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多见,此病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师陈文慧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常见于情志致病,情志失调导致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生湿、化热、伤阴等,进而影响肠腑功能而发为本病。从疏肝健脾、平肝利湿、柔肝止泻三法论治,治法独特,用药精简,临床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典型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之一,缺少典型的实验室指标,发病机制诸多,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致病因素中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更加密切.文章通过医案总结杨倩教授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辨病辨证思路,探讨杨倩教授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辨治特点.  相似文献   

3.
谢昌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彬彬 《中医杂志》2006,47(10):739-740
中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肠郁”、“气腹痛”、“脾约”、“久泻”等病范畴,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尤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肠郁”一病,即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脾胃疾病,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在IBS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中医病机与气机升降失调、津液输布失常密不可分,病位集中在肝、肺、大肠,肝肺与大肠之间的互动联系与现代医学中的脑肠互动学说异曲同工。此文通过分析脑肠互动学说解释从肝肺论治IBS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辨治IBS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病因病机学角度分析脑老化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当下情志等因素对人体衰老的影响日益突出,其中对脑的影响亦十分明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调节人体情志的枢纽,也是机体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代谢失常的启始环节,同时也是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关键原因。上述观点将为新时期从肝论治脑老化相关疾病奠定扎实的病机学证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静君  吴俊喜 《河北中医》2002,24(6):440-44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及黏液便单独或综合出现为特征 ,并可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 ,我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取得了满意疗效 ,浅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 ,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诱发因素 ,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导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1 .1 情志失调 从“肝主疏泄”、“暴怒伤肝”、“木郁克土”等传统立论 ,肠易激综合征常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等因素 ,致使肝气郁滞 ,肝失疏泄 ,气机…  相似文献   

7.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本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诊治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病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病程较长,常常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与肝、脾、心、肾、肺等脏器有关,其主要病机为饥饱失常,劳倦过度,心神失调、肝失所养,或久病缠绵,或外邪所侵,均可致脾胃受损,日久即导致脾胃虚弱,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在治疗上提出了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心论治和从肺论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反复疲劳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中医理论中胆主决断、藏泄胆汁,胆经处少阳枢位主气机开阖,可调节情志,维持体力。胆腑及胆经的功能异常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致情志失常、筋肉失养、升发无力。临床上从胆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可分为少阳郁遏证、胆胃不和证、心胆气虚证,辨证施以四逆散、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配合针灸联合治疗。本文通过探析胆腑、胆经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联系,阐述从胆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并附医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情志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对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潜力和优势,在改善症状、对症治疗、减少复发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12.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肝经及其分支通过直接循行入口或与脾经、胃经交会的方式影响着口腔溃疡的发生。肝经经气异常会导致肝血不足,肝气升降失司,气血不和,诸病皆起,在口则表现为溃疡的反复发作。肝气升发太过或疏泄不及都易致情志病,这些负性心理因素抑制人体内与溃疡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与调节,诱发口腔溃疡并影响其修复。肝胆相互表里、同居中焦,共具枢转气机功能。若疏泄失常,则脾胃之气升降异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热导致口舌生疮。肝失疏泄亦可母病及子,累及于心,上达口舌,发为溃疡。"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肝血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脏对经期体内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有重要调控作用,基于此,经行口糜这类特殊的口腔溃疡亦须从肝论治。免疫功能异常和微量元素缺乏同样被认为是引起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重要因素,这两者又与肝脏相互影响。总之,无论从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肝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肝探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具有现实意义,为临床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郁证性经乱是指因情志因素引起的月经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七情内伤导致冲任失调是郁证性经乱的生理病理基础,其基础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化火、心脾两虚、痰凝血瘀、气血和肝肾亏虚;治疗时需辨证并兼顾崩漏与闭经的特殊性,不可忽视非药物情志疗法的重要性。郁证性经乱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应激性闭经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致月经失调者。  相似文献   

15.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抽动障碍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肺、心、肾,应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情志失调为本病主要诱因之一,应注重调神以养形;多表现为阴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等病理体质,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季节不同,六淫及病理特点不同,应根据季节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对应激性情志异常疾病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注意到生活压力与环境应激等因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应激已然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因素.心理应激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其关于情志活动的调控已归入肝藏疏泄功能之中.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若肝藏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  相似文献   

17.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四逆散功效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化裁应用经验。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的基本原理,卢尚岭教授提出肝气郁结是诸多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肝郁为诸郁之先,诸郁多与肝气郁结相关,是以气机郁滞诸疾内生,疏肝解郁可治百病。因而,临床常用疏肝解郁治法,相应方剂首选《伤寒论》四逆散。其具疏肝理气解郁之功,故为疏肝解郁之祖方。卢尚岭教授结合临证所见,不断总结经验,创制疏肝解郁之经验方疏解汤,功用:疏肝解郁、调气活血,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胸胁胀满或疼痛、头痛、眩晕、心悸、脘腹疼痛、情志不舒、痛经等病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