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Sprague-Dawley(SD)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ERK-P90RSK-Fos信号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8),包括Sham假手术组和BNP模型组(分别为对照组,SCH772984给药组SCH 0.1组,SCH 1组,SCH 10组)。在造模后第9天,Sham组不给药,BNP模型组鞘内分别给5% DMSO 10μl、SCH772984抑制剂 0.1、1.0、10μg(SCH772984抑制剂溶于10μl 5%的DMSO中)。测定造模前1天、造模后3、6、9、12、15、18天以及给药后1、3、6、9、12、18、24h的机械缩足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PWL)以及2min自发缩足次数。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其中B1、B2、B3组在造模后第9天,鞘内注射SCH772984抑制剂10μg后分别于1、9、24h取材,M组为模型对照组,鞘内注射5% DMSO后9h取材,S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p-ERK、p-p90RSK以及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并且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10μg可明显减少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ERK-p90RSK-Fos通路可能影响骨癌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5 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 μg/15 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 μg/5 μL)+胍丁胺(12.5 μg/10 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 μg/10 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 (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Plv-UbC-HPPE/HEK293细胞对骨癌痛大鼠行为学以及脊髓背角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5),假骨癌空白对照组(A)、骨癌模型组(B)、骨癌模型鞘内注射UbC-GFP-LV/HEK293对照组(C)、骨癌模型鞘内注射Plv-UbC-HPPE/HEK293细胞治疗组(D)。造模术前1d,术后1、5、10、15、20、21、23、25d测定各组大鼠后肢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C组和D组分别于造模术后第20d蛛网膜下腔注射UbC-GFP-LV/HEK293细胞和Plv-UbC-HPPE/HEK293细胞。造模术后25d取各组大鼠L4-6脊髓,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GLAST的表达。结果 B、C组大鼠与对照组(A)相比,大鼠PWL逐渐降低(P〈0.05),GLAST表达降低(P〈0.05);D组大鼠鞘内注射Plv-UbC-HPPE/HEK293细胞后PWL升高(P〈0.05),GLAS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Plv-UbC-HPPE/HEK293可以增加大鼠脊髓背角GLAST蛋白表达,可能是治疗骨癌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脊髓背角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的影响,为探讨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MIR后持续性疼痛大鼠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SMIR后1、5、10、20 d组以及SMIR+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用up-down法测定术后大鼠痛行为学,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SDF-1的表达。再取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MIR组和SMIR+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组(每组6只大鼠),检测3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SMIR后第5、10、20天大鼠脊髓组织SDF-1表达均增加(P均<0.05),且SMIR后大鼠痛阈降低(P<0.01),鞘内注射SDF-1中和性抗体可部分逆转SMIR引起的痛阈下降(P<0.05)。SMIR后1 h脊髓背角LTP升高(P<0.01),脊髓表面给予SDF-1中和性抗体可抑制SMIR导致的LTP升高(P<0.01)。结论 脊髓背角SDF-1参与了SMIR致持续性疼痛大鼠中枢敏感化及痛觉过敏,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对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 成的影响。方法 将骨癌痛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 组)、阴性对照病毒组(LV-NC 组)和阳性 病毒组(LV-GlyT2 siRNA 组),每组10 只。骨癌痛第7 天,3 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病毒 (LV-NC)及GlyT2 siRNA 慢病毒载体(LV-GlyT2 siRNA);骨癌痛第9 天开始大鼠均鞘内注射吗啡,连 续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测量大鼠术侧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WT);注射吗啡后1 d、3 d、 5 d、7 d 测量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MPE 值;注射吗啡第7 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脊髓GlyT2 蛋白 的表达。结果 3 组大鼠癌细胞接种前及接种后7 d 的术侧后肢MWT 在不同时间上有差异(P <0.05),不同 组间及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 组大鼠接种后7 d 的MWT 较接种前下降(P <0.05)。3 组大鼠注射吗 啡后1 d、3 d、5 d、7 d 的%MPE 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注射吗啡后5 d 和 7 d,LV-GlyT2 siRNA 组大鼠%MPE 值较其他组升高(P <0.05)。LV-GlyT2 siRNA 组GlyT2 蛋白相对表达 量低于LV-NC 组和NS 组(P <0.05)。结论 下调GlyT2 表达可缓解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K-801连续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N-甲基2-天冬氨酸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J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测定术后9、12、15、18、21d小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在肿瘤细胞种植后第10日鞘内给予MK-80110nmol/5μl和生理盐水5μl,每日1次,连续7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组+生理盐水组MWT与TwL显著下降,脊髓背角有大量NR2B阳性表达(P〈0.01);骨癌组+MK-801组仅出现轻度痛敏症状,NR2B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 〈0.01)。结论NR2B表达上调可能是骨癌痛的发病机制之一,MR-801组可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研究含7%单乙基二甘醇油醚(TransP)的痛宁凝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考察其透皮吸收促进效果。[方法] 采用血药浓度法,UPLC-MS/MS测定大鼠体内痛宁凝胶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同时与空白痛宁凝胶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7% Trans P组的TmaxCmax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和AUC(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UPLC-MS/MS技术测定痛宁凝胶中延胡索乙素的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7%TransP组促渗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可进一步应用于痛宁凝胶制剂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NP组和GDNF组。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行为学进行观察和测定;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脊髓;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结果 Sham组大鼠的情况良好;与Sham组比较,术后NP组大鼠侧肢体后爪有内收的现象,偶有大鼠跛行;GDNF干预后大鼠的情况明显好于NP组大鼠。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痛阀值(TWL)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的阈值无明显的变化(P >0.05);术后3 d、7 d和14 d的MWT和TWL比较,NP组大鼠较Sham组大鼠降低(P <0.05);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完整自噬小体双膜结构较少,线粒体分别出现肿胀甚至空泡变性,还有大量的线粒体消失不见,少数出现与溶酶体融合;经过GDNF干预后,GDNF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的MWT和TWL较NP组大鼠升高(P <0.05);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少见自噬小体双模结构,线粒体偶见轻微肿胀和空泡变性,未见溶酶体融合。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较Sham组升高(P <0.05);经过GDNF干预治疗后发现,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降低(P <0.05)。结论 GDNF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C)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两组,骨癌痛组分别在注射Walker256细胞后第7、14、21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腰段脊髓,假手术组术后第7天取腰段L4~L5脊髓,分别测定两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补体受体-3单克隆抗体(OX-42)的表达。(2)12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成功建模置管后第14天随机分为PBS组和FC组两组,鞘内分别注射PBS、FC1nmol(10μl),在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结果 (1)骨癌痛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平均吸光度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2)FC组大鼠鞘内注射FC1 nmol后,PWMT较PBS组和给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疼痛信息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在大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160~200 g,分为4组(n=5):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P组)、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NC-siRNA)组(NC组)和CXCL13-siRNA组(CS组).S组胫骨骨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BP组、NC组和CS组均采用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NC组和CS组分别鞘内注射NC-siRNA慢病毒和CXCL13-siRNA慢病毒10μL.分别于造模前1d及术后第7、9、14、21天时测定机械痛阈值,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和胫骨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脊髓CXCL13、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RT-PCR法测定脊髓CXCL13、Iba-1的蛋白及mRNA表达;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胫骨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BP和NC组接种后7~21 d机械痛阈下降(P<0.05),CXCL13在神经元中表达显著上调,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P<0.05),CXCL13和Iba-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CS组造模后9~21 d机械痛阈升高(P<0.05),CXCL13在神经元中表达明显下调,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P<0.05),CXCL13和Iba-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HE染色显示BP、NC组、CA组均出现骨髓腔内肿瘤生长且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S组未见异常.结论 脊髓CXCL13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参与大鼠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制备CCI模型.CCI造模成功后第7天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CCI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4、21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并于术后第21天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GDNF表达.结果 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CCI组GDNF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后,脊髓GDNF表达上调,且CCI大鼠机械痛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上调脊髓GDNF表达可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鞘内阿米洛利合用吗啡对大鼠骨癌的镇痛作用。方法:将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注入SD雌性大鼠胫骨内形成骨癌痛模型,再行蛛网膜下腔置管。随机将大鼠分成对照组、阿米洛利组、吗啡组、混合药物组。鞘内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应阂值。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的可信区间(c195)。使用Isobolographic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骨癌痛作用,其半数有效剂量(ED。)及95%可信区间ck分别是:63.8μg和53.2—74.5μg。鞘内阿米洛利和吗啡合用可以产生协同镇痛作用。结论: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吗啡可以产生明显剂量依赖性的抗骨癌痛作用;鞘内注射阿米洛利可以增强吗啡的抗骨癌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鞘内注射细胞穿透肽Tat-LK15介导NR2B siRNA治疗大鼠慢性炎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6周龄,体质量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空白对照组(C组)、慢性炎性痛模型组(CFA组)、Tat-LK15/NR2B siRNA组(siTat-LK15组)和Tat-LK15/阴性对照siRNA组(ncTat-LK15组).除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外,其余大鼠右后趾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制作慢性炎性痛模型.CFA组、siTat-LK15组及ncTat-LK15组于模型制备后第1、3、5天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Tat-LK15/NR2B siRNA及Tat-LK15/阴性对照siRNA 10μL.每组取12只大鼠于造模前1 d及鞘内注射后3、7、14、21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M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每组取6只大鼠于鞘内注射后7 d处死后取脊髓,检测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鞘内注射后7 d,siTat-LK15组大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下调.鞘内注射后3、7、14及21 d,siTat-LK15组PWMT与PWTL与CFA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cTat-LK15组PWMT与PWTL较CF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Tat-LK15/NR2B siRNA可有效减轻CFA所致大鼠慢性炎性疼痛.  相似文献   

15.
大鼠鞘内哇巴因及混合替扎尼定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鞘内畦巴因及混合替扎尼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能。方法雄性SD大鼠250~300g,鞘内留置PE-10导管,1周后制作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哇巴因组、替扎尼定组、畦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药物组、育亨宾或阿托品拮抗组,每组6只。测定各组鞘内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计算对应时点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评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使用Isobologram分析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0.25~5μg和替扎尼定0.5~5μg产生剂量依赖性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P〈0.05)。Isobologram分析显示大鼠鞘内哇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物,两者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P〈0.05)。鞘内阿托品或育亨宾预处理,能够拈抗单独注射哇巴因2.5μg、替扎尼定5μg、哇巴因复合替扎尼定(1/2ED。)的作用(P〈0.05)。结论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替扎尼定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鞘内哇巴因混合替扎尼定产生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中枢α2-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对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大鼠模型镇痛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71只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30~250g,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成功大鼠连续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建立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通过胫骨X线检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及疼痛行为学检测,选取胫骨癌痛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癌痛吗啡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吗啡组(M组)和氯胺酮联合吗啡组(K+M组)。采用检测患肢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作为疼痛行为学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酶联免疫法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脊髓P物质(substance-P,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1 胫骨癌痛大鼠连续9天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kg, 2次/d)可成功建立胫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2 连续7天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5μg, 1次/d)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耐受大鼠热辐射痛阈值较各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3 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脊髓SP和缓激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干预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模型痛阈值及行为学观察再次证实了小剂量氯胺酮的应用可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可一定程度减轻吗啡镇痛耐受的发生。我们研究也表明传导通路中脊髓P物质及缓激肽含量变化是小剂量氯胺酮参与调节吗啡镇痛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假手术组(Sham组)、术前鞘内注射AlP(autocamtide-2-related inhibitory peptide AIP)或生理盐水组(BA组、BN组)、术后鞘内注射AIP或生理盐水组(AA组、AN组).测定SNI大鼠注射AIP前后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改变.结果 SNI大鼠从术后第2天至第14天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鞘内注射AIP能够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术前给药组术后1 d、2d、3d的MWT分别为(9.0±1.1)g、(9.1±1.5)g、(7.5±1.5)g,显著高于SNI组[分别为(5.9±0.9)g、(5.6±1.0)g、(5.7±1.0)g,均P<0.01];术后给药能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约4h,较之术前给药为短.结论 CaMKⅡ参人了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疼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很常见,但治疗效果欠佳。文中应用鞘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治疗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并观察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细胞培养液)、B组(CCI+细胞培养液)和C组(CCI+NSC),然后各组再随机分为:A1、B1和C1组(CCI后3 d鞘内移植组)和A2、B2和C2组(CCI后10 d鞘内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观察DRG、脊髓背角中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A组相比,B1、B2、C1、C2组术前1 d、术后1 d和21d 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MWT和TWL逐渐降低,至术后7d降低至最低点,在此期间各时间点痛阈与A1组比较,B1、B2、C1、C2组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之后缓慢升高,于术后21 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比较,C组术后7d、14dMWT和TWL明显上升(P<0.01)。②与B组比较,A组术后7d、14d和21d各组大鼠GDNF的表达呈低水平(P<0.05);术后7 d,C1组GDNF的表达量较B1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和21 d,C1、C2组GDNF的表达量高于B1、B2组(P<0.05)。结论鞘内移植NSC可通过提高脊髓背角和DRG中的GDNF表达量,从而对CCI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