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从血浊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血浊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作了论述,并对血浊与中风病病因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龄增正衰、积因正损是主要因素,另外也对血浊与中风病病位、中风病痛机的关系作了分析,提出血浊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病理枢纽.同时提出清化血浊是防治缺血性中风之关键,以未病先防前移治疗重心、既病防变截断病势进展、加快康复预防中风复发为目的,并对具体体现清化血浊法的化浊行血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3.
风痰瘀阻证是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证型之一,传统中医治法疗效欠佳,预后不良,致残率高,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阐述了血浊致脏腑虚、脑髓伤为发病之基,致风痰瘀阻、脑络伤为核心病机;结合现代研究证实血浊为该病的病理枢纽,提出在传统治则加用化浊行血中药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血浊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入手,深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从血浊论治的机理,论述血浊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核心环节,清化血浊法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隶属中医"中风"、"卒中"之范畴.肝肾阴虚为其病机关键,因虚生浊,浊损脑络为其病理核心,滋补肝肾,化浊行血法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倪婕  侯王君  庄慧魁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54-1558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的变化,在检测手段提示的实验室指标异常而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辨证体系。运用血浊理论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症进行早期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庄慧魁教授基于导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创制出对眩晕症有明显疗效的化浊通络定眩汤,本文就该方对后循环TIA眩晕症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甄选出4组应用于脑病的化浊对穴,针刺曲泽-委中结合刺血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针刺劳宫-涌泉治疗癫痫、针刺神门-太溪治疗失眠以及针刺百会-大钟治疗缺血性痴呆,并在血浊理论指导下对其机制进行探析,以期对脑病的治疗提供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和血颗粒,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化浊和血颗粒能够降脂、降低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超敏,反应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化浊和血颗粒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治疗效果,能够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提高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摘 要〕 颈动脉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浊理论从现代中医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中医对血流动力 学及血液成份病变认识,填补了传统中医学在微观领域认识的空白,周晓娟副主任医师从血浊理论出发,针对颈动脉 斑块,提出正本清源等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贯穿于许多现代疾病治疗的始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从血浊的辨证论治入手,探讨针灸理血化浊治法,总结临床常用理血化浊、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腧穴及其对应刺血、拔罐、针刺、艾灸等操作的施用特点,拓展了血浊理论的应用范围,为针灸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升清降浊理论及中医脑功能的简要阐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及现代临床运用,并以升清降浊理论在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健忘等脑病方面的临床运用为例,认为应当充分运用升清降浊理论指导脑病的临床辨治,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俞璐  张秋娟 《天津中医药》2022,39(8):999-1004
中医在缺血性脑疾病的防治中素有内在优势。中医认为,痰瘀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同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对其发病产生重要影响,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关键;现代研究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异常和炎症反应是与痰瘀相关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痰瘀同治法以其独特作用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古今文献,将围绕痰瘀同治法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机制理论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危立飞  于慧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5-1148
文章总结了前期有关血浊理论的成果,提出血浊理论是应现代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新的"中医理论",用血浊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可以纳入检验医学等更多的现代诊疗手段,扩展中医四诊范畴,配合"援药理论",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临床的"理法方药"系统,为指导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落脚点,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典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中成药和西药,该研究选择来源于1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27 67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14 d内针对中风治疗的中西药物构建复杂网络,发现该网络具有无尺度现象,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分别对急、危、一般3类入院病情患者入院1 d内,2~3,4~7,8~14 d 4个时间段的中西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发现3类入院病情患者核心中成药使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和化痰醒脑药物,化痰醒脑药随时间变化在各类患者中使用逐渐减少。核心西药主要为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抗凝药和脱水药,脱水药在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入院14 d内均为核心药物,而入院病情为一般的患者在入院3 d内作为核心药物使用,神经保护药的使用在患者入院7 d后逐渐下降。中西药物组合主要为神经保护药+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药+活血化瘀药;化痰醒脑药在入院病情急和一般的患者中主要与神经保护药联合使用,而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多与脱水药联合使用。该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建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西药物使用的动态特征和药物联合应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ombine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exogen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 transplantation may improve the removal of blood stasis and stimulation of neogenesis.Chinese medicines that remove blood stasis not only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but also calm the endopathic wind,remove heat,resolve phlegm,remove toxic substances and strengthen body resistance.The medicinal targeting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can promote the homing of BMSCs,and the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s of drugs can contribute to BMSC differentiation.As such,exogenous BMSC transplantation has potential advantages for neogenesis.Chinese medicines and exogenous BMSCs provid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for the removal of blood stasis and stimulation of neogenesis.Therefore,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nsplantation of exogenous BMSCs may be particularly suited to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6.
陈雨菡    马善波  杨倩    李龙  王锦  缪珊  石小鹏   《陕西中医》2021,(8):1142-1146
脑卒中,中医俗称“中风”,是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中医认为“气虚血瘀”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气虚”是发病之本,“血瘀”乃病发展之核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坏死、细胞毒性以及血管源性水肿、炎性反应等。临床实践表明,黄芪-丹参是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药对,且使用频率位于前列,临床疗效较好。研究发现黄芪-丹参药对中,黄芪具有抗凋亡、抗炎、扩张血管、改善血行的作用,丹参能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脑细胞。黄芪、丹参不管是进行有效组分配伍还是药对直接进行配伍,不仅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还可以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对于预后作用明显,两药相辅相成,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5%,对照组总有效率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血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从活血通络、调理气血、清热解毒、通腑化痰及补肾扶正5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提出改变了单纯恢复脑组织血供是治疗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关键这一观点,使人们认识到缺血性卒中诱导的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NVU中的各组成成分,而神经保护的目标应从之前传统观点中对单一的神经元保护扩展为对多组成成分的全面保护,药物保护的靶点也应该针对各种有害因子。真正认识到全面保护会使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全面保护及整体调节的优势和特点,与神经血管单元治疗策略的要求相吻合。现主要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对中医药治疗不同病机的中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及方案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血浊证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浊理论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的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全新理论。克服传统中医诊断没有定性定量的缺点,制定血浊证规范的证候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有效地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增强辨证论治的依据,推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