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血管狭窄组。观察4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CRP等指标。结果 动脉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1),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组及动脉狭窄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40),与叶酸呈负相关(r=-0.32,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基因rs2277680多态性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476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218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25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CXCL16基因rs2277680多态性。结果 稳定斑块组GA+AA基因型频率为80.3%,易损斑块组GA+AA基因型频率显著为87.6%,两组间的GA+A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2,P=0.032),表明易损斑块组GA+A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A等位基因频率在稳定斑块组为63.3%和易损斑块组为62.2%,两组间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37)。结论 CXCL16基因rs2277680多态性AA+GA基因型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存在着相关性;但A等位基因不是颈动脉斑块易损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ghrelin对易损斑块内血管新生和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ApoE-/-小鼠分为易损斑块组、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和ghrelin干预组。所有ApoE-/-小鼠均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即为易损斑块组。遗传背景相同的C57BL/6J小鼠正常饮食喂养12周,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心梗组。第8周时,单纯心梗组、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和ghrelin干预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急性心梗模型。急性心梗造模后,ghrelin干预组腹腔注射ghrelin(100 μg/kg,2次/d),直至第12周实验结束。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窦粥样斑块面积的百分比,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易损斑块内和心梗周边区新生血管生成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Masson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1/2和络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Tie)-2的表达。结果: ①与单纯心梗组相比,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65.518±4.160)%,P=0.000]心梗面积明显增加,LVEF[(58.560±11.900)%,P=0.012]和LVFS[(27.182±7.807)%,P=0.013]降低,心梗周边区MVD(5.800±0.837,P=0.000)减低,VEGF(1.870±0.122,P=0.001)、Ang-1(1.830±0.056,P=0.007)、Ang-2(1.660±0.217,P=0.006)和Tie-2(1.660±0.115,P=0.020)表达降低,ghrelin干预后可明显缩小心梗面积[(39.751±3.039)%,P=0.000],增加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LVEF[(74.679±6.535)%,P=0.013]和LVFS[(37.507±5.210)%,P=0.020),增加心梗周边区MVD(9.857±1.345,P=0.000),升高VEGF(3.503±0.384,P=0.004)、Ang-1(3.277±0.186,P=0.017)、Ang-2(3.450±0.187,P=0.000)和Tie-2(3.133±0.139,P=0.009)的表达;②易损斑块组、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和ghrelin干预组主动脉窦粥样斑块面积的百分比、斑块内MVD、斑块内VEGF、Ang-1、Ang-2和Tie-2的基因与表达在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hrelin对易损斑块合并心梗小鼠斑块内血管新生无影响。结论: Ghrelin可通过上调VEGF、Ang-1、Ang-2和Tie-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促进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小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稳定和缩小易损斑块。Ghrelin对易损斑块+心梗双模型组小鼠斑块内血管新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2例作为ACI组,另取该院同期接受CTA检查发现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ACI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MCA狭窄程度、斑块类型特征,并按照ACI患者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上述指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CI组患者检出软斑块104个(42.80%)、混合斑块81个(33.33%)、纤维斑块34个(13.99%)、钙化斑块24个(9.88%),对照组检出软斑块54个(24.88%)、混合斑块32个(14.75%)、纤维斑块71个(32.72%)、钙化斑块60个(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CI组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43个(44.79%)、混合斑块40个(41.67%)、纤维斑块8个(8.33%)、钙化斑块5个(5.21%),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检出软斑块61个(41.50%)、混合斑块41个(27.89%)、纤维斑块26个(17.69%)、钙化斑块19个(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的MCA狭窄程度高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结论 ACI患者的MCA主要以混合型斑块、软斑块及中、重度狭窄为主,并且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陈良  戴元昶 《安徽医学》2018,39(9):1079-1082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明确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19例,根据头颈部动脉CTA结果,将轻度及轻度以上狭窄的106例患者纳为试验组,将无动脉狭窄的13例患者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再根据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8例)、中度狭窄组(29例)与重度狭窄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为(17.76±15.14)μmol/L,对照组为(10.95±2.73)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12.77±8.05)μmmol/L,中度狭窄组为(16.01±8.39)μmmol/L,重度狭窄组为(22.20±20.29)μmmol/L,重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在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一定作用,HCY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及长期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邵凌云  陈后勤  何敏  汪文兵  左健  宋飞 《安徽医学》2017,38(9):1174-117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水平(IR)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入住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经头颅MRA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38例为狭窄组,无颅内动脉狭窄的28例为无狭窄组,分别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酸(UA)、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等,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分析HOMA2-IR与上述指标相关性。结果 狭窄组患者SBP、LDL、UA、HOMA2-IR水平均高于无狭窄组(P<0.05);HOMA2-IR与血压、TG、LDL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BP、LDL、UA、HOMA2-IR与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其危险因素(P<0.05)。结论 IR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UP)的评估与发病风险预测。方法 将所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组,n=53)和无心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组,n=42)依次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并对比分析不稳定性斑块的大小、增强强度(EI)及增强比率(Ratio)。结果 有症状组的增强强度(EI)大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5,P=0.005);有症状组的增强比率(Ratio)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02);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斑块的长度、厚度两组比较结果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的ROC曲线所知,当EI截点值为3.785dB时,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敏感度为49.06%、特异性为80.95%;Ratio截点值为0.215,此时的敏感度为58.49%、特异性为71.43%。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量化分析,斑块的增强强度、增强比率越高其稳定性越低,并对预测ACI的发病风险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青年慢性病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和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1~31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住院号末尾数为偶数的中青年慢性病住院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题"最近一周内,你是否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来测定患者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回答"是"则判定为有自杀意念,反之则无。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将患者分成有自杀信念组(23例)和无自杀信念组(247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OR=0.182,95% CI:0.065~0.504,P=0.001)、主观支持(OR=0.703,95% CI:0.588~0.841,P=0.000)和家庭功能(OR=0.793,95% CI:0.658~0.956,P=0.015)是中青年慢性病住院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单身、获得社会支持少和家庭功能欠佳是中青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临床对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予密切关注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1、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分布、厚度分布及其可能原因。2、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管腔的重塑性。方法:3.0T MRI检查6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管壁成像(TOF-MRA 管壁断面成像),统计斑块所在位置及斑块的厚度。定义斑块面积比率=斑块面积/斑块所在层面管腔的截面积;重塑率=斑块所在层面血管的截面积/近远端正常血管截面积的平均;残腔率=剩余管腔面积/近远端正常管腔面积的平均。结果: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形成环形及沉积在管腔的前下壁,斑块的厚度以0.5mm-1.5mm为主,占72.5%。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管腔呈正性重构。结论:1、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发生环壁及前下壁。斑块厚度以0.5mm-1.5mm为主。2、斑块面积比率与残腔率之间为负相关,管腔重塑率与残腔率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成中青年组60例与老年组40例,均给予 DSA 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病变血管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情况及发作部分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者的颅外动脉、前循环狭窄等部位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而颅内动脉、后循环狭窄等部位病变则显著低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以重度狭窄甚至闭塞为主,均显著高于同组内的轻度、中度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的发作部位均为椎动脉开口,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开口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大脑中动脉 MI 段、颈内动脉起始段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以颅内脑血管动脉病变为常见,后者则以颅外脑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但均好发于椎动脉开口,且狭窄程度均为重度或闭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 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软件对血管狭窄最严重的层面的管壁及斑块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研究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 HR-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 vs (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 (57.2% vs16.7%,P=0.036).BOD组管壁面积指数小于non-BOD组(P<0.001).两组血管强化均以偏心性为主,两组斑块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39.9±23.2)% vs (65.3±21.1)%,P=0.004].结论 基底动脉BOD梗死和non-BOD型梗死在血管重构和斑块性质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评估结果提示,15例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脑中动脉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4例,中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3例。HR-MRI检查提示10例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有斑块形成,其中7例为弧形斑块、3例为环形斑块。T1加权像增强检查结果提示8例患者斑块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 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HR-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管壁及斑块情况,为病因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分析VCI的可能病因与机制,为早期诊断与寻找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无显著差异。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80.95%,颅内血管病变60%,其中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与VC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目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量为(1.51±1.67)支,患者的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目成负相关(Rs =-0.283,P=0.048)。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VCI的最常见原因,且以颅内大动脉病变为主。由于颅内大动脉病变为华人常见脑动脉狭窄部位,且具有可治疗性,为华人的VCI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影响脑卒中后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合并有脑卒中史的脑萎缩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82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既往史,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检测,利用磁共振成像进行颈内动脉狭窄检测。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卒中后脑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脑卒中后脑萎缩的潜在评估指标。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心房颤动、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颈内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糖尿病对脑卒中后脑萎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联合颈内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评估脑卒中后脑萎缩的准确性较高(AUC=0.864)。结论 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检测可预防脑卒中后脑萎缩,对于有相关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及早进行脑萎缩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99例发病1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30例同期无心脑血管疾病,并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无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纳入者的外周血MPV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按病变程度将观察组分为IMT正常组、IMT轻度狭窄组、IMT中重度狭窄组;根据头颅CT或MRI提示的梗死面积大小将观察组分为小面积、中等面积、大面积脑梗死组。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亚组间MPV水平的差异,并分析MPV与IMT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MPV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组外周血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MPV与IMT值呈正相关(r=0.331,P=0.000),MPV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386,P=0.000);ROC曲线显示MPV对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682,最佳界值是11.45,敏感度为41.4%,特异性为86.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PV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对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的临床特点,指导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法选取2014-2017年神经内科住院的75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青年卒中组,选取同期住院的80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危险因素、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脑动脉狭窄分布和预后评价的分析。结果2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率高于青年组,而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率低于青年组(P<0.05~P<0.01);青年卒中组在CISS分型上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53.33%),2组CISS亚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卒中组前循环狭窄率高于中老年组,而后循环狭窄低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卒中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中老年卒中组,2组预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经成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在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常见分型;狭窄部位以前循环狭窄为主;同时短期预后优于中老年卒中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