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6月。通过Excel建立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处方数据库,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SPSS、SPSS Modeler软件分析取穴规律特点。结果纳入相关文献63篇,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涉及到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特定穴以募穴、背俞穴、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可分为两大类,肾俞、胃俞、脾俞、中脘、关元以及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百会、上巨虚。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排前三的为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天枢。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近10年以来国内发表的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临床医疗和科研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RCT文献进行检索,并从发表年代、基金资助以及文献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至2013年9月,共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分析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但研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结论: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多的采用设计规范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肠易激综合征近10年实验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热点及趋势,为以后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2018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615篇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探索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现状与热点。结果肠易激综合征实验机制研究发文量呈增长趋势,最突出的是王德山、王艳杰团队等,对肠易激综合征实验研究关注较密切的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研究干预措施主要有方剂、针灸、单味中药或提取物以及西药类。主要研究方向有胃肠动力学、胃肠高敏感性、脑肠肽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免疫机制的调节以及其他等6个方面。结论肠易激综合征实验机制研究力量分散,缺乏多机构间的广泛合作,优势得不到有效整合。干预措施缺乏横向研究,未系统研究多个机制通路,建议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关于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4月,使用Rev Men5.2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7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肝健脾法(中药、中成药、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OR=3.94,95%CI(2.58-6.01),P0.01],且能显著改善腹痛、腹胀、大便性状症状,但精神症状未得到显著改善。结论:疏肝健脾法(中药、中成药、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总体症状,尤其是腹痛、腹胀、大便性状,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01-70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5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5年)、Pubmed(1966—2015年)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针灸方法、补泻手法、留针时间、频次、疗程及疗效等。结果:纳入的5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辨证特点以辨病加辨证选穴为主,常取天枢、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中脘、上巨虚、百会、肾俞、印堂、大肠腧等穴位;针灸方法最常用的是针刺疗法,亦常配合艾灸;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多在4~8周。结论: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相关症状,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筛选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共15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腧穴为天枢、命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2)当热敏灸达到饱和灸量时,效果最佳;(3)热敏灸治疗与普通灸或单纯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显著;(4)热敏灸加汤剂治疗,疗效叠加。结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就诊的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予三伏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予联合三伏穴位敷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伏穴位敷贴结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病情和缩短疗程,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对病情的改善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分析2016—2020年期间发表的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进展。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并对结果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以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器质性胃肠病则是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电针和灸法是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方法,功能性胃肠病以电针干预为主,器质性胃肠病以灸法为主。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是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侧重于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情绪相关机制,器质性胃肠疾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侧重于炎症与免疫相关机制。结论:近5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实验以电针干预为主,侧重于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情绪相关机制研究;器质性胃肠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以灸法为主,侧重于炎症与免疫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眼针治疗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肠易激综合征、中风后遗症、头痛患者为例。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年限至2016年11月,以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风后遗症、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为研究对象,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篇、中风后遗症5篇、头痛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眼针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减轻症状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能够减轻肠易激综合征、中风后遗症、头痛等慢性复杂性疾病患者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并探索肠平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潜在机制,进一步通过IBS大鼠模型进行验证,为IBS的中医诊治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获得IBS相关靶点,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获得肠平方相关靶点数据,通过维恩图取其交集获得肠平方干预IBS的潜在靶点,通过对交集进行富集分析获得肠平方干预IBS涉及到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最后以IBS大鼠模型为基础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30个肠平方干预IBS涉及到的靶点,对130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获得潜在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通过“CytoHubba”对获得靶点进行计算,发现MAPK8、VEGFA和PTGS2为肠平方干预IBS的中枢基因,通过动物实验对筛选到的靶点和HPA轴相关靶点进行验证,发现肠平方可以抑制肠道炎症和HPA轴中特定靶点在IBS的表达水平,恢复IBS大鼠的病理表现,改善IBS大鼠的内脏痛。结论 本研究从蛋白质表达、病理表现、行为学指标多个层面证明了肠平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提示在IBS中干预肠道炎症影响HPA轴功能,为IBS的中医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疗效。方法 将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药物治疗A组、针刺组、药物治疗A+针刺组、药物治疗A+B组、药物治疗A+B+针刺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大鼠均用三硝基苯磺酸进行结肠灌注,制备IBS模型,进行2周建模。对照组和IBS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药物治疗A组采用蒙脱石散灌胃,针刺组用电针内关、天枢和太冲穴,药物治疗A+B组用蒙脱石散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灌胃,药物治疗A+B+针刺组使用蒙脱石散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灌胃,同时,使用电针辅助治疗,每组都连续治疗2周。建模以及治疗过程中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行为学特征;治疗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的结肠组织,进行结肠溃疡和炎症肉眼评分、腹部回撤反射评分(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生化检测结肠组织中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大鼠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和马松染色法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在建模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他模型组均出现了体重的降低(P < 0.05)。而治疗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BS模型组体重增长率低(P < 0.05);药物治疗A组、针刺组、药物治疗A+针刺组、药物治疗A+B组体重增长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但比IBS模型组要高(P < 0.05);药物治疗A+B+针刺组体重增长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IBS模型组的结肠溃疡和炎症肉眼评分、AWR评分、结肠组织中的5-HT和MPO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药物治疗A组、针刺组、药物治疗A+针刺组、药物治疗A+B组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显著低于IBS模型组;药物治疗A+B+针刺组的结肠溃疡和炎症肉眼评分、AWR评分和结肠组织中的5-HT与MPO含量则显著低于IBS模型组(P < 0.05)。HE与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BS模型组的结肠组织中有明显的致密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在治疗后炎性细胞明显减少,IBS模型组及其余各组的结肠组织粘膜下层和平滑肌中有大量胶原蛋白。结论 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症状有较好的效果,提示针刺可能对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启发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采用针灸治疗IBS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进行针刺,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速率、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情况。结果:治疗前,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针刺治疗后,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具有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病例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探讨5-羟色胺(5-HT)与IBS发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PubMed搜索2000-2011年有关5-羟色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发病相关性研究的论文,采用Stata 12软件对病例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检索到108篇中文文献,98篇英文文献,共有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5-HT含量的检测方法均为肠黏膜活检,对照组为健康人或者肠息肉摘除术后复查的病人,同时无腹痛腹泻便秘等不适。IBS-D组与对照组的5-HT含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C组与对照组的5-HT含量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组与IBS-C组的5-HT含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T在IBS-D和IBS-C的发病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但在IBS-D与IBS-C患者之间5-HT含量无明显差异,考虑5-HT在IBS-D与IBS-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近年来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中采用的疗效评价指标,寻找能够准确评价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 检索2008-2018年间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国内外文献,再对文献进行手工剔除,并分析其采用的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85篇,纳入93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于症状证候的评价指标、基于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基于心理状态的评价指标、其他评价指标。结论 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能充分反映针灸整体调节优势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评价未得到重视。建立包含症状证候、生存质量、心理状态及内脏敏感性指标的疗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针灸疗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周内功腹部推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的治疗效果,推动腹部推拿疗法在临床治疗IBS上的广泛应用。[方法]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运周内功腹部推拿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两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周内功腹部推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传统针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6年10月10日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关于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人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收集,采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1个RCT,包含12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IBS在总有效率、治愈率和显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其中总有效率OR=4.98,95%CI(3.56,6.96),P0.00001,治愈率OR=2.19,95%CI(1.49,3.20),P0.0001,显效率OR=1.84,95%CI(1.40,2.41),P0.0001,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IBS具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因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可能存在较大偏倚,故仍需要更多设计更为严谨的大样本临床试验,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枢脑血流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取大肠区、脾区、下焦区;肝郁脾虚型加肝区,脾胃虚弱型加胃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各脑区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双侧丘脑血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眼针辨证取穴可减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特定脑区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是眼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证据及内在机制进行总结,进而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较为明确,但其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微环境失调和肠脑互动异常等多种作用机制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深度挖掘"肠-脑轴"的双向调节作用、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良姜总黄酮(GLJ)对乙酸诱导内脏高敏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镇痛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IBS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0.02 g·kg-1)、GLJ高、中、低剂量组(1,0.5,0.25 g·kg-1),连续给药2 周后评估乙酸诱导IBS模型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状态,观察GLJ对乙酸诱导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采用热板法、乙酸扭体法、压尾法、甲醛法研究GLJ的镇痛作用。 结果: GLJ能够有效降低乙酸诱导IBS模型大鼠内脏的敏感性(P<0.01或P<0.05);对热刺激、乙酸、甲醛所诱发的小鼠疼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或P<0.05)。 结论: GLJ对IBS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