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对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随访期间复发/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收治的1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术后均采用131I进行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清甲)治疗。随访24个月,将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21例)和未复发转移组(8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131I治疗情况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Tg、TgAb。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g、TgAb检测对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采取非条件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原位肿瘤T4分期、手术方式为腺叶切除或近全切、残余甲状腺质量≥1 g、手术至131I治疗时间> 3个月、24 h摄131I率≤ 20%患者的占比均较高(P <0.05);复发转移组血清Tg和TgAb水平均较高(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预测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截断值为1.674 μg/L,AUC为0.803(95% CI:0.721,0.884),敏感性为81.1%(95% CI:0.724,0.898),特异性为63.8%(95% CI:0.585,0.691);血清TgAb预测的最佳截断值为44.19 3 IU/mL,AUC为0.911(95% CI:0.859,0.963),敏感性为89.2%(95% CI:0.813,0.971),特异性为72.5%(95% CI:0.674,0.774)。非条件Logistic一般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位肿瘤T4分期[O^R=2.916(95% CI:1.325,6.417)]、腺叶切除或近全切[O^R=3.243(95% CI:2.174,4.838)]、残余甲状腺质量≥ 10 g[O^R=1.835(95% CI:1.514,2.224)]、手术至131I治疗时间> 3个月[O^R=1.962(95% CI:1.371,2.808)]、24 h摄131I率≤ 20%[O^R=2.638(95% CI:1.219,5.709)]、血清Tg ≥ 1.674 μg/L[O^R=2.503(95% CI:1.430,4.360)]、血清TgAb≥ 44.193 IU/mL[O^R=2.944(95% CI:2.016,4.299)]可能是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P <0.05);风险因素预测模型预测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95% CI:0.935,0.987),标准误为0.010,临界值为73.162,敏感性为91.9%(95% CI:0.863,0.957),特异性为88.2%(95% CI:0.845,0.922)。结论 甲状腺癌根治术联合131I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血清Tg、TgAb水平明显升高,Tg、TgAb对预测复发/转移具有较好的价值,联合其他危险因素建立风险因素预测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单云云  叶磊  李婷婷 《安徽医学》2023,44(10):1199-120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灶的超声表现、BRAFV600E基因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PTC的278例患者资料,共278个病灶,分为两组:转移组(117个)与未转移组(161个)。分析两组病灶的超声表现、BRAFV600E基因结果及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实性183个(65.8%),垂直位159个(57.2%),极低回声22个(7.9%),微钙化194个(69.8%),边缘模糊/不规则或甲状腺外侵犯119个(42.8%)。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83个(29.9%),合并BRAFV600E基因突变244个(8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2.061,P=0.006,95% CI:1.228~3.458)、结节最大直径≥10 mm (OR=1.088,P=0.001,95% CI:1.034~1.146)、和微钙化(OR=1.882,P=0.033,95% CI:1.052~3.367)是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效能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56.5%,约登指数为0.283,曲线下面积为0.664,95% CI:0.600~0.728。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可以预测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建议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时,可以适当扩大颈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最大径≤ 5 mm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双侧癌、是否多灶癌、是否腺外侵犯、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等,总结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的CLNM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中,发生CLNM者58例(31.2%)。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个数为0~14个,平均(4.92±6.82)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5个,平均(0.78±1.41)个;转移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百分比为0%~100%,平均(50±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多发灶是肿瘤最大径≤ 5 mm PTMC患者CLN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多发灶均是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男性、肿瘤多发灶的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腺肿瘤复发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的胸腺肿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局部胸膜复发病灶;不能耐受系统化学治疗,或既往化学治疗失败;先前接受过胸部高剂量放射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术前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检查,依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在CT或超声引导下于穿刺点进针,插植粒子针,间距一般为0.5 cm。观察2个月后治疗病灶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3~9个月。结果 全组共13例患者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男7例、女6例,年龄30~78岁。植入粒子数中位数为30粒,范围为20~58粒;总剂量中位数为1.9×107 Bq,范围为(1.5~2.6)×107 Bq。随访2个月后发现客观缓解率达到100%(7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伴有胸壁疼痛的4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1例患者在粒子植入过程中发生气胸。在3~9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粒子植入部位的疾病进展。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腺肿瘤患者胸膜复发安全、有效,可作为传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性治疗,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价131I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手术和131I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14岁为切点值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17例)和青少年组(14~18岁)(13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治疗次数和剂量进行分析,并进行疗效和短期副作用评价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86.7%,肺转移的发生率为36.67%。患者平均接受131I治疗2.43次,平均累积剂量为8.71 GBq。其中儿童组患者平均治疗2.29次,平均累积剂量5.89 GBq,青少年组患者分别为2.61次和12.41 GBq。无肺转移组患者平均治疗1.73次,平均累积剂量为5.85 GBq,肺转移组患者分别为3.63次和14.30 GBq。30例患者肿瘤完全缓解率(CR)为56.7%,部分缓解率(PR)为23.3%,稳定率(SD)为20.0%。无肺转移组的CR率为73.7%,PR率为10.5%,SD率为15.8%;肺转移组的CR率为27.3%,PR率为45.5%,SD率为27.3%。131I治疗后3天内颈部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6.7%,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3.3%。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发生率较高,131I治疗儿童及青少年DT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瘤内植入治疗局部复发胸腺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42例局部复发胸腺瘤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瘤内植入治疗,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放射损伤情况。通过CT扫描评估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计算肿瘤体积和客观有效率;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局部疼痛症状,计算疼痛缓解率。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患者发生低热、1例发生气胸,2例发生局部皮肤1级放射性损伤,无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肿瘤体积为(37.2±8.4)cm3,治疗后2、4、6个月肿瘤体积分别缩小至(18.6±4.2)、(15.3±4.0)、(14.9±3.7)cm3;治疗后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95.2%(40/42)。24例患者治疗前有局部疼痛症状,中位NRS评分为4(1~9)分,治疗后2、4、6个月时中位NRS评分分别下降至1(0~6)、1(0~5)、1(0~5)分;治疗后6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7.5%(21/24)。结论 放射性125I密封籽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胸腺瘤近期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陈樱  颜蕴文  张敬杰  王含飞 《安徽医学》2020,41(9):1030-1032
目的 分析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年轻(年龄≤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临床特征(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等);依据患者5年生存与否,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2例与死亡组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特点与死亡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30例患者中,肿瘤位置发生在外上象限占62.3%,浸润性导管癌占84.6%。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等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 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主要位于外上象限且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胡希红  魏广玉  倪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114-116,127
目的 观察131I和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GD)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GD患者88例,随机分为131I治疗组和甲巯咪唑治疗组,每组44例。选择同期笔者医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血清IL-10的检测使用ELISA法,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T3、FT4和TSH。结果 GD患者Treg细胞比例为3.25%±0.8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14%±2.13%(P<0.01),GD患者IL-10因子表达为8.22±1.73μmol/L,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5.64±3.17μmol/L(P<0.01)。131I和甲巯咪唑组治疗前GD患者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1I组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出现显著升高(P<0.05),但甲巯咪唑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I和甲巯咪唑组治疗前GD患者FT3、FT4和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T3和FT4均显著减低(P<0.01),TSH均显著升高(P<0.05)。但131I组对FT3和FT4的减低作用以及对TSH的升高作用显著优于甲巯咪唑组(P<0.05)。结论 131I可提高Graves病患者Treg细胞比例和IL-10因子表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 病人采用放射性碘( 131 I) 治疗,从而
评价131 I 治疗DTC 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 ~ 2013a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DTC 病人50 例,
男性19 例,女性31 例,年龄24 ~ 77 岁,平均51. 28±15. 43 岁。其中,PTC 28 例,FTC 22 例。术后单纯发现颈部
转移23 例,肺转移3 例,骨转移2 例。结果: PTC 组痊愈率75. 0%,好转率14. 3%,无效率7. 1%,死亡率3. 6%;
FTC 组痊愈率59. 1%,好转率27. 3%,无效率9. 1%,死亡率4. 5%。经统计学分析,χ2 = 23. 93,P<0. 001,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单纯发现颈部转移23 例,肺转移3 例,骨转移2 例,经统计学分析,χ2 = 18. 36,P<0. 001,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31 I 治疗DTC 有较好的疗效,且PTC 组治疗痊愈率高于FTC 组,131 I 治疗疗效与转移灶
部位有关,颈部转移灶治疗效果好于肺转移及骨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行手术治疗的IA2-IB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期、肿瘤直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数值,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浸润情况、宫旁转移情况等,对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8例IA2-IB1期宫颈癌患者中9例发生宫旁转移,宫旁转移率为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血清SCC值显著升高、肿瘤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脉管浸润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宫旁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与宫旁转移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IA2-IB1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率低,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易发生宫旁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115 U/ml)患者在手术及131I治疗后TgAb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118例TgAb阳性患者,分析其手术前、131I治疗前、131I治疗后中位随访2.3个月及5.2个月相应时间点TgAb的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观察患者131I治疗后TgAb下降>50%所需时间(T50)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前一时间点的TgAb相比,经手术、131I治疗后中位随访2.3个月和5.2个月TgAb均明显下降(P均=0.000),各阶段降幅>50%者分别占28.6%、33.3%和37.2%,TgAb转阴率分别为23.4%、48.9%和62.8%。MLR显示,T50仅与131I治疗距手术时间(B=1.125,P=0.000)有关。结论 手术及131I治疗可明显降低TgAb阳性DTC患者的TgAb水平。131I治疗距手术时间对TgAb下降速度有显著影响,术后尽快行131I治疗有助于TgAb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TNMⅢ期的NSCLC患者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高于肿瘤直径≤3 cm、中高分化、TNMⅠ~Ⅱ期的患者(P<0.05)。CD8+CD39+T细胞高水平组术后1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均低于低水平组(P<0.05)。TNM分期、外周血CD8+CD39+T细胞水平是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CD8+CD39+T细胞在NSCLC患者外周血中呈高水平,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衍生物ASI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犬提取心肌细胞膜检测酶活性;大鼠结扎冠脉引起心肌梗死后取左心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肥厚信号转导通路的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表达情况。结果 ASId对大鼠和犬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8±0.27)×10?6和(1.41±0.16)×10?7 mol/L,在受试剂量下(10?8~10?5 mol/L)对Ca2+/Mg2+-ATPase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免疫组化研究表明,ASId 0.5、1.0 mg/kg可显著降低CaN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表达分别下降73.1%(P<0.01)、78.0%(P<0.001),提示ASId抗心肌肥厚机制与抑制心肌肥厚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关键因子CaN有关。结论 ASId治疗心衰机制与Na+/K+-ATPase抑制产生的即刻心肌收缩效应,以及抗心肌肥厚的远期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4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包括病灶的数目、形态、密度、边界、强化度、邻近结构改变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并比较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甲状腺良性病变37例(滤泡性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单发结节20例,多发17例,共67个病灶;7例恶性病变(甲状腺癌)8个病灶,单发6例,多发1例。甲状腺良性病灶形态不规则6个(9.0%)、边界不清楚18个(26.9%)、钙化17个(25.4%)、包膜不完整19个(28.4%);恶性病灶形态不规则7个(87.5%)、边界不清8个(100%)、钙化5个(62.5%)、包膜不完整8个(100%);4例恶性病变伴颈部淋巴结转移(57.1%),37例良性病变均无淋巴结转移。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在结节形态、边界、微小钙化、包膜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诊断结节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7.3%,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94.7%,准确率93.2%。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一定的CT特征性,CT在其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及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行131I 清甲治疗的DTC术后患者41例,其中乳头状癌37例、滤泡状癌4例,131I清甲治疗剂量为1 110~5 550 MBq。观察131I清甲成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41例DTC术后患者中,131I清甲成功率为60.98%(25/41)。单因素分析显示残余甲状腺质量(χ2=8.431,P=0.006)、24 h摄131I率(χ2=7.663,P=0.015)和131I剂量(χ2=12.751,P=0.001)是影响131I疗效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质量(Wald=4.326,P=0.018)和131I剂量(Wald=12.320,P=0.000)是影响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DTC患者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成功率较高,残余甲状腺质量和131I剂量是影响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核素显像和131I全身扫描(131I-WBS)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117例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前行99mTc-MIBI和超声检查,治疗6 d后行131I-WBS,结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131I-SPECT/CT、淋巴结穿刺活检及临床随访等手段确定颈淋巴结转移灶。结果 超声、99mTc-MIBI和131I-WBS诊断117例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6.5%、67.1%、83.5%(P<0.05),特异度为75.0%、78.1%、84.4%,准确度为76.1%、70.1%、83.8%(P<0.05);三项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8.8%、75.0%和92.3%。134个颈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5.4%、99mTc-MIBI 66.4%、131I-WBS 80.6%(P<0.05),前两项合并对26个131I-WBS假阴性显像灶检出率为96.2%。结论 超声、99mTc-MIBI和131I-WBS联合检查可显著提高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前两项联合检查可提高131I-WBS假阴性显像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国产无载体镥[177Lu]制备工艺及177Lu标记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酪氨酸3-奥曲肽(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conjugated Tyr3-octreotide,DOTA-TOC)的方法,探讨国产177Lu-DO- TA-TOC初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多级连续分离纯化制备国产无载体镥[177Lu],全自动化模块标记合成 177Lu-DOTA-TOC,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例仅接受了国产无载体镥[177Lu]标记DOTA-TOC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患者资料。结果:国产无载体镥[177Lu]质控良好,铜<0.01,锌<0.01,铁<0.01,铅<0.15,镱未检出,放化纯>99%,细菌内毒素<2 EU/mL。国产177Lu- 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为(98.85±0.97)%,产品比活度为(80.96±7.47)GBq/μmol,无菌和内毒素检测均符合规定标准,标记产物中乙醇含量为0,放化纯大于99%。仅接受国产177Lu-DOTA-TOC治疗的4例患者中,1例仅1次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1例治疗后1个月出现3级骨髓毒性,治疗后3个月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毒性。结论:国产无载体镥 [177Lu]标记DOTA-TOC质控合格,产率高,安全、耐受性好,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NEN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无载体镥[177Lu]的国产化和批量化生产将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易  梁蕾  郭君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57-160,167
目的 分析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实时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8例甲状腺可疑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超声造影特征的分析,并分别对结节周边与中心感兴趣区进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进一步比较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包括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灌注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CEUS定量参数(包括结节周边峰值强度、周边曲线下面积)均高于未转移组(P < 0.05),结节大小、结节内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不同,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肿瘤中央区失巢凋亡因子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及P16INK4a的表达情况,探讨Bit1、E-钙黏蛋白在宫颈癌获得高侵袭力过程中的意义及二者与P16INK4a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18年宫颈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7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区及中央区Bit1、E-钙黏蛋白、P16INK4a的表达情况。以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各蛋白质表达评分的中位数作为分界点,将标本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在不同P16INK4a表达情况下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肿瘤中央区及出芽区Bit1与E-钙黏蛋白的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7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中,肿瘤中央区P16INK4a、E-钙黏蛋白、Bit1高表达率分别为32.5%(25/77)、67.5%(52/77)、63.6%(49/77),而在肿瘤出芽区分别为67.5%(52/77)、33.8%(26/77)、37.7%(2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5、17.561、10.391,P均<0.01)。无论在肿瘤出芽区还是中央区,P16INK4a高表达组与P16INK4a低表达组Bit1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中央区Bit1低表达与脉管内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053、4.400,P均<0.05),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和Bit1低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580、7.573,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在肿瘤中央区及肿瘤出芽区E-钙黏蛋白与Bit1表达均呈正相关(r=0.287,P=0.011;r=0.236,P=0.039)。结论 宫颈癌侵袭力的增高与Bit1及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及P16INK4a表达增高有关,宫颈癌细胞可能通过抑制Bit1获得失巢凋亡抗性并影响EMT的发生从而获得更高的侵袭能力,但P16INK4a并未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上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模式和规律.方法 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颈清扫标本(共42例)的淋巴结术中均按照颈部分区放置并送病理检查.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直径大小.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合分析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结果 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是6.2个.好发的转移部位依次是Ⅵ区(95.24%)、Ⅲ区(69.05%)、Ⅳ区(57.14%)、Ⅱ区(52.38%)和Ⅴ区(19.05%).副神经以上区域检测到转移占患者总数的7.14%.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回归关系(P=0.02),病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32). 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从颈Ⅱ区到Ⅵ区间存在很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甲状腺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患者年龄是影响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重要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