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正>成人自发性寰枢关节紊乱是指成人非外伤原因导致以寰枢关节为中心的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变等刺激神经、血管所产生的以眩晕、头痛、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疾病。在临床上成人自发性寰枢关节紊乱是导致颈性眩晕的常见原因。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运用手法为主治疗成人自发性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患者5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0例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牵引、刮痧和手法复位。结果:临床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结论:三联疗法能纠正寰枢关节紊乱,加快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软组织内压,舒张椎动脉,改善脑部血供,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质针配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银质针配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从根本上解决了软组织的问题,从而解决寰枢关节紊乱的根本,达到治疗眩晕、头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颈性眩晕中以寰枢关节紊乱所引起的较多见,占颈性眩晕的30%左右。该病是以寰枢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导致的颈椎病性眩晕,多见于中年人,临床发现寰枢关节错位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寰枢关节错位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寰枢关节错位的传统整复手法由于技术难度大,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近年来,我们以改良卧位旋转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4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寰枢关节整复术是中医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的有效手段,在治疗颈部疼痛、颈性眩晕、偏头痛等由寰枢关节紊乱引发的疾病时已被广大临床医生所认识和采纳。本文从神经性耳鸣、三叉神经痛、抽动秽语综合征、过敏性鼻炎4例看似与寰枢关节紊乱无关的病例选用寰枢关节整复术进行治疗的体会,阐发寰枢关节解剖生理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真正体现中医"异病同治"治疗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8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牵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并随访。结果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患者眩晕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及对调整寰枢关节位移方面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将收治的5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仰卧拔伸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张口位X线显示寰枢关节位置有明显改善。脑部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结论:仰卧拔伸法能有效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以改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张口位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方法:70例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先行颈部软组织理筋松解后,治疗组以牵拉整复法治疗,对照组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法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枢椎齿状突位移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患者颈性眩晕、颈肩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枢椎齿状突偏移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可以纠正寰枢关节骨错缝,且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陈铁武 《中医临床研究》2012,(23):40+42-40,42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及对调整寰枢关节位移方面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2012年3月将收治的6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仰卧拔伸复位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张口位X线显示寰枢关节位置有明显改善。脑部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结论:仰卧拔伸复位法能有效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以改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1.
李巍  谭洛  王淑琴 《世界针灸杂志》2013,23(2):48-50,54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更优方法。方法:65例颈性眩晕患者针刺双侧颈夹脊、风池,强间透刺脑户、玉枕透刺天杼,并结合按摩点穴,每日治疗1次,治疗1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5例,占38.5%;显效18例,占27.7%;有效19例,占29.2%;无效3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结论: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疗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96%,总有效为85.18%,对照组治愈率为52%,总有效为72%,两组治愈率比较P<0.01,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5年来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内服方剂,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TCMISS)对筛选出的101个方剂中的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核心用药特点、配伍规律以及高频用药剂量,挖掘出了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方组合。其组方用药规律阐明了治疗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活血药、滋补肝肾药为主,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窍、化痰祛湿、平肝潜阳通络、益气活血养血。旨在总结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单味中药、高频药物组合和疗效显著的高频用药剂量,探讨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范金茹教授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诊治眩晕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颈性眩晕多表现为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范师认为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头颈,肝肾亏虚为本,病性因素多为痰瘀。强调分急性期、缓解期治疗,注重气之升降--引痰饮血瘀下行而出,津气上行以荣脑。自拟颈痹眩晕方,为升降散合泽泻汤加减而成,组方精当,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观察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风池穴组(35例,A组),颈夹脊(C4-6 )穴组(31例,B组)及百会、合谷组(25例,C组),观察比较各组眩晕、颈肩痛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A、B两组眩晕程度及功能评分增加(P<0.01或P<0.05),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对颈肩痛改善评分明显(P<0.01)。提示针刺玉枕、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疗效优于其他穴位;颈夹脊穴对颈肩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龙氏治脊疗法和针灸治疗两组的疗效比较.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p〈0.05).结论:龙氏正骨治脊疗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颈性眩晕的鉴别,观察卧位牵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卧位牵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卧位牵扳法能够有效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能够纠正单个或多个椎体移位,恢复椎体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解除眩晕症状。颈性眩晕患者经手法治疗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何洪阳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笔者总结了导师对颈性眩晕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灸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4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进行腹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对比、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治疗前后积分评估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CGRP/ET-1的比值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的水平的调整,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