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以及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2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2组患者均接受PCI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培哚普利组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血压控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培哚普利组(P<0.05),2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较之培哚普利组,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患者行PCI后的心力衰竭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改善心功能不全、降低NT-proBNP水平以及稳定心率方面,可能更优于培哚普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安阳市人民医院的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实验(6MWT)以及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LVEDD、IVST、LVM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3个月、6个月观察组LVED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IVST、LVM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6MWT、LVEF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6MWT、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为8.77%,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NT-proBNP的影响。方法以自2018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缺血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和对照组(40例,给予贝那普利治疗)。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内皮功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心脏肌钙蛋白T(hs-cTnT)的变化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LVEF、LVEDV、LVESV及SV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LVEDV、LVESV及SV水平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LVEF、LVEDV、LVESV及SV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0.01)。干预前,两组ET、AngⅡ、FMD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ET、AngⅡ、FMD水平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ET、AngⅡ、FMD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0.01)。干预前,两组NT-proBNP及hs-cTnT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讨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因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缬沙坦片治疗,研究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心功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LVEF、BN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未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3285.26±152.07)ng/L,治疗后为(2452.71±123.82)ng/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3308.18±169.95)ng/L,治疗后为(2934.42±119.58)ng/L。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复发率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SSH)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6月于抚顺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00例SS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SSH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SSH患者的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s in up to 40% of otherwise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procedures and such patients have a worse long term prognosis than those who do not have this complication. Statins administered at the time of PCI, particularly before the procedure,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PCI, b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treatment may be limited because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atins in patients with exis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in those at risk of developing the disease. The results of a study are reported in this issue of the journal in which a single dose of atorvastatin is given prior to PCI to patients already taking a statin, and show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t may be that a single supplemental dose of a statin at PCI to all patients could confer clinical benefit.  相似文献   

12.
张建庆  鲁立新  蔡磊  李舜  闫敏 《安徽医药》2023,27(10):2063-2067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微 RNA-208(miRNA-208)、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在大庆龙南医院接受 PCI治疗的 AMI病人 19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将病人分为 MACE组( 46例)和非 MACE组( 15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中 miRNA-208和 p21的表达水平。分析 miRNA-208和 p21水平与 AMI病人 PCI术后发生 MACE的关系。结果 与 MACE组相比,非 MACE组 AMI病人血清中 miRNA-208(1.05±0.21比 1.32±0.26)相对表达水平增高, p21[(1.85±0.39)比( 1.43±0.36)] kU/L表达水平降低( P<0.05)。 miRNA-208与 p21水平联合预测 AMI病人 PCI术后发生 MACE的曲线下面积( AUC=0.85)高于单一指标预测( 0.79和 0.74)。 miRNA-208高表达组病人发生 MACE的概率显著低于 miRNA-208低表达组( 12.36%比 31.82%)p21高表达组病人发生 MACE的概率显著高于 p21低表达组( 32.65%比 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 miRNA-208[HR 95%CI:0.80(0.40,1.15)]与 p21[HR 95%CI:4.41(2.41,11.35)]水平与 AMI病人 PCI术后发生 MACE密切相关( P<0.05)。结论 AMI病人 PCI术后血清中 miRNA-208、p21水平与预后有关,且 miRNA-208低水平和 p21高水平 AMI病人发生 MACE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连续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936例的病例资料,检测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后4周及3、6、12个月的TC、TG、LDL-C、HDL-C,其中624例患者在4次血脂检验中LDL-C均<1.81 mmol/L.根据TG水平分为TG< 1.70 mmol/L组(259例)和TG≥1.70 mmol/L组(365例),研究TG与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二次血运重建手术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结果 TG< 1.70 mmol/L组和TG≥1.70 mmol/L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年内共发生MACCE事件59例(9.5%),TG<1.70 mmol/L组(9例,3.5%)明显低于TG≥1.70 mmol/L组(50例,13.7%)(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非HDL-C(非HDL-C)和其他协变量后TG≥1.70 mmol/L是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95%置信区间为0.84~ 1.31;P =0.03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手术患者,LDL-C达标后TG≥1.70 mmol/L是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13例AMI患者施行急诊PC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结论急诊PCI应作为有条件开展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医院AMI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杨广龙  周会霞  杨波 《安徽医药》2018,22(12):2453-2456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90例STE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Pro-UK+PCI组45例和PCI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术,rhPro-UK+PCI组在PCI术前单次或反复多次向冠脉内注射rhPro-UK,然后进行血栓抽吸,rhPro-UK用量根据动脉造影血流情况,5~10万U/次,总剂量≤50万U。两组患者随访30 d,记录两组患者心肌灌注、心功能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并检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rhPro-UK+PCI组TIMI Ⅲ级比例和术后90 min ST段回落>70%比例显著高于PCI组,CTFC显著低于PC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两组患者CK-MB逐渐上升,至术后12 h达峰值,此后逐渐降低;hs-CRP逐渐上升,至术后3 d达峰值,此后逐渐降低。术后12、24、36、48 h rhPro-UK+PCI组CK-MB水平显著低于PCI组,术后3、5 d rhPro-UK+PCI组hs-CRP 水平显著低于PCI组(P<0.05)。rhPro-UK+PCI组LVEF显著高于PCI组,LVEDV、LVESV显著低于PCI组(P<0.05);术后rhPro-UK+PCI组MACE发生率低于PCI组。 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前冠脉内给予rhPro-UK能够显著改善心肌再灌注,提高心功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102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2组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魏芳  文淑峰  赵皎皎  姜琦  马晓静 《中国医药》2011,6(11):1299-130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STEMI未及时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且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梗死后10 ~ 14 d行PCI术.术中测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术后4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前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2~3级者11例(39.3%),高于对照组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和术后研究组TMPG分级2~3级的例数[分别为9例(32.2%)、24例(8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例(10.7%)、17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ICAM-1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57.79±65.70)、(287.67±33.75)、( 190.16±47.32)ng/L]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63.25±59.60)、( 335.41±43.60)、(278.22±39.05) ng/L]明显降低,且较自身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64.3% (18/28)]高于对照组[35.7%(10/28)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0.7% (3/28),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1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PCI靶血管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将接受PCI的351例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史、发病到再灌注时间、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肌酸激酶(CK)峰值、手术暴露时间、入院时的心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PCI情况等。平均随访时间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早期组患者的手术暴露时间明显短于晚期组[(58.6±20.3)min vs.(64.8±22.8)min,t=2.609,P<0.05]。早期组患者再住院率(19.7%vs.29.5%,χ2=4.357,P<0.05)、病死率(1.7%vs.5.7%,χ2=4.176,P<0.05)显著低于晚期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严重、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入院时心率>90次/min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OR s>1);Killip分级<Ⅱ级有利于STEM I患者的存活(OR<1)。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 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无复流患者给予盐酸地尔硫萆、腺苷、溶栓剂等药物治疗和主动脉内反搏泵(IABP)治疗.18例患者中,术中及住院期间共死亡2例,病死率为11.1%.结论 无复流现象是STEMI患者PCI治疗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药物和IABP的综合治疗对无复流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