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CT重建,测量三种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的置钉参数,探讨其安全适用节段。方法:在40例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应用人字嵴顶点法、Magerl法及Roy-Camille法模拟置钉.测量进钉点至椎弓根轴线的距离及置钉水平面角的安全范围.比较三种方法在腰椎各节段安全性的差异。结果: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的进钉点到椎弓根轴线距离小于它其两种方法(P〈0.05);在L5,Magerl法的距离最短(P〈0.05)。在L1、L2.三种方法置钉水平面角(TSA)的安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3、L4,“人字嵴顶点法”与Magerl法的置钉TSA的安全范围大于Roy-Camille法(P〈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5.Magerl法的安全范围最大(P〈0.05)。结论: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是理想置钉方法:在L5,Magerl法是理想置钉方法:Roy-Camille法仅适合于L1、L2.不推荐在L3~L5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S)固定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6期)、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7年6月。搜集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应用CBT螺钉固定与PS固定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队列研究,均经X线、CT及MRI确定诊断患有某些腰椎疾病(包括腰椎椎间孔狭窄的椎管狭窄症和重度滑脱症);年龄40~60岁。术后结局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融合情况。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1和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针对RCT和队列研究的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Meta分析对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个RCT,6个队列研究,7篇均为英文文献。CBT组共计259例,PS组共计2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组和PS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MD=-88.83,95%CI(-122.79,-54.88),P0.01],而ODI(P=0.20)、JOA评分(P=0.57)、VAS评分(术后1个月腰痛P=0.38,术后8个月腰痛P=0.89,术后8个月腿痛P=0.51)、手术时间(P=0.12)、融合(P=0.95)五个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PS固定技术相比,应用CBT螺钉固定技术行腰椎后路融合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16例腰椎疾病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置人76枚椎弓根螺钉,手术后行X线和CT检查,在矢状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上缘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上缘的角度;横断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中线的角度。并与手术导航图像的对应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有2枚螺钉偏头侧出椎弓根,术中纠正,1枚螺钉造成椎弓根外壁缺损而被取出,2枚螺钉偏外侧出椎弓根。其余螺钉手术后CT与手术中导航图像显示的位置角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导航可能产生两种偏差,一种是因为椎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常见于腰椎骨折和腰椎不稳定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腰椎前凸加大,螺钉出椎弓根上缘或下缘;另一种是扩椎弓根时图像晃动,或者开路锥在椎弓根内调整位置时产生的虚假图像误导手术者判断错误。结论:在使用导航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避免腰椎的前凸加大,根据静止的图像做出判断,以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4.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CT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405枚胸椎椎弓根螺钉,124枚螺钉(30.61%)穿透骨壁,其中76枚(18.77%)穿透椎弓根外侧壁,32枚(7.90%)穿透椎弓根内侧壁,16枚(3.95%)穿透椎体前壁。66枚(16.30%)穿透距离<2mm,37枚(9.14%)穿透距离在2mm~4mm之间,21枚(5.9%)穿透距离>4mm。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骨壁穿透率较高,应严格按照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仔细操作,避免出现因螺钉置入不当造成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取30例共300例数据。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 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L4和L5椎体上模拟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并测量其平均CT值。结果:同年龄段同性别同种置钉方式L4、L5椎体感兴趣区域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皮质骨螺钉置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周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CT值21~30岁组男性分别为547.4±48.2Hu和311.1±20.3Hu,女性为517.3±56.0Hu和279.1±41.7Hu;31~40岁组男性分别为519.6±48.9Hu和258.7±26.5Hu,女性为521.5±58.8Hu和287.8±33.2Hu;41~50岁组男性分别为490.9±69.8Hu和249.7±37.5Hu,女性为500.7±81.0和262.0Hu±72.1Hu;51~60岁组男性分别为436.5±65.7Hu和217.4±20.8Hu,女性为438.8±45.8Hu和222.1±22.6Hu;61~70岁组男性分别为396.1±40.0Hu和204.0±36.4Hu,女性为364.5±73.6Hu和153.5±27.1Hu;两种置钉方式各年龄组同性别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为传统螺钉的1.7~2.3倍。同种置钉方式不同性别间平均CT值比较,传统螺钉置钉在21~30岁、31~4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置钉在21~3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明显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具有更高骨-螺钉界面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联合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对融合节段应力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人腰椎三维重建CT数据,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L3/4节段PS固定(A组)、CBTS固定(B组)和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术(CBT)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在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5月6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采用CBT内固定融合术30例(CBT组),采用PS内固定融合术35例(PS组)。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组有1例硬脊膜破裂。两组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CB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多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切口长度明显小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9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CBT组仅1例螺钉松动,而PS组3例螺钉松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T组2例椎间未融合,PS组3例椎间未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内固定术与常规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西藏藏族成年人腰椎椎弓根形态特点,同时对比藏汉两族及男女之间腰椎椎弓根形态差异,为西藏患者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测量对象,其中藏族100例,男50例,女50例;汉族100例,男50例,女50例。通过CT检查测量L1~L5椎体的椎弓根宽度、轴线长度、矢状径、横断面角和矢状面角,按民族、性别分组比较。[结果]200例受测量者腰椎椎弓根宽度及横断面角度均由L1到L5逐渐增大(P<0.05),椎弓根矢状径由L1至L5均逐渐减小(P<0.05),腰椎椎弓根的轴线长以L3最大(P<0.05),腰椎椎弓根矢状面角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藏族与汉族间腰椎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部分有差异,同种族间男性腰椎椎弓根宽度、轴线长、矢状径均显著大于女性(P<0.05)。[结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间腰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存在差异,因此在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时置钉角度与螺...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脊柱外科医生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检索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EI和知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7月1日发表的对比CBT螺钉(CBT组)和PS(PS组)固定对腰椎椎间融合术疗效影响的文献,提取椎间融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等指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标准,队列分析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风险偏倚评估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3篇为随机对照试验,12篇为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估结果显示纳入文献质量较高。通过Meta分析得出,与PS固定相比,CBT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49,95%CI(0.34,0.70),P<0.05]、术后ASD发生率[RR=0.33,95%CI(0.16,0.65),P<0.05]更低;术中出血量[SMD=-0.81,95%CI(-0.98,-0.63),P<0.05]更少;手术时间[SMD=-0.49,95%CI(-0.67,-0.30),P<0.05]及平均住院时间[SMD=-0.60,95% CI(-0.81,-0.38),P<0.05]更短;JOA评分[SMD=0.23,95%CI(0.02,0.43),P<0.05]更高;而两者在椎间融合率、背部疼痛VAS评分和ODI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应用PS固定相比,在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中应用CBT螺钉固定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ASD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JOA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孝静  江渟  马启明 《骨科》2020,11(3):216-222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结合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7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椎弓根螺钉PLIF组(29例)、CBT螺钉PLIF组(24例)和改良CBT螺钉PLIF组(19例)。分析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各组术后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融合率。结果改良CBT螺钉P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的ODI均显著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弓根螺钉PLIF组的CK值和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BT螺钉固定结合改良PLIF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速。目的:比较腰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将在我院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行手术内固定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双侧固定组33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单侧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双侧固定组(P<0.001)。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可以达到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_(3,4)6例,L_(4,5)97例,L_5S_121例,L_(2,3)、L_(3,4)1例,L_(3,4)、L_(4,5)26例,L_(4,5)、L_5S_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腰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模拟置入皮质骨轨迹螺钉并进行形态学测量, 探讨经皮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成人腰椎病变患者的CT数据, 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 以腰椎椎弓根最小冠状断面的内缘与下缘交界处在椎板上的投影点为进钉点, 测量头倾角、外倾角、最大螺钉长度、最大螺钉直径、轨迹与棘突的距离、上终板比率等参数, 同时利用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该轨迹与棘突的关系。结果 L1~L5的外倾角分别为9.3°(8.9°, 9.8°)、9.6°(8.9°, 9.8°)、10.4°(9.5°, 11.3°)、11.81°±1.24°和13.6°(12.5°, 14.5°), 头倾角分别为26.6°(26.0°, 27.0°)、26.2°(25.7°, 26.5°)、26.9°(26.5°, 27.4°)、25.94°±0.92°和24.3°(22.7°, 25.4°), 头倾角、外倾角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1~L5的最大螺钉直径分别为(5.65±0.49) mm、(6.38±0.60) mm、(6.91±0.67) mm、(7.42±0.7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