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入院并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84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种临床病理参量与SLN及NSLN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 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脉管侵犯、Ki?67、p53是SLN 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大小、PR状态、脉管侵犯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LN阳性患者中进一步行胶窝淋巴结清扫术160例,其中NSLN未转移130例(81.3%),NSLN转移30例(18.7%)。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R状态、SLN阳性数量是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SLN阳性数量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PR状态、脉管侵犯是SLN 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LN阳性数量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NSL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哨淋巴结阳性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274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影响NSLN状态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4例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NSLN转移92例(3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3)、脉管浸润(P =0.031)、SLN转移灶大小(P=0.002)、SLN(+)/SLN比率(P<0.001)、分子分型(P<0.001)与NSLN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1.452;95% CI:1.020-2.068;P=0.039)、SLN微转移(OR=0.140;95% CI:0.030-0.663;P=0.013)、SLN(+)/SLN比率(OR=3.533;95%CI:1.834-6.806;P <0.001)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以Luminal A作为参考,Luminal B(OR=3.994,95% CI:1.961-8.131;P<0.001)和HER2过表达型(OR=3.252;95% CI:1.057-10.004;P=0.040)发生NSLN转移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三阴性乳腺癌发生NSLN转移风险并未明显增加(OR=1.560;95%CI:0.658-3.698;P =0.313)。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uminal B和HER2过表达型更易出现NSLN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136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NSLN转移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136例,其中NSLN阴性62例,NSLN阳性74例,比较资料发现原发肿瘤大小、脉管癌栓、SLN阳性数目及SLN阳性比例是影响乳腺癌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P < 0.05)。将上述资料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脉管癌栓、SLN阳性比例是乳腺癌患者NSLN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脉管癌栓、SLN阳性比例是乳腺癌患者NSLN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乳腺癌患者存在脉管癌栓、SLN阳性比例≥0.5时更容易发生NSLN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哨淋巴结(SLN)的状态明显影响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前哨淋巴结阳性个数与早期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NSL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Z0011试验纳入标准(cT1-2N0)的SLN阳性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对与NSLN转移相关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495例患者纳入研究,174例(35.2%)发生NSLN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SLN阳性个数≥ 3(P<0.000)、受体状态(P = 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 =0.006)与NSLN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SLN阳性个数≥ 3是NSLN转移的最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OR=6.604;95 % CI3.451~12.638;P<0.000)。对于0、1、2或3个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患者,NSLN转移率分别为16.4 %、23.1 %、39.1 %和60.7 %。结论:SLN阳性个数、受体状态和脉管浸润与NSLN转移相关。SLN阳性个数≥ 3是NSLN转移最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存在2或3个危险因素时,NSLN转移率高于ACOSOG Z0011试验的 27.3 %,强烈建议行ALN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对前哨淋巴结(SLN)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的影响及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5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6周期NAC,选取NAC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肿大的患者25例,行腋窝SLNB后再行改良根治术,分析原发肿瘤、腋窝淋巴结变化、雌激素受体(ER)、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SLN转移9例,原发肿瘤缩小率、MP分级、Ki-67表达情况均与SLN转移相关(P<0.05);SLN转移和ER表达情况不相关(P=0.229)。NSLN转移与化疗及肿瘤分子特征不相关。结论 临床评价腋窝淋巴结阴性(cN0)患者NAC后行SLNB安全,cN1患者NAC后行SLNB需谨慎,NAC对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作用有限,对于ER和Ki-67同时高表达、化疗疗效差的患者全腋窝清扫是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分析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至2013年治疗的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144例,分析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  144例SLN宏转移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9.8±10.8)岁,平均肿瘤大小为(2.8±1.1) cm。中位阳性SLN数目为1枚(1~5枚),中位SLN数目为3枚(1~10枚),中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枚(8~38枚)。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9.4%。单因素分析得出原发肿瘤大小、脉管侵犯、阳性SLN数目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原发肿瘤>2 cm(P=0.043,OR=3.421)、脉管侵犯阳性(P<0.000 1,OR=16.332)、阳性SLN数目≥2枚(P=0.007,OR=4.191)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子分型尽管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型NSLN转移风险较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7)。  结论  对于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原发肿瘤>2 cm、脉管侵犯阳性、阳性SLN数目≥2枚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node ,SLN)阴性患者、1枚阳性SLN患者与2枚以上阳性SLN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结( non-sentinel lymphnode,NSLN)转移状况。方法:对90例T1-2N0M0乳腺癌患者应用美蓝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进再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SLN(-)组、SLN(+)=1组及SLN(+)≥2组,并对各组的NSLN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32例SLN (-)组检出NSLN阳性1例,阳性率3.1%,39例SLN(+)=1组检出NSLN阳性4例,阳性率为10.3%,19例SLN(+)≥2组检出NSLN阳性9例,阳性率为47.4%,SLNB检查假阴性1例,准确率为96.9%;SLN(+)=1组的NSLN阳性率略高于SLN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N(+)≥2组患者的NSLN阳性率显著高于SLN(-)组及SLN(+)=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1枚SLN阳性患者可仅行SLNB免行ALND,但≥2枚SLN阳性患者则需常规行ALND。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节(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弋矶山医院收治的223例SLN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SLN阳性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223例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均进一步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SLN平均取出(4.1±3.1)枚,其中平均(1.7±1.2)枚阳性。其中89例患者的腋窝NSLN可见转移,转移率为39.91%。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腋窝淋巴结超声状态、肿瘤大小、SLN阳性数目与SLN阳性患者NSLN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超声腋窝淋巴结可疑阳性、肿瘤>2 cm及SLN阳性个数(≥3枚)为SLN阳性患者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SLN阳性的情况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超声腋窝淋巴结可疑阳性、肿瘤>2 cm及SLN阳性个数≥3枚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腋窝NSLN转移。当患者出现以上危险因素时,患者更容易从腋窝淋巴结清扫中获益,建议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行全乳切除术且伴1~2枚前哨淋巴结(SLN)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发生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58例行全乳切除术伴1~2枚SLN宏转移并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影响因素诊断患者发生NSLN转移的效能。结果 158例患者中,共59例(37.34%)患者发生NSLN转移。与NSLN阴性患者相比,NSLN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宏转移SLN比值更高,阴性SLN数更少,脉管侵犯率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较大、宏转移SLN比值较高及伴脉管侵犯是行全乳切除术伴1~2枚SLN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发生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为22 mm、宏转移SLN比值为0.33时,其诊断全乳切除术伴1~2枚SLN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发生NSLN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和0.650(均P<0.05)。结论 全乳切除术伴1~2枚SLN...  相似文献   

10.
祝琴  孙治君 《重庆医学》2014,(26):3427-3430
目的:通过严格的筛查条件对早期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分析前哨淋巴结(SLN)对腋窝淋巴结状态预测的准确性。方法联合核素和亚甲蓝对266例全程在该科治疗的早期乳腺癌行SLNB ,然后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以病理检查为标准了解影响SLNB的相关因素。结果 SLN检出率100%,准确率98.50%,假阴性率4.44%,灵敏度95.56%;SLN的准确率与肿块大小、病理类型及腋窝淋巴结情况有相关性(P<0.01);SLN的假阴性率和肿块的位置相关(P<0.05)。结论核素联合亚甲蓝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行SLNB是可行的,SLNB可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研究亚甲蓝染色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158例的检测结果,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1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亚甲蓝染色法SLNB术,观察并统计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术前化疗情况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分析亚甲蓝染色法SLNB术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影响乳腺癌SLN检出的危险因素。结果亚甲蓝染色法SLNB术检测乳腺癌SLN的准确度为94.94%,敏感度为94.38%,特异度为95.65%,肿瘤大小>5 cm及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的SLN检出率均显著少于肿瘤大小≤5 cm及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者(P<0.05)。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均为乳腺癌SLN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亚甲蓝染色法应用于SLNB术中,检测价值较高,但临床亦应关注乳腺癌SLN检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前哨淋巴结(SLN)活检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特征,探讨其腋 窝非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鞍山市中心医院 就诊的SLN活检阳性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16例,单因素分析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SLN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非S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 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脉管内癌栓、分子分型及SLN阳性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O^R=1.784 (95% CI:1.091,2.916),P <0.05]、有脉管癌栓[O^R=0.301 (95% CI:0.113,0.804),P <0.05] 及SLN阳性数≥3枚[O^R=4.977 (95% CI:1.114,22.239),P <0.05] 是影 响腋窝非SLN转移的危险因素。SLN阳性数目≥3枚患者腋窝非SLN转移风险是SLN阳性数目1枚患者的4.977倍。 结论 对于SLN活检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越小、无脉管内癌栓及SLN阳性数目越少,腋窝非SLN 转移可能性越低,对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总结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危险性因素。方法:选择212例SLN阳性且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依照其腋窝NSLN是否出现转移划分为两组,A组为转移患者86例,B组为未转移患者126例。对比分析两组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腋窝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因素。结果:两组阳性SLN数量、组织学分级和脉管浸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NSLN转移的危险性因素为存在脉管浸润与阳性SLN数量≥2枚。结论:脉管浸润和阳性SLN数目能够作为早期乳腺癌NSLN转移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广西前哨淋巴结( SLN)阳性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 NSLN)癌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量化NSLN的转移风险,使低危的SLN阳性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方法共有83例SLN阳性并行补充ALND的乳腺癌患者纳入该研究。对与NSLN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一个多变量的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新建模型运用于83例研究对象,计算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 AUC)评估该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连续变量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结果肿瘤大小、肿瘤分级、有无血管淋巴管浸润、SLN癌灶大小等四个影响因素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被证实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纳入最终的NSLN转移预测模型。将新建模型运用于83例研究对象,AUC为0.832(95%CI=0.744~0.919)。结论新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区分广西乳腺癌SLN阳性患者NSLN有无肿瘤侵犯,但新建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仍需要进行前瞻性的中心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的有效手段。方法以^99mTc标记的硫胶体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使用7探测仪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对41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收集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SLN行多层次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乳腺癌检出SLN,SLN检出成功率为95.1%(39/41例)。在常规病理学检查SLN无转移的20例中,连续切片H—E染色发现4例SLN微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例SLN微小转移癌。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病理学检查(P〈0.05)。结论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SLNB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活检方法,探讨前哨淋巴结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乳腺癌病人,采用专利蓝和^99锝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为示踪剂行前哨淋巴结显像,术中先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再作乳腺癌手术,全部病人均作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48例病人中有44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成功率91.7%。其中20例病人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定位前哨淋巴结,成功率100%。44例病人共找到前哨淋巴结(SLN)95个,病理检查36个有癌转移,非前哨淋巴结(NSLN)457个,病理检查73个有癌转移。44例病人中,SLN、NSLN均无转移25例,SLN、NSLN均有转移11例,SLN有转移但NSLN无转移7例,SLN未见转移但NSLN检测到癌转移1例。结论:SLN定位活检成功率高,联合应用专利蓝和^99mTc—DX两种方法优于单用一种方法。SLN定位活检能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SLN假阴性,或淋巴结跳跃性转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染色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对83例乳腺癌行腋窝蓝染淋巴结活检,后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比较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术前化疗、术前或术中活检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因素对SLNB检出率、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的影响。结果全组83例患者SLN的检出率为91.56%(76/83);准确率为94.73%(72/76);灵敏度为84.61%(22/26);假阴性率为1538%(4/26)。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术前是否化疗与SLN的检出率无明显相关(P〉0.05),肿瘤大小(〉5cm)、术前或术中活检、腋窝淋巴结状态与SLN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腋窝淋巴结肿大对SLNB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种因素对SLNB的假阴性率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准确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亚甲蓝染色法可以成功确定SL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蓝染色联合术中超声探查在乳腺癌手术中提高前哨淋巴结(SLN)阳性检出率的临床实用性和优势。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的145例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美蓝染色联合术中超声探查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检出的淋巴结均进行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分别计算蓝染SLN及超声探查可疑SLN,以及分别所含的转移性淋巴结数目。结果:145例患者均成功蓝染并顺利行SLNB,通过美蓝染色法转移阳性SLN检出率为21.7%(114/526),联合术中超声探查转移阳性SLN检出率为26.2%(155/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美蓝染色法宏转移SLN检出率为7.0%(8/114),而联合术中超声探查宏转移SLN检出率为18.7%(29/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蓝染色在乳腺癌SLNB中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结合术中超声探查可明显提高SLN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1年12月至2012年1月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1227例乳腺癌,其中412例SLN阳性,通过绘制趋势线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准确性,同时分析S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肿瘤大小、位置、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多灶性、ER和PR与SLN转移明显相关(P〈0.05),除肿瘤位置外均是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MSKCC模型的AUC值为0.730,预测值≤16%的患者(8.7%,107/1227)SLN阳性率为0.9%,预测值≥70%的患者(4.3%,53/1227)SLN阳性率为96.2%。结论本研究分析的SLN转移独立预测因素与MSKCC基本一致。MSKCC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SLN转移的工具,预测值≤16%的患者可避免腋窝手术,≥70%的可直接行ALND,其他患者仍应接受SLNB。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肿瘤转移的临床价值;分析影响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的因素.方法选择T1~2N0M0乳腺癌患者80例.取1%亚甲蓝3~5ml分四部位注射在乳腺肿瘤表面或取活检部位周围皮下组织内.此后,行不同方式的乳腺癌根治术,将所有SLN、非SLN送病理检查.将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与SLN进行对比;分析SLN检出率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76例检到SLN,检出成功率95%(76/80),敏感度86.21%(25/29),准确性94.74%(72/76),假阴性率13.79%(4/29),特异性100%(51/51),总阳性预测值为100%(25/25),总阴性预测值92.73%(51/55).SLN检出率与术前化疗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无关(P>0.05).结论SLNB敏感度较高,基本能准确地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亚甲蓝染色法检测乳腺癌SLN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