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附件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附件炎343411江西省乌石山铁矿医院王树平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出《金匮要略》,张仲景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儒,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主治肠痈脓已成者,具有清热泄结、排脓...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笔者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为大肠癌早期病变而设的.肠痈就是大肠癌,其中的“腹无积聚”是指病在早期,肿瘤还局限于肠道.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为治疗肠痈的一张名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耀光教授多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外科诸疾患[1],如丹毒、脐痈、带状疱疹、阴囊脓肿等疾病,临床上疗效明显,扩大了经方主治范围.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总结王教授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疥疮一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袁红霞教授善用仲景经方,临证常应用本方化裁,获效颇多.现举其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笔者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为大肠癌早期病变而设的。肠痈就是大肠癌,其中的"腹无积聚"是指病在早期,肿瘤还局限于肠道。而"其身甲错"和"身无热"也是恶性肿瘤的早期指征,这就得用以  相似文献   

6.
王艳蓉  冯五金 《光明中医》2014,(8):1740-1741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导师冯五金教授,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其从医40余载,擅长治内外妇儿多科的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临证,亲聆教诲,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7.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验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附子败酱散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主要为肠痈脓已成而设,具有排脓消痈、振奋阳气之功。山东中医药大学陶汉华教授宗异病同治之旨,以此方随证化裁,用于内科多种疾病的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兹举验案二则。1克隆病  相似文献   

8.
肠痈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内痈”范畴。张仲景对肠痈的认识,源于《灵枢·痈疽》篇之说。他根据脓已成与脓未成之证候特点,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中,对本病的脉证,提出了较早的论述。首创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肠...  相似文献   

9.
周念祖老师196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40余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先生崇尚仲景学说、精于辨证、用药精纯的特点。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启迪颇多,现将先生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经验介绍如下。薏苡附子败酱散源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谓"腹皮急,按之濡"知其非寻常热势炽盛之肠痈,"腹无积聚,身无热"知其非邪热与有形实邪互结所致,实为湿热互结所致肠痈。周老认为  相似文献   

10.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属于中医肠痈的范围。早在汉朝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有关于阑尾炎的论述,如:“肠痛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附子薏苡败酱散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若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薏苡附子败酱散适应症及病机,从"症-证-病"的角度,探析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功用。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薏苡附子败酱散的并对现代医家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治疗涉及到肠道、皮肤、妇科、男科等疾病,以及皮肤干燥,皮肤异常角化性疾病等,疗效显著。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可针对脾肾之阳不足,伴有湿浊血瘀之证,可治疗慢性、迁延难愈性炎症,尤其痈脓性,脓久不溃性炎症。  相似文献   

12.
据文献考证,从兰尾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与古代医籍所谓“肠痈”颇相类似。如金匱要略:“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及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巢氏病源肠痈候论:“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乇,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蘊积,结聚成痈。热积  相似文献   

13.
肠痈是外科急症之一,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就有记载。辨有脓无脓,有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脓未成,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这是治疗肠痈的一般常法。但妊娠肠痈,亦称孕(疒邑),另作别论,因为大黄、附子、丹皮,桃仁等药,究属攻破之药、非妊娠所宜。《内经》虽有“有故无殒”之明训,而实际临床运用,总有所顾虑。笔者运用家传生麦安胎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一例妊娠急  相似文献   

14.
郭敏 《中医杂志》2012,53(10):884-885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制)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振奋阳气、消肿排脓之功.该方主治病证系由于素体阳虚,兼内蕴热毒,营血瘀滞肠中,治疗以清热消痈为主,且兼顾阳气[1].本方临床常用于肠痈脓已成而未溃之病证,即现代医学之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阑尾炎、腹内脓肿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耀光教授多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外科诸疾患,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薏苡附子败酱散本为治疗肠痈脓已成而未溃,方中薏苡仁十分利湿排脓,附子二分温阳散结,败酱五分排脓解毒,共奏散痈解毒,振奋阳气之效;病程越长,附子剂量越大,灵活变化,不偏离散寒祛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湿疹、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在振奋阳气基础上解毒利湿,恰中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正虚邪恋之病机,内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发挥独特优势,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几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仲景汤方应用薏苡仁共三方。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方)薏苡仁十五两,炮附子十枚,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治疗寒湿而致之胸痹,平时痛缓,发时痛急。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草五分。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水煎顿服。功能排脓消肿。治肠痈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  相似文献   

17.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原方用治肠痈脓成、体虚邪恋之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胀,按之濡软,脉数病证。近代医家用本方治疗阑尾脓肿及体虚肺脓疡收获良效。笔者师其法以此方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以腹痛为主症的疾病,收效亦著,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方静  陈江  金玉 《陕西中医》2018,(3):383-386
目的:根据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病机及方药特征,从"标本兼治"、"异病同治"的角度,探析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临床应用及方药研究。方法:总结了中医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方药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结果:现代医家深度剖析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方药特色,将本方临床用于消化科、妇科、男科、皮肤科、癌症等疾病,疗效独特且确切。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善治脾肾阳虚,正气不足,内有湿热血瘀化脓之证,可治疗慢性、迁延难愈性炎症,尤其痈脓性炎症,甚合中医"标本兼治"、"异病同治"的治病思路。  相似文献   

19.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振奋阳气、消肿排脓之功.本方临床常用于肠痈脓已成而未溃之病证,即西医学之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阑尾炎、腹内脓肿等.赵和平老师系湖北省名中医,擅用经方.笔者跟师学习多年,常见其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带下、劳淋、慢性前列腺炎等妇科、男科疾病,收效显...  相似文献   

20.
肠痈可分为成脓期和未成脓期。其未成脓者为肠痈初起,发热汗出,右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等,证属热证实证,用大黄牡丹汤以泻热破积,散结消肿。如果痈脓已成,则身体不再发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右下腹如肿状,脉数,证属虚证寒证,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排脓消肿。笔者曾用大黄牡丹汤治疗40例均获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