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语,是《素问》故训中的一大疑案,旧说纷如聚讼,迄无定谳,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冰说“胆者,中正刚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李杲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者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张介宾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  相似文献   

2.
小阴旦汤证是外感阳邪致"精化为气"太过,则少阳生气太过,少阳为枢功能偏向于助东方升气,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太过,总体上表现"天气下降"不及,则取芍药"酸收"以抑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黄芩"苦降"以助阳明之合(少阳天气),更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下降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太过的病证;而小阳旦汤证是外感阴邪致"精化为气"受阻(不及),则少阳生气不及,少阳为枢功能难以使地气上升,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不及,总体上表现"地气上升"不及,则取桂枝"辛开"以助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赤芍"酸收"以助降南方火气和西方天气,再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上升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不及的病证。至于赤白芍之活用,则根据二者对阴的力量赤泄白补,小阴旦汤用白芍助阴以增加降的力量,小阳旦汤改用赤芍药则恰为防止白芍助阴而更加阻碍"地气上升",且能泻南方火气太过。  相似文献   

3.
<正>精神调养春应于肝,从中医藏象理论看,肝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肝阴血不足,则疏泄失职,阳气升泄太过,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肝最喜调达舒畅,恶抑郁恼怒。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肝胆经气都在  相似文献   

4.
一、《素问》太少阴阳配四脏辨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刚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这里以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六节脏象论》以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  相似文献   

5.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之方。少阳应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性喜条达疏泄,有启陈致新之能。少阳之气能枢转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少阳受邪则枢转无力,使得周身气机不畅,内外上下之气不通,气血津液不行,则诸病生焉。小柴胡汤应用范围很广,现就笔者运用小柴胡汤之体会作以简介。  相似文献   

7.
在归纳《黄帝内经》颇具争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的诸家之见基础上,认为有两解可互参互补.其一,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同意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解,此偏“气”之“取决”;其二,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亦具意义,此偏“神”之“取决”.鉴于历来持后见者之释常语焉不详,笔者着重就中正与决断、决断与取决关系作了机制探析,或存启示.“神”与“气”,本就气能生神,神能驭气关系,两种见解,自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病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足少阳胆腑的生理病理特性,认为《伤寒论》少阳病其病位在胆,病性属热,病势逆扰可袭肺冲心,横乘可犯及肝、脾胃、肠,病理机制概括为胆气郁滞,升降失调。治疗方法,输通气机,调和升降,并根据其病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少阳体质影响病邪从化,而“少阳主骨所生病”高度概括了骨病的病机,儿童骨肿瘤在多方面呈现出典型的少阳病机特点。因此,本文基于“少阳主骨”理论,结合少阳为枢、少阳经脉循行、胆气性刚、少阳之气本火标阳等理论,关联对应儿童骨肿瘤在关节、骨髓、软组织高发或起病广泛的现象,解释少阳经影响骨质强度、寒热辨证、骨肿瘤病理类型及转移的相关病理机制,初步阐发了少阳经对于儿童骨肿瘤发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医家黄元御医学思想博大精深,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恨基,旁通易理,淹贯百家诸子之学,于脏象学说颇多发挥,提出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易陷,胆气易逆和肝宜补不宜泄的生理病理特点。笔者研读黄氏医学10余载,与肝少虚而多实,多泄少补,宜镇不宜升的学说别具特色。本文就黄氏肝胆学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12.
高淑霞 《中外医疗》2012,31(21):127-127
清代医家黄元御医学思想博大精深,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根基,旁通易理,淹贯百家诸子之学,于脏象学说颇多发挥,提出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肝气易陷,胆气易逆和肝宜补不宜泄的生理病理特点,笔者研读黄氏医学20余载,与肝少虚而多实,多泄少补,宜镇不宜升的学说别其特色。本文仅就黄氏肝胆学说探析体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14.
<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15.
"血室"所指,历代医家所见不一,就《伤寒论》中有关热入血室的论述,及征之临床,"血室"即系指子宫,其位于膀胱之里,直肠之外,下接阴户而通于外,内经称之为"奇恒之府".因其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实人身之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为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气化功能所及之处.  相似文献   

16.
张广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24+275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此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各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源于《伤寒论》太阳篇第一○七条,原文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盖伤寒八、九日、当阳明、少阳主气之期,仲景本有:“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之训,而反下之伤其阳明之气而为胸满,即胸胁苦满之略;逆其少阳之气而为烦惊,是为下后气虚,心神不守,所以然者,以少阳三焦内合心主包络故也;小便不利为少阳三焦决凟之官失其职也;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阳明胃气不和,伤津胃实,故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少阳循身之侧,枢机不利故也。此言少阳之气因误下,以致二阳同病,特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事儿科临证多年 ,积累了些许经验和体会 ,现总结如下。1 解表热勿忘和少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初遇天地间六淫之气 ,防而脏腑未全 ,抗而脏腑未壮 ,多致外邪长驱直入 ,破太阳之蕃篱 ,入少阳之转枢 ,结阳明攻心包 ,直中速传 ,变证蜂起 ,遗患无穷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因此 ,治疗小儿发热 ,在疏风宣肺、清解太阳风热的同时 ,要注意调少阳之经气 ,一则使少阳之气自内发外 ,以助肺卫之气驱邪外出 ;二则少阳经气舒畅 ,可预防太阳表邪循经传里。药选银花、连翘清疏太阳…  相似文献   

19.
中医升降理论指出,气之运动在生理方面是一升一降,生生不息;在病理方面是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探索明代医家缪仲淳独创的降气之法,强调上盛下虚之病机,治宜降气益阴,以及降气治肝、降气清肺、降气养胃等。并例举咳喘上气、胃气上逆、胆气上逆、冲任气逆、大肠气逆之证治法,这对临床辨证施治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疏和少阳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肺气不利。肺主气,主宣发清肃,宜降;肝主少阳升发之气,主疏泄通调,宜升。肺与肝在生理上相互协作,使少阳枢机和顺,人体气机调和,升降畅达。若肝胆气机郁滞,少阳枢机不利,上逆于肺,影响肺之宣降功能的正常发挥,可引起咳嗽频作。治疗当用小柴胡汤宣透疏散,清解郁火,以和解少阳之郁结。咳嗽日久,外邪逐步深入,加上情志久郁不遂,往往病及少阳,郁结不散,气机失畅。此时以小柴胡汤疏和之,半表半里之邪得解,使其气通畅,则“上焦得通”;上焦郁滞得通,则肺气能宣能降,咳嗽自止。例:患者,男,38岁,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