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2.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3.
"补肝"涵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玲 《光明中医》2001,16(1):8-10
虚则补之,补以治虚。补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但是在五脏治法之中,唯补肝法其涵义多端,不可不辨。1 畅其用曰补疏畅条达肝气为补,这是补肝最早的涵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畅达则气机和调,抑遏则为病。能使肝气条达舒畅则无病。疏畅肝气中用味辛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提出了辛味补肝。对此,张介宾释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之味”。所以说畅其用为补。此处的补泻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本身之喜恶而言。因此,畅其用…  相似文献   

4.
岳秀荣 《中医研究》2003,16(5):59-60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 ,临床时或见之。然而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类教材 ,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 ,未见有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型。但求诸《内经》 ,则见肝气虚之论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 :“丈夫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后世医家亦间或有述及此二症者。如汉代张仲景所制当归四逆汤 ,吴茱萸汤 ,即是治肝阳虚之方。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即论及肝阳虚之证 :“或拘挛痛痹者 ,以本脏之阳虚 ,不能荣筋也。”清代 ,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 ,药用…  相似文献   

5.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邱莉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607-607
笔者临证之时,以肝虚论治素体属虚而隶属于筋痹之坐骨神经痛,每获良效,然肝虚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肝之法亦当因症而异,归纳,以下常见几种治法。滋补肝血法 适用于肝血不足、下肢筋脉失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证见下肢胀痛,行动更甚,平卧或休息后,肢体疼痛稍有缓解伴有情怀不畅,右  相似文献   

7.
补肝汤出自明代《医学六要》,善补肝血,补中有收,功效为养血活血、柔肝缓急,临床常用于肝血亏虚,血不养筋之关节僵硬、小腿转筋;肝风内动之筋惕肉瞤;肝为女子先天之本,补肝汤可治女子血虚不荣之痛经;还可治卫气不得入于阴所致阴气虚之不眠等。胡敏棣主任医师认为肝者,虚证亦多见,善补肝者应先补血,故用补肝汤治疗肝血不足为主的肌肉瞤动、失眠、筋痹、痛经等,疗效甚好。列举病案数则,分析其中临证化裁之经验,切实领悟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清  贾尚美 《山西中医》2011,27(11):58-58,60
以脏腑、气血、阴阳的相关理论及历代医家对肝虚证的论述为基础,探讨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的重要性,认为应运用补肝法治疗月经不调,并分别从补肝气、补肝血、补肝阴、补肝阳4个方面来总结其病机、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肝区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肝癌疼痛不良反应多且易成瘾,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在本病的诊治中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肝体拘紧不适则疼痛发生。对于肝癌患者肝区疼痛的治疗,文章基于“甘以缓之”的内涵,结合清代名家马培之的学术思想,总结出以甘以柔肝、甘以补肾、甘以健脾为主组方的用药规律:肝气升动太过或肝血濡养脏体不及导致的肝急疼痛,可以甘温之当归补血行血,直入肝脏以调经止痛,且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扶正补虚兼能活血散结,尤适用于本虚标实之肝癌疼痛的论治;又有精血同源,子病及母,肝血不足而致疼痛者,可通过补肾以缓肝止痛,甘温之熟地黄功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且入肝肾两经,起到精血同补,肝肾同治的作用;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肝血亦亏,进而发生疼痛,此为“土虚木乘”,此时可通过扶土以抑木,甘温之白术、大枣之属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盛,土虚木乘之势得以转变,肝脏挛缩状态得以舒缓。以此甘味中药缓肝急之法验之临床,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10.
童舜华  石富娟 《新中医》2007,39(10):97-98
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慢性盆腔炎主要以前阴及少腹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病变与肝关系密切。笔者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常从肝经论治为主,疗效良好。根据慢性盆腔炎肝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肝虚气陷、肝虚寒湿、三阴(肝、脾、肾)亏虚等证,故治以补肝法包括补肝升阳、暖肝化气、培补三阴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郁证是由素体肝旺,或体质虚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临床多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为治疗原则。但古今亦有医家认为非独苦辛凉润可治郁,提出亦可从补虚入手。张锡纯充分认识到肝虚致郁的存在,临证善用山萸肉补益肝肾,以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特性去治疗郁证。张氏认为山萸肉能通利九窍、流通血脉而补肝开郁止疼痛,补肝解郁以通水火,补肝解郁而调治寒热往来。  相似文献   

12.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13.
卢伟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53-453
肝体阴而用阳,有谓“将军之官”,性动而急疾,其证虚少而实多,然肝之虚者亦绝非少见。《医宗金鉴》设补肝汤以治肝之虚证。补肝汤由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木瓜、甘草组成。为治“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恍恍无所见”而设。笔者临床上用补肝汤加减治疗腓踹转筋、夜间磨牙、小儿夜啼等,每获佳效,现举例于下。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华医典》古籍检索工具,借助知识考古学方法整理中医古籍中"肝无补法"的相关论述,探究其理论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医家观点大致分为三种:"肝无补法"实乃前人谬误;虽云"肝无补法",然气血流通皆是补;认同"肝无补法",肝不可补。认为应当辨证地看待"肝无补法",不可执此观念而举世伐肝、泻肝;肝气慎补而肝血可补,肝之实证忌补而肝虚当补。  相似文献   

15.
王旭高肝病论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家王旭高为疗肝病之大家,其肝病证治特点为: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注重脉证,强调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及痰饮痴血均可致肝病,疏畅条达以治肝气,柔体济刚以熄肝风,补虚泻实以治肝火。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从肝论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贵 《中医杂志》1996,37(11):659-660
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偏头痛,是一间断性反复发作的,以一侧头痛为主的搏动性头痛疾病。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所说的“头风”。笔者继承先师赵金铎老中医治疗头痛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悟出了治偏头痛宜以肝脏为病位中心,以气血痰热风寒虚为病机重点的心得体会。凡肝郁、肝火、肝风、肝寒、肝瘀肝虚等病理变化可致偏头痛,当分别施以疏、清、平、温、化、补诸法,和肝而治之。兹按疏肝解郁、疏肝化痰、清肝泄火、平肝熄风、温肝降逆、化肝活血、补肝养血7法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肝气虚、肝阳虚,多因素虚久病、失治、误治致成。肝气虚治当益气补肝,以益气补肝汤为主方;肝阳虚治当温阳补肝,以温阳补肝汤为主方。其兼证尤多,当分别施治。确立肝气虚、肝阳虚证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完整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金匮》对肝虚证提出的具体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通常概括为调补助益法或酸甘焦苦并用法,实属“补不足”之范畴。然《金匮》所指肝虚之候、肝虚之治,后学者在理解上仍有争议。为此,对《金匮》肝虚治法的理论意义及其前人经验做以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创立了"肝气、肝风、肝火"三纲辨证体系,提出"治肝三十法"。王旭高从肝论治虚损病,认为病机存在阶段递进式发展。第一阶段,肝胆郁热克伐生生之气;第二阶段,相火与肝气相合导致木火刑金或者由于后天失养而成木横土衰;第三阶段,肝、脾、肺三者生克失常,风火相煽,阴津亏耗而成阴亏风动。将虚损病中运用的"治肝三十法"分为本治法、旁治法和兼治法三类,主要涉及疏肝理气法、散肝法、清肝法、养肝法、泄肝法、熄风和阳法、熄风潜阳法、缓肝法、抑肝法、泻子法、补母法、清金制木法、培土泄木法、泄肝和胃法。  相似文献   

20.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