5g益灵霜,未引起皮肤刺激性反应;经白豚鼠的开放式皮肤吸收致敏试验,未出现过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致敏原为重铬酸钾、硫酸镍、硫柳汞、芳香混合物、对苯类、卡巴混合物等。结论: 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外源性致敏原,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用局部刺激法诊断安乃近和萘普生引起的固定药疹(FD E)的准确性。选择5例口服安乃近引起FD E和4例口服萘普生引起FD E的患者,用安乃近和萘普生分别配成浓度为10%,20%和50%的白凡士林软膏,在患者以前受累皮肤及未受累皮肤进行封闭斑贴试验。另外,选择4例安乃近引起的FD E和5例萘普生引起的FD E患者。20名健康对照者用二甲基亚砜配成相应药物制剂进行开放试验。用凡士林配制的药物进行的封闭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二甲基亚砜配成的相应药物在对4例安乃近过敏患者的实验中结果都显示阳性,药物浓度为20%。5例萘普生过敏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氟羟强的松龙用于斑贴试验物质中有明显的作用,而以前皮肤应用醋酸氟羟强的松尤对斑贴试验反应没有强烈的影响。当斑贴试验物质中醋酸氟羟强的松龙的浓度在0.1%和0.025%时,硫汞撒的刺激性和变应性反应均不发生。(Arch Dermatol 1985;121:68—69)以往文献曾报道局部的应用中强度类固醇7天于诊断性斑贴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皮肤斑贴试验对于湿疹或皮炎患者的临床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这些转诊病例转诊至来源不同。目的:评估从全科医生(GP)斑贴试验专科诊所的恰当性。方法:在2002-11/2003-02的4月间,在专业接触性皮炎中心记录接受斑贴试验的转诊来源。结果:在217个转诊记录中,45例(21%)来自G P。同其他来源(包括皮肤科来源)的转诊病例相比,来源于G P者的阳性斑贴试验结果和相关阳性斑贴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来源于G P的转诊者如果选择适当,在未进行皮肤科诊所评估前可直接进行斑贴试验。根据斑贴试验诊所转诊对初级和次级医疗进行审查@Lamb S.R.$…  相似文献   

11.
几种咪唑类外用抗真菌药接触性皮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常用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达克宁霜(咪康唑)联苯苄唑霜及癣敌软膏(益康唑)对185例有外用此类药物史的皮肤病病人进行了斑贴试验。结果斑试刺激反应及过敏反应阳性率分别为3.8%及4.3%,说明此类药物是常见的致敏原及刺激原之一。抗真菌剂致敏可出现急性接触性皮炎,应与真菌病加重相鉴别。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抗真菌剂接触性皮炎,并区分刺激反应与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2.
用3种常用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达克宁霜(咪康唑)、联苯苄唑霜及癣敌软膏(益康唑)对185例有外用此类药物史的皮肤病病人进行了斑贴试验。结果斑试刺激反应及过敏反应阳性率分别为3.8%及4.3%,说明此类药物是常见的致敏原及刺激原之一。抗真菌剂致敏可出现急性接触性皮炎,应与真菌病加重相鉴别。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抗真菌剂接触性皮炎,并区分刺激反应与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市慢性荨麻疹及慢性湿疹与接触性致敏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贴试验诊断试剂盒按斑贴试验标准方法将受试抗原贴在背部脊柱两侧,48h后揭去.在斑试后48h、72h和90h根据ICDRG进行结果判断.结果:129例患者中96例对1种以上抗原成份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74.42%(96/129),其中湿疹组39例(阳性率76.49%),慢性荨麻疹组57例(阳性率73.0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我市慢性荨麻疹及湿疹与接触性致敏原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尽管一些患者副-苯二胺(PPD)斑贴试验反应阳性,但仍继续染发,而其他一些患者则被迫放弃染发。这种患者间的不同行为可能是由于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目的:确定PPD过敏患者继续染发是否与斑贴试验反应强度有关,并注意与斑贴试验反应强度有关的其他临床特征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400例PPD斑贴试验反应阳性患者的反应强度(+,++,+++)及不同的临床特征。数据分析采用Cochran-M antel-Haenszelχ2检验。结果:斑贴试验反应强度与持续染发呈强线性关系。随着斑贴试验反应强度增加,患者似乎更易出现染发反应。与年龄、发疹部位、职业(…  相似文献   

15.
刘志雄 《华夏医学》2006,19(4):696-697
目的:减轻外科门诊手术患者的疼痛。方法:根据手术时麻醉的方法分为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对不同的麻醉药及不同的组合在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利多卡因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比鲁卡因好,在利多卡因溶液中加入0.1%的布比卡因其术后的镇痛效果比其他2组好。结论:建议在门诊手术中取消普鲁卡因药敏试验,采用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麻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 145例不同病种的皮肤病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45例患者中 ,男 3 8例 ,女 10 7例 ,年龄 2~63岁 ,平均 3 3岁。接触性皮炎 48例 ,荨麻疹 5 2例 ,湿疹 3 2例 ,神经性皮炎 7例 ,痤疮 2例 ,扁平苔藓 1例 ,皮肤瘙痒症 2例 ,丘疹性荨麻疹 1例。1.2 斑贴试验方法 采用“辩敏牌”斑贴试验标准化筛选抗原及 Finn chamber斑试器 ,按说明认真操作。在试验的前一天晚上清洗背部 ,以提高抗原的渗透量。1.3 判定标准 见参考文献 [1 ]。2 结果2 .1 对标准筛选抗原反应的阳性率  145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17.
吗啡是一种阿片类生物碱,经常导致如多汗、面部潮红等副作用,但很少观察到严重的皮肤不良药物反应,已报道的有荨麻疹、红斑和瘙痒、假变应性类过敏反应及水疱。经由斑贴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证实的、吗啡所致的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Kardaun S.H. @de Monchy J.G. @董平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1988年6月发生一例用0.25%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病例,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现报道如下:患儿女性,6个月,左侧前胸壁血管瘤,于局麻下拟行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前普鲁卡因皮试阳性,术中采用0.25%利多卡因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用药物剂量30ml(75mg),注射后除局部出现皮肤红润现象外,无其他  相似文献   

19.
在疑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受试者中出现镍和钯的斑贴试验反应常见报道。理论上,这些反应可通过多重的、并存的、同时发生的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来解释。作者研究了对镍和钯的伴发反应是否表示对镍、钯和钴制剂过敏的女性有交叉过敏。在这些女性的上背部用硫酸镍、氯化钴及氯化亚钯的系列稀释液进行斑贴试验。1个月后,当斑贴试验反应消退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口服镍,另1组口服安慰剂。1d后,在之前发生斑贴试验反应阳性的区域用盲法观察,寻找发红反应。在之前用镍(P=0.012)和钯(P=0.006)试验的区域进行镍激发试验产生了发红反应,而在之前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急性外阴炎和慢性外阴皮炎是一种特殊部位的接触过敏性皮炎,应考虑性交后的病变是精液所致。方法:报道3例精液过敏的患者,其中2例妇女表现为性交后外阴炎,是由于对精液蛋白迟发高敏而与特异性IgE无关。Ⅱ型过敏为斑贴实验阳性和用避孕套后症状消失。另1例女性患者表现为伴哮喘和不适的外阴水肿,发生在每次性交时和性交后。丈夫精液的刺痛实验阳性和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IgE可诊断Ⅰ型精液高敏,且用避孕套后外阴和系统症状都消失。讨论:速发或延迟型高敏可分别通过针刺和斑贴实验检查。要观察外阴炎或外阴不适要在每次性交后进行这些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