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和下颌平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Ⅱ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切牙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探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上此类错牙合的诊断、矫治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CBCT,将测试对象分成高、均、低角3组,每组20例,应用Invivo 5 软件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相关性。(2)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最薄,低角组最厚。(3)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高度,高角组最高,低角组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X 线头影测量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
正畸矫治设计及面型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90 例年龄为13 ~ 16 岁未经过临床正
畸治疗的Ⅱ1 类骨面型青少年病人的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研究,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颏部
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组骨性指标中颏高度、颏角、颏凹陷和颏曲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 软组织指标中软组织唇颏距离、颏唇角和软组织颏倾角等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均与
性别、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特点不完全一致。结论: 垂直骨面型对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
组织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骨性指标与软组织指标不完全一致,正畸矫治计划的拟定以软组织标准更为可靠,矫
治后病人的面型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正畸矫治设计及面型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90 例年龄为13 ~ 16 岁未经过临床正
畸治疗的Ⅱ1 类骨面型青少年病人的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研究,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颏部
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组骨性指标中颏高度、颏角、颏凹陷和颏曲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 软组织指标中软组织唇颏距离、颏唇角和软组织颏倾角等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均与
性别、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特点不完全一致。结论: 垂直骨面型对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
组织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骨性指标与软组织指标不完全一致,正畸矫治计划的拟定以软组织标准更为可靠,矫
治后病人的面型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特征,为正畸临床评估颞下颌
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成人颞下颌关节正常及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 (
CBCT)资料中各选取20例,将研究对象分2组,采用Invivo5 软件将CBCT 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别
测量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等关节结构。结果:同颞下颌关节正常组相比,20例成人骨性II类高角颞
下颌关节骨关节CBCT样本中,关节窝前后径显著增加、高度显著减低(P<0.01);关节窝顶骨质显著增
厚(P<0.01);关节结节高度降低、后斜面角减小(P<0.05);矢状向关节后间隙减小,而关节上间隙
及前间隙都增加(P<0.05);髁突前后径、高度减小(P<0.05);水平角、髁突前斜面宽度及后斜面
角增加(P<0.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关节窝改变最明显,其次是关节
间隙和髁突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成像,对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上颌骨尖牙窝区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在前磨牙区模拟植入不同直径的种植体,测量不同骨面型尖牙窝、种植体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位置关系.Ⅰ类、Ⅱ类、Ⅲ类面型患者第一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4.33±0.73)、(3.77±0.58)、(5.18±0.93)mm,第二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3.20±0.63)、(2.81±0.58)、(3.90±0.79)mm.性别、左右及是否缺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面型患者骨倒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10.30±1.70)mm(d=3.3 mm)、(8.77±1.58)mm(d=4.1 mm),第二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09±1.51)mm(d=3.3 mm)、(6.69±1.35)mm(d=4.1 mm);第一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98±1.54)mm(d=3.3 mm)、(7.67±1.52)mm(d=4.1 mm),第二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7.09±1.59)mm(d=3.3 mm)、(5.79±1.34)mm(d=4.1 mm),是否缺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尖牙窝区进行种植手术,尤其Ⅲ类骨面型患者,术前通过CBCT分析尖牙窝与种植体的位置关系,避免唇侧穿孔,保证种植体的三维植入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是否适合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方法 2012-01~2013-09从沈阳市口腔医院预防科筛查出正常成人61例,同时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求治的成人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患者61例,选取左上中切牙进行测量分析。以正常成人组为对照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评估成人骨性Ⅱ类错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个别正常成人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是否一致。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人骨性Ⅱ类错组患者上颌前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P>0.05)、腭侧牙槽骨厚度(P>0.05)与正常成人上颌前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性Ⅱ类错成人与正常成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相似,提示成人骨性Ⅱ类错允许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46名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进行锥形束CT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 5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和关节间隙等9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III类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三维形态结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角和均角组患者相比,低角组患者关节上间隙更大,关节结节后斜面更陡峭,髁突长轴径更大,关节内间隙更大;与均角和低角组相比,高角组髁突前后径更小。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髁突形态上有一定差异,应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最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上颌骨前牙区的种植体在使用不同角度的基台修复后牙槽骨改变情况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第二牙病防治所接受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40例,按修复基台角度不同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0°和25°基台修复.在安装角度基台后的即刻、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行锥形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2分类错 颞下颌关节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0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矫治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两组患儿矫治前后通过CBCT观察颞下颌关节相关角度、面高、关节间隙及髁突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矫治前后上牙槽座角(SNA)、下牙槽座角(SNB)、上下牙槽座角(ANB)、下颌平面角(MP-FH)、蝶鞍中心与颏顶连线与眼耳平面相交的下前角(Y轴角)、全面高(N-Me)、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矫治前后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U1-NA)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矫治前后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及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自锁托槽矫治器用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 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有一定变化,髁突有向前移动趋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比自锁托槽矫治器更适用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 患儿,可在相同矫治时间内获取更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矜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高角组34例、均角组34例、低角组34例,每组男女各17例,共计102例,年龄18 ~31岁,平均(22.84±3.78)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软组织颏部形态上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垂直骨面型对软组织颏部的测量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主要在于高角组.颏唇沟深度(Bs-LLPos)从高角组到低角组依次增加,尤其是高角组的颏唇沟深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颏部长度(LL-Pos)自高角至低角组逐渐降低,高角组颏部长度相对较长,低角组相对较短;高角组颏唇角(LL-Bs-Pos)、下颌颏角(Bs-Pos-Mes)相对较大;均角组E-LL、E-Bs、E-Pos、E-Mes及软组织颏部厚度相对于高、低角组较大.所有测试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骨性分类患者中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颏部软组织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形态的解剖特征和对称性。方法:收集413例CBCT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794颗,下颌第二前磨牙770颗)。运用NNTViewer软件分析其牙根数、根面沟位置、根管数、根管构型,统计根管构型的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部分为单根,13颗为双根。根管构型发生率分别为I型87.66%,II型1.76%,III型2.52%,IV型2.14%,V型5.92%,C形根管(横截面)12.21%。118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3.70%根管构型对称。下颌第二前磨牙均为单根,其中99.48%为I型,0.52%为V型。4颗牙齿在牙根近中舌侧发现根面沟,99.48%根管构型对称。结论: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具有一定对称性,运用CBCT可帮助确定根管系统特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川渝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 调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因治疗需要而拍摄的下颌前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从中选取根尖孔发育完全且未行根管治疗或修复治疗的影像,详细记录其牙根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其根管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75例患者,包括1076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97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以单根为主(99.26%),其余均为双根(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全部为单根.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主要为单根管(74.16%)和双根管(24.44%),还有少量3根管(0.63%)和C型根管(0.74%);下颌第二前磨牙则以单根管(98.88%)为主,仅检出少量的双根管(1.12%),未见拥有3根管和C型根管的牙根.按照Vertucci分类,I型根管是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的根管构型,其次为V型根管.结论 川渝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多样;下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管;CBCT可以用于复杂牙根和根管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数字影像研究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方法 筛选重庆地区567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293例,女:274例),共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及牙根数目.结果 1 124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参考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进行分类,发生率分别为:Ⅰ型71.17%,多根管型28.83%[其中Ⅱ型4.45%,Ⅳ型1.16%,V型7.38%,Ⅸ型(双根双根管)13.61%,X型(其他)2.22 %];左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同一根管类型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多根管发生率(32.29%)高于女性(2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重庆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及双牙根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且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锥形束CT(CBCT)数字影像对重庆地区人群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牙根数目及根面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3年1月~4月就诊患者的CBCT数据,通过i-CAT软件对其轴面、矢状面、冠状面进行分析,记录其根管形态、牙根数目及根面沟发生情况。结果 1 725例患者的锥形束CT数字影像(男923例,女802例),共9 646颗下颌前牙纳入研究。9 646颗下颌前牙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中切牙全部为单根牙,侧切牙中0.3%(11/3 257)为双根牙,尖牙中有0.8%(26/3 014)为双根牙,3.8%(127/3 375)中切牙、10.6%(345/3 257)侧切牙、4.2%(127/3 014)尖牙为多根管牙,其余均为单根管牙,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Ⅲ。下颌前牙同一根管类型及根面沟在左右侧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下颌侧切牙多根管发生率(11.9%)大于男性(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21~岁组(5.0%,27/542),41~岁组(14.7%,91/619),41~岁组(8.1%,52/643);下颌前牙根面沟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1~岁组(8.1%,33/406)。结论重庆地区人下颌前牙根管系统中多根管、双牙根及根面沟的发生率较高,根管类型多样,多根管发生率兼有性别差异。通过对根管系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安氏II1 错牙合畸形病人在矫治不同阶段的硬组织变化规侓。方法: 选择2013-07 ~ 2015-
11 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40 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不拔牙矫治,采用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
配合斜面导板,分别在矫治前、矫治中( 上颌排齐阶段) 、矫治后( 摘斜导及矫治结束阶段) 测量出硬组织各测量项
目值,对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投影测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矫治前、中、后
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安氏II1 病例矫治前、中、后硬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 牙齿主要表现
为上颌前牙的舌倾、覆牙合、覆盖减小,其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和下颌骨前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面高、后面
高增加及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的减少,下颌体长度的增加。结论: MBT 直丝弓矫治器对颌骨的作用较小,主要对
牙齿进行了有效的转矩和支抗控制,表现为U1-SN 和IMPA 减小; 功能性斜面导板矫治器有效的促进了下颌骨的生
长,主要表现为下颌体长度的增加和前、后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40 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不拔牙矫治,采用MBT 直丝弓矫治技术
配合斜面导板,分别在矫治前、矫治中( 上颌排齐阶段) 、矫治后( 摘斜导及矫治结束阶段) 测量出硬组织各测量项
目值,对颌面部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投影测量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矫治前、中、后
测量指标的变化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安氏II1 病例矫治前、中、后硬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 牙齿主要表现
为上颌前牙的舌倾、覆牙合、覆盖减小,其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和下颌骨前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面高、后面
高增加及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的减少,下颌体长度的增加。结论: MBT 直丝弓矫治器对颌骨的作用较小,主要对
牙齿进行了有效的转矩和支抗控制,表现为U1-SN 和IMPA 减小; 功能性斜面导板矫治器有效的促进了下颌骨的生
长,主要表现为下颌体长度的增加和前、后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