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最近10年关于中医面诊信息采集与识别方法研究的报道,对中医面诊信息的采集环境、面部分割方法、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列举了一些基于现代面诊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同时对中医面诊信息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为其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中医四诊技术在抑郁症诊断和预测上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及事实依据。方法搜集古代中医四诊及近年来现代中医四诊技术在抑郁症诊断上的记载与文献报道,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基于现代中医四诊相关的技术已应用于抑郁症的诊断和预测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对抑郁症生理和病理上的认识各有特色,并有对该病独特的识别方法。结论现代中医四诊技术对抑郁症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优势,但也有不足所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种多样的望诊手段,结合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望诊,将心血管病各常见病种的面诊、手诊、舌诊、眼诊、耳诊等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利用上述信息,借鉴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相关疾病的望诊诊断标准;继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心血管病多元望诊信息数据库.上述成果共同构成心血管病多元望诊体系.本文探讨高血压病多元望诊信息及临床实践,包括高血压病面诊、眼诊、耳诊、手诊、脐诊与颈诊等.探讨高血压病的多元望诊信息,将为构建心血管病多元望诊体系提供资料,以期为中医诊治心血管病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5.
<正>望诊作为四诊之首,一直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望诊方法虽然已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到了今天,却仍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一些中医大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望诊方法。如王鸿谟提出的面诊、刘剑锋提出的手诊、王  相似文献   

6.
舌诊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法,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必察之项,可作为中风病先兆预警、判断临床证型、评估病情轻重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客观依据。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舌诊与现代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反映中风病的内在病机,与中风病患者的现代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体现了舌诊理论的准确性。故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中风病舌诊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舌诊在中风病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中风病的临床诊疗,并进一步推进中风病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研究过程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把采集到的舌诊、面诊、脉诊信息进行分析并与CRF中医诊断相关联,为其提供客观化和标准化的依据。整理概括近10年以来对CRF舌诊、面诊和脉诊信息的研究情况,发现CRF四诊信息的分析和客观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望为CRF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全球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诊断研究,冠心病的西医学诊断方法相对复杂,而中医对其早有研究,且相对安全、简便。脉诊、面诊、舌诊与手诊(以下简称“四诊”)是冠心病较为常见的中医诊法,从先秦时期及至现代,四诊在冠心病上都有不同层面的日趋成熟的研究。文章溯源冠心病的传统中医四诊研究,再结合当下的现代化科学研究方法,总结冠心病的四诊多层面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冠心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医面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目前有关于面诊的研究颇多,但大都围绕面色、面部分区与疾病的关系进行,针对面型与五脏病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依照古今中医面诊中面色、面部分区、面部纹理及面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中医面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挖掘舌诊诊断标准研究的关键文献、研究热点、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关系,为研究者了解舌诊诊断标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对有关舌诊诊断标准相关话题进行检索,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结合人工文献阅读和信息提取的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6篇,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随着对舌诊诊断标准重要性的认识,相关文章数量在2006年及以后迅速增加。机构和作者合作主要是集中于机构内部。舌诊诊断标准的核心作者还未出现,但形成了7个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陆小左、胡镜清、王忆勤等学者为各团队间的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主要研究机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关键词除了诊断标准外,可以归纳为3类:描述方法学的关键词,描述辨证的关键词和描述疾病的关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从3个角度反映着当下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预测未来舌诊诊断标准将借助舌诊客观化及方法学在临床常见病中实现。结论舌诊诊断标准研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加强发展并探索现代方法学应用于舌诊诊断标准的制定与临床应用。在未来长期探索与研究中终将以标准化引领和主导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内经》、《难经》等详细介绍了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应用。认为古代医家对于表情非常重视,但近年来有忽视的趋向;中医应借鉴表情的现代研究成果,将表情充分运用于情志病的研究与诊疗中。  相似文献   

12.
孙六合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六合教授从医40余年,精研多科疑难杂症,尤其在治疗面瘫时能够审因论治、辨证求因,不拘古法、针药并用,辨经配穴、兼顾解剖,又承古拓新、创用新穴,病时间久者采用割治疗法,并依据脉象,预防倒错,从而大大缩短疗程,对于久治不愈的面瘫,亦取得很好的疗效,充分体现其针灸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3.
"息贲"出自《黄帝内经》,现代病名已很少沿用,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相关记载"息贲"之病名、病因病机、病证、治法及预后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被发现至今,本病在中医药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目前病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本文分别通过分析古代医家与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基于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从中医肺肠同治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宣白承气汤的研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审视与治疗新型冠状病...  相似文献   

15.
杜倩  李成卫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2-1594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情志脉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寻古代情志脉学的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证实了情志脉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生育就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存在着大量涉及生育的医方文献,其内容包括了对生育相关疾病的认识与描述,治疗所用的方药与剂型,以及服用方法与所起到的功效等众多方面。现通过对简帛医书中所涉及的生育医方进行文献梳理,总结早期医家对生育疾病的分类与认识,分析简帛医书中生育医方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当代价值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挖掘缪刺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搜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收录的2000年1月-2020年1月缪刺法临床相关文献。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总结缪刺法的疾病分类、行针手法、腧穴选取及优势病种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 缪刺法疾病分类以神经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运动系统类疾病和其他类疾病;行针手法中以针刺泻法频次最多;腧穴应用中以肘膝关节以下频次最多;优势病种见于面肌痉挛、肱骨外上髁炎。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数据,以图表文字相结合展示缪刺法腧穴选取,优势病种,行针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可指导临床实践应用,但请结合临床具体情况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19.
药物剂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中医素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药物的现代临床剂量与古代医籍中剂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古医籍超剂量使用时,有屡获良效的报道,亦有毒副反应的报道。本文拟总结中医汤剂方药剂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超剂量使用引发的争议;同时,从中医临床经验、现代文献、古代文献及现代中医药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剂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阐述中药剂量是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