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MRI观察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肌腱再生情况。方法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52例采用单侧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ACL患者进行研究。男29例,女23例;年龄19~42岁,平均31.6岁。左膝34例,右膝18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运动伤38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6d~31个月,中位时间为11.4个月。关节疼痛19例,关节不稳28例,关节肿胀5例。股部肌肉萎缩(双股部周径差>1cm)7例,关节活动部分受限2例。浮髌试验阳性5例,Lachman试验阳性51例,轴移试验阳性49例,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膝关节活动度为(127.77±5.73)°,Lysholm评分为(52.40±3.45)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49.50±4.08)分。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滑膜皱襞2例,游离体1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12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呈阴性,Lachman试验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131.91±1.81)°,Lysholm评分为(94.98±2.77)分,IKDC评分为(93.65±2.4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屈膝90°抗阻力试验检查显示39例腘窝内侧可见绷紧的组织条带;MRI检查提示:10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有再生,29例半腱肌腱再生、股薄肌腱未再生,2例半腱肌腱未再生、股薄肌腱再生,11例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均未再生。半腱肌腱再生率为75.0%(39/52),股薄肌腱再生率为23.1%(12/52),总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再生率为78.8%(41/52)。结论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取材重建ACL后MRI检查提示部分患者有肌腱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peroneus longus tendon, PLT)与同侧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 HT)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1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腓骨长肌腱(PLT组,37例)和腘绳肌腱(HT组,44例)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所有患者术后6、 12个月及以后每年至少一次进行临床及影像评估。采用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PLT组随访30~54个月,平均(37.3±14.1)个月,HT组随访26~52个月,平均(36.7±14.3)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围手术期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PLT组无供区疼痛及踝关节失稳情况。HT组出现髌前疼痛4例(9.1%),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缓解。术后各时点两组Lysholm评分、 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胫骨双隧道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o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3月-2007年6月,收治12例ACL损伤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32岁.车祸伤9例,运动伤3例.术前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2度2例,3度10例:Lachrnan试验均为3度;轴移试验:1度2例,2度6例,3度4例.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e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为(39.3±4.7)分,Lysholm评分为(44.4 ±4.9)分.均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ACL. 结果 患者切口I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ADT试验1度9例,2度3例;Lachman试验1度8例,2度3例,3度1例;轴移试验:0度9例,1度3例.IKDC评分为(92.4±3.7)分,Lysholm评分为(91.6±2.7)分,均优于术前(P<0.01). 结论 关节 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胫骨双隧道双束无植入物固定,重建ACL符合其解剖重建和生理学功能,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期以来,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以自体骨-髌腱-骨移植应用较多。但由于自体骨-髌腱-骨供区并发症的影响,近年许多学者主张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本文就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有关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治疗机械性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CLAI)的疗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固定装置和更加精确的隧道技术的发展,自体腘绳肌肌腱和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开始普遍应用于关节外科。尽管自体组织移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一些外科医师还是倾向于采用同种异体移植物,以避免供区并发症;但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比较自体腘绳肌肌腱与新鲜冷冻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移植重建ACL在临床疗效和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52-225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与自体腓骨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的46例患者,26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20例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应用FADI评分对患肢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患肢大腿周径的变化。应用膝关节MRI对移植物连续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下地行走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取腱初始长度、腱编织后移植物直径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明显大于自体腘绳肌腱组,但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显著长于腘绳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3±1.97)个月。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IKDC、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肢踝关节功能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腓骨长肌移植组术后1年时大腿周径双侧差值明显小于腘绳肌腱组(P0.05)。术后1年时MRI评估,腘绳肌腱组移植物连续性显示良好23例,中等3例;腓骨肌腱组显示良好18例,中等2例,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髁间撞击征发生。[结论]自体腓骨长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时可达到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类似的膝关节功能学评分,该方法术中可获得具有更大直径的移植物,术后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程度较轻,且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02-1107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单束八股腘绳肌腱与四股双束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011年对6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行重建术,其中33例采用单束八股移植物技术(单束组),31例采取双束四股移植腱技术(双束组)。应用KT1000关节测量仪、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评估关节稳定性,按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评估关节功能。[结果]术后5年单束组有2例(6.06%)失败,双束组有1例(3.23%)失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单束组KT1000测量值为(1.41±1.21)mm,双束组为(1.40±1.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Lachman、轴移试验两组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IKDC评分分别为分别为(91.12±4.12)分和(91.83±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Lysholm评分分别为(92.03±4.32)分和(91.81±4.9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结论]经过5年的随访,异体双束四股腘绳分别为肌腱与单束八股腘绳肌腱在术后成功率、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方面表现都很优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束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42例单纯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分为自体组(4束自体腘绳肌腱移植,22例)和异体组(异体胫前肌腱移植,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发热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的差异;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表评估膝关节功能,KT-2000关节测量仪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自体组手术时间长于异体组,发热时间少于异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和异体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7±3)和(27±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移植物断裂松动、下肢深静脉栓塞、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IKDC分级、KT2000平移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束自体腘绳肌腱与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缺乏自体韧带情况下,异体胫前肌腱是良好的替代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4月~2000年5月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的患者12例。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附着部分别钻直径4.5mm的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保留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口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行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行膝关节屈曲30°、60°、90°前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8~43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后9例阴性,2例屈膝30°位阳性,1例屈膝30°、60°位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40~58分,平均50.5分,手术后18个月为62~92分,平均85分,总优良率为91.7%。结论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联合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傅利锋  胡劲涛  王政  陈鑫 《中国骨伤》2017,30(8):721-725
目的:观察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成形组。对照组30例,为半月板完整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22~43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随访时间12~19个月。成形组34例,为接受半月板成形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23~42岁;左侧22例,右侧12例;随访时间12~20个月。观测术前患侧胫骨前移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胫骨前移度、主动本体感觉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胫骨前移度采用KT-1000测量,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和KOOS量表评估,主动本体感觉测量膝关节重复30°、45°、60°的3个角度的误差。结果:对照组术后患侧胫骨前移度(1.4±0.2)mm,低于成形组的(2.2±0.4)mm(P0.05)。对照组和成形组术后膝关节Lysholm总分分别为93.7±2.7和92.3±3.0,均较术前的52.8±3.9和51.6±5.1提高(P0.05),但术后对照组Lysholm总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OOS量表的评分中,对照组术后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90.7±5.5、93.2±4.3、96.8±2.2、90.9±5.3和91.8±4.5,高于术前的72.7±6.0、70.6±7.3、72.5±7.4、52.8±5.4和36.2±6.5(P0.05);成形组术后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88.9±5.8、92.6±3.5、96.5±2.1、89.3±7.2和90.6±4.1,高于治疗前的71.9±5.1、71.2±7.1、71.3±6.2、53.1±6.1和35.6±4.7(P0.05),对照组术后KOOS量表各项评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健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2.2±3.4)°,与成形组健侧的(12.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3.5±3.7)°,小于成形组患侧的(17.1±4.2)°(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形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明显大于健侧(P0.05)。结论: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但膝关节本体感觉及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12.
吴斌  郑松  蔡震海  王月丽  曾明 《中国骨伤》2017,30(8):716-720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纳入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8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各4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5.2)岁;体重指数(BMI)18.2~25.9 kg/m~2,平均(23.8±2.4)kg/m~2;优势侧30例,非优势侧10例。核心力量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1±4.8)岁;BMI:18.5~26.1 kg/m~2,平均(24.1±2.7)kg/m~2;优势侧27例,非优势侧13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及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胫骨前移度分别为(3.4±1.0)mm和(3.3±1.2)mm,小于治疗前的(12.1±1.8)mm和(12.5±2.0)mm(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4.3和92.1±3.9,高于治疗前的69.2±5.8和70.2±5.1(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显示核心力量训练组伤侧支撑和健侧支撑下肢所能到达最远的距离在8个方向上均要大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平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保留残端重建与保留残根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04例,根据前交叉韧带重建方式不同分为保留残端重建组(A组)、保留残根重建组(B组)和清理残端残根的非保残重建组(C组)。A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16~43(28.80±5.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1(3.68±1.04)周,采用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B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18~41(28.42±5.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0(3.36±1.68)周,采用保留残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C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8~43(29.10±6.1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1(3.54±1.46)周,采用清理残端残根的非保残重建术。术前、术后24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观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A组随访24.00~45.96(35.52±14.40)个月,B组27.96~48.00(37.56±10.68)个月,C组24.00~66.00(37.08±13.44)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Lysholm评分(82.52±5.24)分,IKDC评分(79.92±3.44)分,高于B组的(80.74±3.14)分和(78.21±4.63)分,且高于C组的(79.22±3.63)分和(76.63±3.80)分(P<0.05);术后12个月,A组Lysholm评分(89.84±5.13)分,IKDC评分(87.90±3.93)分,高于B组的(85.74±6.04)分和(83.62±5.64),且高于C组的(82.83±3.43)分和(79.21±4.04)分(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与非保残重建术相比保留了前交叉韧带残端组织,有利于促进肌腱移植物愈合和重塑,加速关节功能恢复。保残重建术中妥善固定残端组织,恢复其张力,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75例,男112例,女63例;年龄60~83岁,平均71.3岁。其中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89例,男62例,女27例;年龄(71.8±6.4)岁。采用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70.3±6.7)岁。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消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患肢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与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的术前消肿治疗时间分别为(5.6±1.3)d、(9.7±2.1)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4)个月、(5.4±1.9)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3例、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AOFAS评分为89.0±9.7,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87.9±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10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43~76(57.80±8.05)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5、10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9~11(10.0±0.8)年。VAS评分由术前的7.88±1.15降至术后1、5、10年的3.19±0.91、3.44±0.96、3.69±1.2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61.94±5.74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5.50±4.62、80.13±3.97、77.38±6.4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81±13.03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7.50±8.56、81.88±6.55、76.88±10.78,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腓总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的并发症。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阻止或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长期随访能达到与关节置换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侧袢钢板固定和界面螺钉由股骨侧进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9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5例,按其股骨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袢钢板组和界面钉组。袢钢板组(袢钢板固定)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50(35.00±7.60)岁。界面钉组(界面钉固定)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2.00±8.50)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3、6 d的C反应蛋白及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CT测量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8~36(25.16±4.50)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74.00±6.84) min与界面钉组(91.67±6.34)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袢钢板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40.00±10.10)、(20.00±8.23) mg·L-1,界面钉组分别为(60.00±8.93)、(30±8.66) m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CT冠状位和矢状位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分别为(2.75±0.19) mm、(1.55±0.25) mm,界面钉组分别为(2.81±0.22) mm、(1.61±0.20)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界面螺钉由关节外向内中央挤压固定肌腱,虽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略长,早期术后炎症反应略重,但骨隧道扩大却明显小于袢钢板悬吊固定,同时术后无金属异物残留,且临床效果与袢钢板悬吊固定无差异,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内侧半月板中央化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KOA患者26例,其中行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半月板中央化手术14例为中央化组,男8例,女6例,年龄(50.2±1.4)岁,随访时间(16.8±4.0)个月;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12例患者为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年龄(50.9±1.8)岁,随访时间(19.0±4.8)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2000IKDC评分、MRI、股骨胫骨角(femur tibia angle,FTA)、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等放射学影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并发症。中央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5.0±2.1) min vs 52.0±2.1) min,P<0.05]。中央化组内侧半月板外突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8±1.4) mm vs (1.1±2.2) 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局限性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23~45岁。比较术前与术后10年KSS评分。结果:本组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0~10.7(10.2±0.3)年。KSS评分临床总分由术前的38.86±4.09上升至术后10年的85.07±2.19,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33±4.88上升至术后10年的82.67±4.58,KSS总分由术前的42.20±7.84提高至术后10年的167.73±6.29(P0.05);而膝关节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随访患者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对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长期随访后发现,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是一种有效的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中胫骨冠状面弯曲对胫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摄下肢全长X线片并测量胫骨冠状面弯曲角度(tibial bowing angle,TBA),T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7.0±2.3)岁;39例采用AM技术重建(AM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7.5±2.2)岁。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运用Mimics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胫骨冠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1),胫骨矢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y1)及胫骨轴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2、Ty2)。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重建骨隧道,MTT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5.2±2.1)%、(34.9±3.0)%;Tx1、Ty1分别为(45.5±3.3)%、(44.7±3.0)%;Tx2、Ty2分别为(47.0±3.0)%、(39.9±4.2)%。AM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6.0±2.0)%、(36.1±3.9)%;Tx1、Ty1分别为(46.5±3.1)%、(45.6±3.1)%;Tx2、Ty2分别为(47.4±2.5)%、(39.6±3.9)%。两组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解剖重建。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实现解剖重建,骨隧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